APP下载

在教学共生中走向课堂的大圆满

2018-12-24姚宏强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战象巨人自然段

新一轮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交融共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和情感,师生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这就是共生效应。在语文教学中巧用共生思想可以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共同提高,学生学的才能投入,教师教的才够舒服,我们的课堂才能走向圆满。

一、在理解感悟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共生

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说:我们不能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僵死的生产品,而应视之为一种生产过程,不能只注意语言作为对象之描述和理解之中介的语言的作用,而更应当谨慎地回到语言的与内在精神活动紧密交织的本源和语言与这一本源的相互影响上去。也就是说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我们来看北京张龙老师指导朗读《最后一头战象》片段:

【案例1】

师:谁来读第一句话?请你读。

生2:抽生读。

师:同学们,他这样读,让我们望到了清波荡漾的满面,而嘎羧是“凝望着”,而且是“久久凝望着”,它都望到了什么呢?

生3:我认为它可能望到了26年前曾经和战友奋勇杀敌,曾经战友洒满的鲜血。

师:望到了刀光剑影的战场。

生4:它还望到了曾经浴血拼搏的战场。

师:是的,想象着这样的情景,这样的一幕又一幕,这一句话又该怎样读呢?

生5:抽生读。

师:真好。同学们你看,一句话就是一幅幅画面,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那接下来的语言中,又让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情感呢?谁接着往后读。

【案例2】

仍然是北京 张龙老师执教《最后一头战象》片段:

师:同学们,刚才我读的是一头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生1:是一头仿佛年青的战象。

师:焕发了青春英姿的战象。我刚才读的是“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的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生2:我们读的是曾经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年青战象。

师:奋勇杀敌的战象。我刚才读的是精神萎蘼的、即将辞世的老象,而你们读的是——

生3:我们读的是英武豪迈的年青战象。

生4:我们读的是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的年青的战象。

师:奔赴战场的战象。说得真好,同学们,就把你们心目中这头英武豪迈、奔赴战场的战象读出来吧。

配乐抽生读。

上面两个教学片段可谓异曲同工。首先,教师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说感受读文章、读文章说感受;其次,通过老师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关注到字、词、句,力求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因文生感,而不是空发议论。教学中,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达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激活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共生共长。在阅读教学中树立生成观,学生的认识与表达、语言与精神才会相得益彰。实践证明,要使学生受到课文的感染、熏陶,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以情激情,使教学双方产生情感共鸣;学生只有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和心领神会的揣摩,才能对语言文字进行真切敏锐的感受,才能表情达意地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灵受到了撞击,教师给与学生搭建与自我对话的平台,促发他们心灵的火花,在类比联想中,会出现顿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二、在演读体悟中实现资源与情景的共生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及时沟通,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共生教育教学思想是以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学生为前提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对话”是心灵相遇、相通、相知的。而课堂更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例如江西的易艳丹老师执教的四年級上册第9课《巨人的花园》这课的时候,易老师带领学生演读巨人三次斥责孩子,体会巨人的任性冷酷。教材中有这样的三句话:

巨人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可是巨人又发脾气:“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此环节教师请出三位孩子读巨人的话,教师旁白,下面的同学演演孩子们,加上动作、语言、表情,音乐、画面有机结合,再现课文的情景,走进巨人的内心,体会童话作品情节的奇妙。

【案例3】

师:孩子们,我们都沉浸在那个童话中,读到这,演到这,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这样的巨人?

生1:我眼前出现了一个自私冷酷的巨人。

师:没错。

生2:我眼前出现了一个凶酷的巨人。

师:换个词。

生3:我眼前出现了一个冷酷的巨人。

师:是呀,

生4:我眼前出现了一个很冷酷,很自私,而且也很凶的巨人。

师:的确如此,这正是一个,大家说。

生(齐):冷酷的巨人。

师:对(板书:冷酷)。

至此,巨人的形象在孩子的脑海中渐渐丰满起来。

易老师这一环节教师运用学生喜爱的演读方式进行,继而达到资源与情景的共生。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表演,从而与作者对话,达到对作者与自我的双重“发现”,最终达到知识的传递与精神的升华,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一种更高层次的新的形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时,学生的眼睛才亮、脑子才灵、心灵才明、智慧火花才能迸发。师生之间才会高度融合、互相“激活”,实现名副其实的共生共长。

三、在质疑释疑中实现言语与情感的共生

学习过程不是學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阅读教学,学生得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潜入语言文字中,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即读书、思考、质疑、批注笔记等等,才能真有所得(包括有所疑、有所惑);非得抓住重点或关键词句、语段,反复琢磨、推敲,才能得得更扎实、更可迁移运用。个体有所得还不够,还要与同学分享、讨论;还要得到老师的点拨、指导,才能得得更深刻,化为自己的“血肉”。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方可提升语文素养。例如我们来看看福建何捷老师执教《匆匆》片段:

【案例4】

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

(学生默读课文,老师静静地关注)

师:好孩子,抬起头,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话了。我们先以第一段为例,看看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很羡慕这些能失而复得的花草,它们的时光可以重新再来,而作者心中有无数的问号,为什么自己的时间匆匆而过?

师:是啊,在羡慕之余有无限感慨。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

生读第一自然段。(自发鼓掌)

【案例5】

仍然是何捷老师执教《匆匆》的片段: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生: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这里的“头涔涔”和“泪潸潸”给我这样的感觉。

师:一个词就能让你有感受。

生:我想说的第一自然段三个“再”,能看出大自然万物的死而复生。

师:改成失而复得好不好?掌声鼓励,真不简单。

生:我想说第三自然段的“跨过、飞去”等词语,可以看出时间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可以感觉出作者对时间的无奈。

生:我想说第四自然段的“逃去如飞”这个词可以看出时间流逝的飞快。

上述教学中何老师把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阅读批注展示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并指导学生进行对比、甄别、反思,促使学生对阅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此外何老师很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说感受读文章、读文章说感受,并通过老师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关注到字、词、句,力求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教师要求学生边读边听边品,这就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共生过程。教学时引导学生去与文中人物展开充分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通,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去感悟语言,在品味中学习语言,在实践中发展语言,从而促进学生言语与情感的同构共生,实现文心与人心的谐和交融。

在教学过程中要实现语言与精神、资源与情境和言语与情感的共生,需要语文教师渗透共生思想,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才能让我们的课堂在共生中走向课堂的圆满。

姚宏强,甘肃通渭县温泉路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战象巨人自然段
国内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