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学普及的必要性

2018-12-24邓祥银王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8年10期
关键词:普及国学中华民族

邓祥银 王奇

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使得“国学”这一词频繁出现在报刊杂志、各种新闻媒体上,而公众对于国学的态度却褒贬不一,那么该如何评价带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国学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呢?我们应该用何种态度对待国学?国学是否被需要?是否应该普及国学?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们将从国学的内涵入手,分析国学教育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普及国学的价值所在。

一、对国学内涵的理解

从中国历史上看,“国学”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作为大学的别称,在不同的时代涵义亦有细微区别。而我们现今所说的国学是产生于我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时期针对“西学”所出现的“国学”。所谓国学,就是我们的传统之学,它始终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内容涉及经学、史学、等多方面。其内容之广泛,涵义之深刻,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正是这种国学,培养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滋养了我们的民族情感,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动力,以至数亿的中国儿女不管身在哪里也能骄傲的声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二、对国学认识的局限性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更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民族竞争力而存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客服的障碍与挑战”。在这些认识之下,有这样几种误区:第一,国粹主义态度。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完美无缺的,只记住了中国历史上的成功与荣耀,而忘了中华民族的屈辱历史。第二,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极力吹捧西方的文化思想。不管是以上哪种,在应对国学时都应该予以避免。

三、普及国学的现实价值

(一)对人生哲学的内省。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古书中的老庄哲学、道佛玄学、宋明理学等著名的哲学思想带给我们的是对于人生哲学的一场反思。现代社会的人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急功近利、冷漠,又或是失败而抑郁,这些都能在国学经典中找到答案。国学带给我们的是宽阔的胸襟与广阔的视野,带我们走进千年前的思想家们的世界,分享他们的人生经历,或找到共同点而欣喜不已,或发现不同点而暗暗学习,古人在思想中所体现出的一种风骨与气节该是我们铭记的。

(二)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養,提升文化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应该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要提升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就要注意在价值层面推介我们的传统学术文化和思想观念,比如“仁者爱人”“中庸之道”“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这些思想观念有助于应对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有助于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向国外宣传这些文化价值观念,才是世界多元文化竞争与自立中的“治本”之举,才能取得长久的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今日,虽然文化多样性的要求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呼声,但话语霸权、文化霸权同样存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振兴国学,不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增强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需要。

(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普及国学,有利于换气文化自觉,回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普及国学就是要更好的张扬中华文化的主体意识和时代意识。中华文化是造就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的根本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是实现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普及国学,有利于增强海内外中国人在血脉、文化和情感上的联系;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与大陆民众的亲和感,从而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有利于国内各民族实现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的大团结。因此,普及国学是关系到能否传承中国文明,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和文化归属的重要基础。

目前文化界所出现的国学热实际上也就是传统文化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之所在,但我们并不能盲目窃喜,正在在这种风行时代,更是要潜心思考,认识到普及国学的必要性之所在,这是中华民族的魂之所在,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

邓祥银,重庆市黔江中学校教师;王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普及国学中华民族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