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阅读中应妙用“共情”

2018-12-24魏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体悟朱自清共情

人本主义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共情”,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是否能够以共情为出发点,调动学生读文本的情感共鸣呢?下面,以《背影》为例,谈谈我对这篇课文的情感教学体悟。

在我年轻时曾想,《背影》是一篇传统的美文,肯定会受学生的欢迎,教学应该是顺畅的。教授《背影》时,大多是朗读起步,想以此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其次顺序讲解四次落泪,四次背影;然后学生体悟精彩段落“父亲买橘时的动作描写”;最后体会父爱深厚,内心悔悟。但是这种讲解环节几乎不能打动现在的青少年,因为虽然父爱是相通的,但由于时代环境的变化实在太大,学生几乎不能产生共情地效果,也就不能体会到这篇朴实的文字下的脉脉亲情。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甚至还出现嬉笑,模仿胖子笨拙行动的顽劣举动。这情景,让我十分意外,我却也不想粗暴的批评学生的无知或是无情,相当长的时间我困惑于这篇课文的阅读方法。一直到我自己为人父母,一直到自己的父母渐渐老去,一直到我自身对这篇课文有了更深的了解。

一天我忽然意识到:《背影》也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它之所以感人在于风雨飘零的民国时期,作者朱自清对国家,家庭,亲情的深深的無助感。在此情此景下他才会四次落泪,对父亲的背影念念不忘。我怎能苛刻的要求幸福光明的这一代读懂那个时代的父亲呢?

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文本距离太远,根本无法理解作品中的父子深情!可以说,如今的学生不具备为学习本课内容而储备的情感体验,才会产生阅读理解上的障碍,因此,课堂上的麻木冷漠是必然的。这种情感的障碍同样会出现在《一颗小桃树》、《紫藤萝瀑布》、《回延安》这些时代情感与我们遥远的课文中。

按照现在学生的思维习惯与情感体验,我必然要找到能够引起共情的情感切入点,才能顺畅地进行文本的阅读体验,比如《背影》我顺着学生的生活轨迹,先播放筷子兄弟的MV《父亲》,在剧情与音乐地烘托下,我让大家谈一谈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现状,再介绍朱自清父亲的生活经历:朱自清的父亲官做得很大,因他不喜欢官场交际,官越做越小,不久,公职因为渎职交卸了。几乎与此同时,家中又发生了一系列变故,祖母去世了,父亲设法变卖了一些家产,为祖母办了丧事。朱自清在大学读书,家中还有四个弟妹,接到祖母去世的噩耗,回家奔丧。这时,朱自清才感到家境的凄凉:父亲的差使交卸了,一切丧事费用均靠借债和变卖典质,一派萧条景象。父亲微微发胖而显老态龙钟,几番挣扎,决定亲送儿子远行,动荡时局之下不知何时父子才得相见。分别在即,却亲力亲为,为青年的儿子去买橘子,作者怎能不落泪。当悲、愁、苦集于父亲一身的时候,不是年轻的二十几岁的儿子安慰年老的父亲,而是年老的父亲安慰年轻的儿子——“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从学生全神贯注的眼神中,我知道他们已经迈进了《背影》的门槛。于是我可以水到渠成接下来的教学了,尤其是关于文中所记父亲买橘子等细节,我特别强调了父亲曾经显赫一时的地位和如今拖着“肥胖的身子”过铁道的情景,攀爬、倾斜、缩……这些词语的体会,让学生在共情中渐渐体悟那特定的家境、心境,父子远离之间的相爱相怜,字里行间含有的淡淡哀愁。介绍完背景之后,在腾格尔《父亲》那辽远、苍凉的音乐伴随下,我再请学生朗读课文,学生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了——家境困顿、父子深情、离别情景,都在我的讲述和朗读中自然地融为一体。

再看看《回延安》,一首阿宝的信天游《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播放是少不了的,接下来用视频讲解延安在中国红军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延安为什么称为革命圣地,延安军民体现的“延安精神”又是什么?只有在音、图、形多方面结合的情况下才能使学生体会那份时代的革命豪情,体会作者爱延安,爱党,爱人民的战斗激情。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共情体验仅仅强调反复诵读是无法完成这篇诗歌的阅读教学的。在类文联读环节可以推荐阅读吴伯箫的散文《记一辆纺车》,两篇文章的体裁虽不同,但反应的时代精神,回忆的激情却十分近似,可作为共情的另一触发点。

面对经典课文语文老师要常读常教,常教常新,教师如能在教学中把“共情”带进课堂,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超越教材,寻找最佳契入点,点燃学生情感体验的火花,引领学生体验情感,从而使教学变得更顺畅,使学生的阅读情感得到体悟和升华,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情感共鸣,阅读教学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魏娟,湖北孝感市楚环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体悟朱自清共情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郎世宁的心声与体悟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体悟书法
不一样的体悟 2014 RFC国际雨林赛后记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