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材保护与绿色发展

2018-12-21雷振宏

现代农业科技 2018年19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中药材保护

雷振宏

摘要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正逐步走向世界,中药材产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着大宗品种供过于需、种植生产乱象、品质下降等问题。本文总结了我国中药材发展现状,探讨了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路径,以期为中药材资源保护及绿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药材;保护;绿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8)19-0113-03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gradually going to the world,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However,there we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dustry,such as oversupply of bulk varieties,confusion in planting and production,and deterioration in quality.By analyzing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in China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and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y was discussed,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 gree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药正逐步走向世界,我国医药学历来重视食补、药膳和食疗,中药饮片及其保健品有防治疾病、滋补保健以及延缓衰老等独特优势。据统计,国际植物药市场规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英国和法国自1987年以来植物药的购买力分别上升了70%和50%,美国市场每年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已经达到300亿美元,预计世界大健康产业市场规模将向5 000亿美元迅速扩容,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同时,借助倡导“一带一路”的契机,我国与沿线各国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和产业合作将日趋频繁,为市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近年日本、韩国在植物药剂药效评价、用法用量及安全性等方面大力推进标准化、国际化,已经走在了中国前面。国际市场上日本占比75%、韩国15%、中国5%,其他5%,而我国总体呈出口额增长、占比缩减的趋势。2016年我国中药贸易总额46.00亿美元,同比下降4.08%,为近1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其中,中药类产品出口额为34.26亿美元,同比下滑9.13%,较2015年同期4.95%的增幅,落差明显;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额10.25亿美元,同比微降3.13%,较2015年同期18.24%的降幅有明显好转,除去汇率因素的影响,中药材及饮片的出口已经实现“大逆转”,成功由负转正;进口额为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4.50%,差强人意。但是,2016年汇率波动较大,如果去除汇率因素的影响,2016年我国中药贸易同比仅微降2.88%。

目前,我国中药产业规模已逾7 800亿元,“十一五”期间复合增长率为20.8%,“十二五”初增速有所提高,最高峰2011年达到34.73%,随后趋于下滑,2016年增幅为6.9%。预计“十三五”末中药产业规模可达1.32万亿,占医药产业总比27.8%。2016年,我国中药饮片加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 922.2亿元,同比增长13.1%;实现利润总额145.7亿元,同比增长17.6%,增幅依旧很大,饮片加工仍将是未来几年中药行业主要的利润增长点。中药配方颗粒近年来销售收入增长迅速,销售收入从2006年的2.3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0.0亿元左右,2014年约65.0亿,年复合增长率达52%,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饮片中的比重也从1.2%提升到4.3%左右,预计未来几年仍能保持30%以上速度增长,预计“十三五”末将突破300亿元。

同样,受到政策扶持等因素影响,中药材种植发展也进入快车道,近5年中药材种植行业经营规模增幅为74%,复合增长率为14.8%;市场成交额增幅为62%,复合增长率为12.9%,整体发展增速较快。“中药材绿色发展”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引下,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从实际出发,依靠宏观政策调控及先進的经营管理机制,因地制宜确立中药资源发展战略、选择发展模式,合理利用中药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发展后劲[1]。当前,中药材质量问题是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药现代化、国际化面临的难题之一,绿色中药材是我国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方向[2]。

总之,中药市场增长稳中有升,政策出台频次高、力度大,产业蓬勃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中药产业的支柱产业——中药材产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 我国中药材生产发展现状

1.1 中药材大品种无序性开发

目前,中国的中药材种植面积约306.7万hm2(不含林下种植面积),常用品种的种植基地有430个,年产量接近900万t,是世界中草药总量的5%~7%。

从市场流通统计来看,我国中药材主要栽培品种约有300种以上,大规模种植品种约有100种,存在着大宗品种供过于需、种植生产乱象、品质下降等问题。以板蓝根为例,作为一年生品种,即使目前甘肃、东北、陕西三大产区板蓝根绝收1年,库存仍够支撑到次年产新。加上中药材易受产量波动及资本介入所带来的“供需缺口”的影响,自2010年以来,短短8年间,多数中药材品种大体上已经历过2轮涨跌,甚至不少品种暴涨暴跌,在此过程中,大量游资的进入加速了中药材种植面积的扩大,逐步形成中药材市场产能过剩的现象,这些库存需要几年时间去消化,导致整体市场萧条,行情走低,伤农伤企。

从生产源头的种植环节来看,各地中药材栽培均有种源混乱、种质混杂现象。如作为经典用药之一的柴胡,在我国中医药原料来源上地位重要。张仲景就擅用柴胡,大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柴胡龙骨牡蛎汤等无不成为后世医家推崇的千古名方;日本汉方中同样将柴胡当作常备药,从我国引进改良出“三岛柴胡”品种,甚至部分返销国内。柴胡三大产区为山西、陕西、甘肃,仅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品种已有北柴胡(野生)、家种柴胡、狭叶柴胡、竹叶柴胡、雾灵柴胡、三岛柴胡(出口日本)、锥叶柴胡。其中,家种柴胡基源复杂,各地认为其是正品北柴胡,但随着野生柴胡家种之后,根茎性状发生很大改变,加之種源不明,很多柴胡产地都曾遇到过无法清晰辨别品种归属的问题。

除具有传统种植习惯的产区外,中药材基地也不乏存在一些问题,如种质混杂、品种选育滞后、重建设轻管理、盲目种植导致价格涨跌起伏、采收加工炮制不规范、GAP基地“一药多企”或“一企多药”等诸多乱象。

1.2 野生稀缺品种破坏性开发

野生稀缺中药材是一类特殊的经济植物。随着中医中药在国际上的广泛应用、国内中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及药用植物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对药用植物及其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药用植物的资源利用和产业化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回归自然”潮流的兴起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天然植物药的需求量剧增。但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和草地开垦以及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导致野生稀缺药材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少;加上无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造成一些野生稀缺药材种类及蕴含量急剧减少,甚至濒临灭绝。如若对稀缺资源持续进行过度开采,必将导致一些中药经典名方再无药可用。例如《中国植物红皮书》所收载的398种濒危植物中,药用植物达168种,占42%。

2 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路径

2.1 优质中药材生产工程

近年来,“中医可能毁于中药”的舆论充斥各界媒体,实际上中医中药不分家,中医和中药协同发展一直是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随着中医医疗服务及治未病服务的快速发展,目前中药资源的可持续保障和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应在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3]、大宗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以及发展中药材产区经济,保障优质中药材生产。

自2011年8月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办公室先期展开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目前已覆盖逾1 300个县,占全国县级行政区划的近1/2。截至2017年12月,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已汇总逾1.3万种野生药用资源、736种栽培药材、1 888种市场流通药材的种类和分布信息,可估算出《中国药典》收载的563种药材的蕴藏量,并新发现54个新物种,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增添了新成员。同时,基本建立了中药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种子种苗繁育体系。

2.2 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

2.2.1 加强中药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影响中药材资源分布和质量的重要因素[4]。目前,许多名贵中药材的野生资源濒临灭绝,而人工栽培或组织培养都需可靠的野生植物作为种源,如果野生资源已灭绝,品种改良则无以为本。因此,保护野生资源,对发展名贵中药材的栽培尤为重要。

2.2.2 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对于稀缺药用植物的开发,应持一种保护及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建立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重点保护野生种群和个体数量较少、稀有濒危程度较高、灭绝后可能造成遗传损失的药用植物种类,尤其关注单型科、单型属及少型属药用植物。综合运用传统繁育方法与现代生物技术,建立无性繁殖系并诱导分化植株,支撑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养殖基地建设;建设种质资源圃、濒危野生药用动植物保护区、药用动植物园等,保存、繁殖和纯化珍稀、濒危中药材[5];建设全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网络,逐步在资源集中的市(地)、县(市)建设监测和信息服务站点。

2.3 实施中药材技术创新行动

一是研究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药效成分形成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联性,深入分析中药材道地性成因,掌握中药材生长发育特性和药效成分形成规律,指导中药材科学生产。二是挖掘和继承道地中药材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结合现代农业生物技术,集成优质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产地加工技术规范。三是结合传统繁育方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濒危稀缺中药材经济适用大规模繁育技术,实现珍稀濒危药用生物的快速繁殖和保护利用。四是选育优良品种,开发中药材病虫草害绿色防治技术,发展生态种植养殖、机械化生产和现代加工等技术,提升中药材现代化生产水平。五是研究大宗贵重中药材其他部位的药用价值,促进中药材综合开发利用。目前,大部分中药材仅利用了植株的某一特定部位,而抛弃其他部位,造成资源浪费。如人参、西洋参的茎叶、种皮都含有大量人参皂甙,可作为提取人参皂甙的原料[6];红豆杉叶片紫杉醇含量与树皮相当、紫杉醇前体化合物含量远高于树皮,可作为提取或合成紫杉醇的原料。

2.4 实施中药材生产组织创新工程

中药大健康产业的崛起将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大发展,根据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中药大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3万~4万亿元,“药材好,药才好”已成为社会共识。然而一些药企为谋求暴利,销售假冒伪劣药材。假劣中药材搅乱正常市场,导致更多企业跟风造假,产生“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因此,要培育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推动中药材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发展,促进中药材从分散生产向组织化生产转变,实现中药材产业化生产经营。支持中药企业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联合发展,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提高产业化水平,推动现代中药材生产企业逐步成为市场供应主体。支持中药生产流通企业、中药材生产企业强强联合,因地制宜,共建跨省(区、市)的集中连片中药材生产基地,推进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通过以道地药材产区现代化农业基地企业建设为着力点,从源头切入,使药材生产由一般产区向道地优势产区聚集;加快制定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集成组装一批绿色高效技术模式,加快专用农药登记,推进标准化生产,完善标准体系,指导农民切实按照标准和技术规程生产,促进产品质量效益提升;药材采购由集市采购向道地产区优质中药农业企业聚集,推进道地正宗药材的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绿色生产,为中药材的高质优价流通奠定基础。推进中药材生产与产业扶贫、休闲旅游、美丽乡村和康养小镇建设相结合,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培育和发展中药材新业态、新模式。生态农业既体现了中药农业生产的科学配置、又体现了多学科多部门交叉合作,必将成为未来中药农业的重要方向[7-8]。

2.5 构建中药材质量保障体系

2.5.1 提高和完善中药材标准。针对中药材种植(养殖)规范化程度不高、饮片加工等级标准缺失、中成药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围绕优化中药生产各环节技术规范,建立优质产品标准;制(修)订中药材国家标准,健全以药效为核心的中药材质量整体控制模式;完善农药、重金属、有害元素、真菌毒素等安全性检测方法和指标,建立较完善的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残留数据库及限量标准,提升中药材质量控制水平。拟通过中药标准化行动计划实施,全力促进中药产业提升标准化水平,切实提高中药产品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2.5.2 完善中药材生产和质量检验检测。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提升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水平;加强药品检验机构人才队伍、设施设备建设,加大对中药材、中药饮片等的抽检力度;严格实施《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提高中药材经营、仓储、养护、运输等流通环节质量保障水平。

2.5.3 建立覆盖主要中药材品种的全过程追溯体系。通过对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企业、中药材经营户和经营企业、中药饮片生产企业、中成药生产企业、中药饮片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零售药店等环节的关键信息进行电子化登记、管理和查询,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养殖、加工、收购、储存、运输、销售到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建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链条。以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为源头,从种质种源、中药材生产初加工、精致饮片加工经销、中成药生产以及中药使用机构(医院、大中型药房)进行全链条追踪,结合流通追溯行业标准,应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实现中药材流通信息数据的追源[9-10]。

2.6 构建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

2.6.1 建设生产技术服务网络。构建全国性中药材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加强对中药材生产先進适用技术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从源头供应、技术服务、信息共享三方面优化中药材生产服务体系建设,同步推进中药材供应、生产技术服务网络及生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2.6.2 保障中药农业基础生产能力。依托中药生产流通企业和中药材生产企业,完善国家中药材应急储备,确保应对重大灾情、疫情及突发事件的用药需求。提高国家应急储备能力,建立常用中药材的国家储备。要实现药农经济增收,必须使农业市场对接能力得到提升,需构建四大核心功能服务体系:一是信息导航,对全国各地的道地中药材种植、销售信息进行收集,统筹分析,及时发布并建立信息预警机制;二是电子商务交易,建立中药材特色的专业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体系;三是交割仓储物流,根据道地中药材产品特性,建立大型、规范的道地中药材储存库及相应物流体系;四是检验检测,以道地中药材为基础,逐步建立道地中药材单品流通标准,并形成质量检验检测机制,完善流通规范。

2.7 构建中药材现代流通体系

2.7.1 制定和完善中药材流通行业规范。完善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建立中药材包装、仓储、养护、运输行业标准,为中药材流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2014年底,商务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中药材流通市场的“小、散、差”状态,提出了强化物流基地的角色定位和服务功能,对区域布局规划提出具体原则与要求,强化物流基地建设的咨询、论证与认证等整改意见。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药材现代生产流通体系,中药材规范化集中仓储率达70%以上;完善200种常用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制订中药材流通的系列标准,在全国规划和建设25个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建立中药材从种植到销售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等各项指标。

2.7.2 同步推行建设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中药材现代物流体系发展的核心内容包括物流服务的标准化、一体化、网络化,物流经营主体主体的企业化、专业化、规模化以及物流技术的信息化、物流作业的机械化、养护的科学化。规划和建设现代化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配套建设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现代物流配送系统,发展中药材现代物流,引导产销无缝对接,推进中药材流通体系现代化、标准化发展,初步形成从中药材种植养殖到中药材初加工、包装、仓储和运输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体系。

3 参考文献

[1] 陈士林,苏钢强,邹健强,等.中国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体系构建[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5):1141-1146.

[2] 赵仁君.绿色中药材: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希望[J].亚太传统医药,2006(1):37-39.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EB/OL].[2018-04-1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4/27/content_9662.htm.

[4] 方清茂,黄璐琦.“治未病”理念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亚太传统医药,2008(8):1-4.

[5] 孟宪军,刘顺航,王平.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5):463-465.

[6] 马月光.从自然生态观看待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3):213-214.

[7] 郭兰萍,王铁霖,杨婉珍,等.生态农业:中药农业的必由之路[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2):231-238.

[8] 郭兰萍,周良云,莫歌,等.中药生态农业:中药材 GAP 的未来[J].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7):3360-3366.

[9] 李明,安钰,左忠,等.宁夏中药材栽培现状及对策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2016,57(3):42-46.

[10] 王泽议.顶层设计出台 中药业或突飞猛进[N].中国医药报,2015-05-06(005).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中药材保护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全国六大中药材市场最新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