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碎片化素材的共享型资源库构建技术

2018-12-22林志浩施教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33期
关键词:资源库手工技艺

林志浩 施教芳

摘要:伴随着国家对传统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推进,有大量的非遗档案和资料得以发掘并保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针对原始素材的数字化开发工作。本文就如何使用数字媒体技术对传统非遗技艺类碎片化素材进行标准化开发,进而构建共享型资源库的各阶段技术要点展开研究与讨论。

关键词:碎片化素材,共享型资源库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33-0194-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部开启了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以“系统化的设计、颗粒化的资源、结构化的课程”为建设理念,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精品共享资源的进程[1]。

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占有很大比重,这类实物资源多采用文字记载、图片、视频资料等方式保存[2],通过数字化采集与加工,便可形成可用于资源库构建的碎片化素材。以碎片化素材为基础,按照相关度进行资源重组,进而构建出以非遗手工技藝为专题的共享型资源库,是对传统手工技艺类非遗资产的有效保护与开发途径。

2 以低颗粒度为目标的碎片化素材构建技术

职教精品资源共享课要求以碎片化的资源建设为基础。碎片化的资源不仅有利于资源获取与分享,而且作为资源库中的微小颗粒,便于系统化结合与全周期开发。非遗资源由于其自身特点,非常适宜于使用视频、图像等形式进行数字化采集与记录,构建以单一知识点或技能点为基础碎片化资源素材文件;再经修饰与编辑,便可形成资源库中的最小颗粒度构成元素。在此过程中,面向原始资料的素材采集和面向低颗粒度的素材编辑是两项关键技术。

1)面向原始资料的素材采集技术。在非遗类手工技艺传承与保护的项目开发过程中,面向原始资料的素材采集通常源涉及技艺的传承人,工艺技艺的历史文化,手工技艺制作用的工具材料,和技法、作品等一系列题材和资源的数字化工作。根据采集内容的不同,采集的方式可以分为人物访谈、工具材料展示、技艺演示、作品赏析等形式。如传承人自述、技艺演示、大师访谈等可采用视频形式;历史文化资料、大师作品等可采用图片或文本方式。

2)面向低颗粒度的素材编辑技术。为了将采集素材适应低颗粒度为目标的资源库建设,单一实物资源经过数字化采集后,须经过加工与编辑,才能形成有价值数字化资源。素材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后期构建资源库和网络共享提供服务的,因而此类素材需要从内容、形式上进行优化以符合资源存储与共享传播的要求。下面以视频和图像素材为例作分析说明。

对于视频素材,主要是通过压缩编码、剪辑以及字幕来进行加工编辑。编码方式一般采用H.264(MPEG-4 Part10:profile=main,level=3.0)编码进行压缩处理,为满足高清点播需求,码率设置为3M以上,帧率不低于25fps,分辨率不低于1280*720(16:9)。对于视频中不易理解词句或对白,应尽可能配以字幕;字幕的字体、大小、色彩搭配、摆放位置、停留时间、出入屏方式应力求与视频内容配合适当。视频播放时长应有统一标准,单个视频一般不超过20分钟,录制的较长的视频应根据内容进行裁剪和分段。时长较短的视频,特别是某些关键技艺演示视频也可以考虑制作成动画,更有助有教学。

对于图像素材,前期加工通常是指图像的修饰调整分辨率、色彩,并进行必要的裁剪、校色、去污、纠偏等处理,使图像页面整洁、清晰。后期加工是对图像的编辑,例如对于单幅作品图像,须配以作品文字说明,对于工具材料类展示的实物图,还可以制作成图册,以演示文稿形式进行保存。

3 以资源共享为目标的资源库构建技术

碎片化的素材资源通过内容相关度进行系统化重组,便形成了一系列相关资源的集合,即资源库。共享型资源库构建过程是以碎片化的素材为基础,以面向学习者的学习路径重组的方式进行知识树构建;再基于知识树构建微课和课程。因而围绕知识树、微课、课程的资源建设是整个共享型资源库建设的内在关键;而以网络平台以依托的资源库存在形式是资源得共享得以实现外在保障。

1)知识树构建。知识树是将所有知识点进行分解,然后根据逻辑关系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树状分布的一种知识体系表现形式。知识树代表了知识点的系统化集成,有主干、枝干和叶子节点构成。以非遗传承项目为例,主干代表了知识大类,如“历史文化”“工具材料”“技艺演示”;干枝代表细分知识点,如“刻版雕刻工艺”“刻板印刷技艺”;叶子是各种碎片化素材文件。于是,知识树的构建过程首先是对所有素材按照内容所属关系进行分类,进而提取分类特征,构建出基于项目的标准化知识体系;然后是以知识体系位依据,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素材进行整理与汇总;最后是按照知识点结构将碎片化素材与知识点关联存档。

2)资源库微课建设。资源库微课是之围绕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某个教学环节的相关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的总和。在非遗传承类资源库的构建过程中,微课通常是以一个或多个视频为基础,配以相关文档、课件等资源所形成的微型学习单元。微课视频应短小精悍,重点突出,通常单个视频时长在5~15分钟为宜。并且将视频中所涉及的知识或技术以拓展阅读的方式以文本或者课件的形式呈现。因而构建微课的关键就是对某项手工技艺门类所涉及素材按照知识点与技能点的相关度进行梳理重组,形成以视频和核心,图、文、课件、练习题多种资源共同组成的微型教学单元。

3)资源库课程建设。资源库课程可视为通过一系列相关微课呈现的关于某个手工技艺项目的完整教学路径设计。在非遗传承类资源库建设过程中,课程建设是在知识树以及微课构建完成基础上进行的。这里课程所指的是对某项手工技艺领域资源针对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路径的组合,构建课程包的关键是对学习资源筛选与组合,即面向学习者,由浅入深地将某个手工技艺领域的文化、知识、传人、技艺、技巧等知识点与技能点进行有组织地呈现。资源库课程可以直接在知识树基础上构建,将知识树所展示知识点按照课程需要进行合理筛选并适当重组;也可以资源库微课为基础进行构建,在微课数量足以完整展示本项目所涉及知识的前提下,直接由一定数量的微课构建课程也是一种高效快捷的资源库课程建设途径。在课程建设过程,须关注视频资源的数量与分布情况,应确保视频资源数量与知识面覆盖程度达到课程相应要求。

4)共享型学习平台建设。手工技艺资源数字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承与发展,而通过网络途径进行分享与传播无疑是当今最为有效和便捷的途径。在众多网络共享技术方案中,基于互联网的云共享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技术是最适合资源库共享和共建的。将视频、图像、课件以及动画等资源形式按照应用类型进行分类并上传至云端服务器,通过在线转码形成适合于各类终端访问的流媒体形式;学习者即可通过各种终端设备获取资源。同时,我们将资源库的微课和课程部署到互联网的数字化学习平台中,通过对云端资源的调取,实现对资源库资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学习。

4 结语

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作为非遗典型代表的民间各类手工技艺非遗资源,亟须运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保护与有效传承。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为传统非遗类手工技艺的保护和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技术选择。本文从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角度,以碎片化素材资源和共享型资源库的建设为手段,探讨了针对传统非遗手工技艺资源的数字化建设核心技术,为非遗手工技艺传承与传播技术实施设计了可行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静爱.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思考——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理”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3(11):10-15.

[2] 梁琳,高涵.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初探[J].职教论语,2015(10):81-84.

[3] 林志浩.基于网络学习模式的图形应用软件教学实践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30):98-99.

【通联编辑:唐一东】

猜你喜欢

资源库手工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贵州●石斛种质资源库
做手工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资源库应用探索
技艺并举 厚积薄发
福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以福建基础教育网资源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