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如何引导学生深度阅读

2018-12-24沈学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贾母祥林嫂细节

深度阅读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要求,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文学基础与文学积累,在高中开展深度阅读能使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文本深层,从而获得深度阅读体验,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一、感知细节设计的精妙

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材中选取的都是古今中外文学瑰宝,在细节设计上无不精妙绝伦,体现了作者巧思。通过对人物设计、故事情节、思想情感等方面开展细节分析,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深度阅读窗口,发散学生阅读思维,完善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进而提升学生阅读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教学中,教师从“哭”这一细节入手,引导学生感知《红楼梦》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黛玉初进贾府,贾母便“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贾母为什么“大哭”?老年丧女可谓是人生大悲,贾母看见年幼失恃的黛玉,感怀女儿去世,情之所至,必然会“大哭”;黛玉为什么“哭个不住”?母亲在人的一生扮演重要角色,黛玉性子敏感多思,想到母亲去世,以后自然不能享受母亲关怀,且要远别父亲,寄人篱下,自然要“哭个不住”;当下地下侍立之人,为什么“掩面涕泣”?“掩面涕泣”表示捂着脸哭,出自《三国演义》“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表示人遇到極其悲伤的事遮住面孔痛哭不止。但是,“侍立之人”与黛玉无丝毫关系,且与黛玉之母贾敏久别经年,为什么会如此悲伤?这个时候,就要引入《红楼梦》背景,贾母是荣国府绝对的“权利中心”,众人都要看她的脸色过活,所以面对丧女“大哭”的贾母,如果不悲伤,就显得放肆无礼,但是真要痛哭,却又感情不足,所以只好“掩面”哭泣。《红楼梦》中的众人之“哭”,符合人物心理,合情合理,对人物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教师可以利用细节作为阅读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细节,分析文中人物心理变化活动,从更深角度研究文本内容。

二、感悟思想情感的深度

深度阅读,需要学生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对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可以从以下层面把握:首先,了解作者背景。例如,《祝福》一文学习中,学生首先就要了解鲁迅先生个人生平、个人品格以及当时所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一直是中国革命的“领军人物”,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当时辛亥革命取得成功,但是辛亥革命后,封建宗法观念仍然压迫人民,鲁迅先生忧国忧民,希望摧毁“吃人”的封建礼教,于1924年创作了这篇小说。通过对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的把握,帮助学生从全面角度理解文章,进而提升阅读深度。其次,感悟作者思想。文字是展示作者思想的窗口,比如,《祝福》一文,作者利用凝练简洁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个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祥林嫂与柳妈对话中,一直用“我真傻,真的……”开头,这些话,是祥林嫂对于现实的倾诉,也表现了祥林嫂的精神创伤;然而,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鲁镇人民,从来没有放过这个苦命的女人。祥林嫂的婆婆把祥林嫂卖出去,鲁四老爷作为主家,却认为祥林嫂婆婆的行为“可恶!然而……”,言外之意,表现了他对“出嫁从夫”“孝顺纲常”的认同。同时,以柳妈、卫婆子为代表的市井群众,不断打击祥林嫂精神,让她“捐门槛”,但是还是一直瞧不起她。祥林嫂在封建礼教逼迫下,一步步走向死亡,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控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开展思想层面的深度对话,与作者实现精神交流,就能自然而然提升阅读深度。

三、探知阅读反思的深度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教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与反思,是提升阅读深度的有效手段。缺少必要的反思,难以保证学生阅读深度,而积极有效的阅读反思,可以引导学生从未知走向已知,帮助学生更好把握阅读知识点,进而提升阅读深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为学生设计反思性问题。比如,《边城》中,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是个悲剧,但是却有人说这篇文章,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这是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开展课堂辩论,学生得出了很多结论:边城十分美丽,且人们淳朴善良,表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翠翠对爱情十分忠贞,苦恋并等待着傩送归来,表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爷爷淳朴厚道,对翠翠无私关爱,表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在课堂辩论中,学生积极讨论,互助学习,从而获得深度阅读体验。

深度阅读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刻感悟,是学生与作者的精神对话,是学生对文化的自我感知,只有开展深度阅读,使学生阅读能力达到更深层次,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沈学峰,山东临沂第三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贾母祥林嫂细节
贾母的品位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以细节取胜 Cambridge Audio AXR100/ FOCAL ARIA 906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留心细节处处美——《收集东·收集西》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细节取胜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