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18-12-21王齐

中国工程咨询 2018年3期
关键词:大运河区域建设

文/王齐

中国大运河源远流长,运河文化博大精深。2014 年 6 月 22 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标志着我国对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区域协调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高度,极其关心重视大运河的保护与利用工作。2017年2月下旬,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京杭运河通州段治理工程时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北京要积极发挥示范作用。”6 月 4 日,又在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调研要报》第48 期《打造展示中华文明的金名片--关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若干思考》一文上做出重要指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央有关部委和沿线相关省市坚决贯彻习总书记指示精神,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调研、亲自动员、亲自部署,在组织相关力量开展基础性调查的同时,积极探索研究论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思路和路径。恰逢这个时候,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了。习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做出了全面战略部署,指明各行各业今后发展的方向。通过深入学习十九大报告,笔者认为报告中有关论述和观点,对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精准的指导性。

一、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

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坚定文化自信,首先在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遗产众多,最著名的一是万里长城,二是大运河。中国大运河包括浙东运河、隋唐运河和京杭运河,具有 2500 多年的悠久历史,全长 2700 多公里(其中京杭运河1797 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安徽等 8 个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的运河,不仅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南北交通大动脉,而且是自隋唐以来中国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海盐之路的重要通道,还是军事调动、政务服务、商贸物流、文化传播的重要历史文脉之一。它吸纳了吴越文化、江淮文化、荆楚文化、齐鲁文化和燕赵文化的精华,融合了秦晋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特色,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水工设施、文物古迹、科技教育、文学艺术、诗词碑刻、风情习俗、饮食文化、名人轶事、神话传说等文化类别和非物质遗产,号称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古代文化长廊”、“古代科技宝库”和“历史名胜博物馆”等。大运河与万里长城一样,都是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都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下大运河许多河段文化遗产损失惊人,附载的民俗风情、民间艺术等也正在流失,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就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文化断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全面保护大运河文化遗产,使其薪火相传、“子子孙孙永续用”。因此,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自信,搞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的一项实际举措。

二、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迫切要求

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新特征作出的战略部署。目前,大运河沿线存在“两头强、中间弱”的局面,北有京津,南有苏杭,它们服务业发达,创新能力强,很多配套项目有外溢的需求。而大运河终端中段的河北、安徽、山东、苏北段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经济综合素质不高,大运河沿线呈现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和充分的现象。笔者认为,大运河沿线过去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当前仍然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区域。只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大运河文化带的经济价值,就能促进大运河沿线各地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具体措施有:

一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经济带向大运河文化带实行产业转移,让大运河文化带成为“产业转移示范带”。京津、苏杭目前定位发展高端服务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可以从国家层面出台专门政策,鼓励、支持大运河“两头”区域将其他配套产业和技术向中间区域(河北、山东、安徽、苏北地区)定向转移,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中间区域向两头提供所需要的能源、水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从而打通大运河沿线地区资金流、能源流、物质流和人员流,实现沿线均衡发展。

二是国家在资金上支持大运河沿线农村实现农业和旅游转型升级。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支持运河沿线农村地区有意识地建设和改造种植园、农产品加工厂和农家乐,以及观光旅游业,促进农业和旅游业升级换代,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鲁南、苏北地区是革命老区,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将有助于当地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当地百姓福祉,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三是国家在重大项目上支持大运河沿线发展中节点城市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对外开放示范带”。大运河文化带古代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区域,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与陆地丝绸之路的纽带,今天正处于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位置,国家可以尝试将一些对外开放项目定点投放在济宁、徐州、扬州、淮北等发展中节点城市,促进大运河文化带整体对外开放,为“一带一路”在国内打通一条沟通渠道,推动中间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因此,搞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就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项实际举措。

三、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迫切要求

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并明确要求“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工业化快速发展,加之人们缺乏环境保护意识,造成大运河河水受到严重污染,两岸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主要表现为:运河两岸及周边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以及运输船舶油料和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河道,致使航道淤积、河水变臭。水利工程已经严重老化,大部分年久失修,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两岸乱搭乱建,人畜混杂,没有公共卫生设施,致使粪便满地,苍蝇蚊子满天飞,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为了做好申遗前期准备工作,2000年以来,沿线地方党委政府组织力量大力实施河道治理和环境整治工作,主要是:清淤河道,截污纳管,引水入河,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站,拆除两岸乱搭乱建,搬迁两岸工厂,绿化美化两岸环境等,使得数十个申遗点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呈现出天蓝、地绿、水清、景秀的美景。2014年上半年,世界文化遗产评审专家来到这些申遗点进行考察验收,对其给予高度认可,这些申遗点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祖祖辈辈生活在申遗点附近居民也真真切切享受到了优美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实惠。笔者认为,虽然数十个申遗点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这些申遗点仅仅占全长 2700 多公里大运河很少一部分,受惠群众也仅仅占大运河沿线几亿群众的很少一部分,要让2700 多公里长的大运河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都得到明显改善,成为一条和谐之河、生态之河、景观之河,要让沿线几亿群众每天都能看到天蓝、地绿、水清、景秀的美景,每天都能呼吸到清新湿润的空气,每天都能享受到优美生态环境,却不是一日之功和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之以恒、扎扎实实的不懈努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彻底治理河道及两岸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系统保护,极大提升河道及两岸生态环境,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搞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一项实际举措。

下一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习总书记有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眼于同“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和“雄安新区建设规划”相衔接,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此,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主管部门。大运河文化带工程既是重大的经济工程,又是文化工程、生态工程和社会工程,是一项跨省市、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巨大系统工程,有关决策机构千万不要把他当成是一个单项文化工程,鉴于此,为避免“九龙治水”现象再度发生,国家必须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建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作为该工程的中央主管部门,全面负责统筹协调、总体管理和规划、建设工作。沿线省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建设和管理区域,也应自成体系,可效仿国家做法,明确省(市)发改委作为所辖河段大运河规划建设的主管部门。以此类推,沿线地市也要明确市发改委作为所辖河段大运河规划建设的主管部门,从而形成由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领导管理体系。

2.创新体制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由于该工程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和多个省市,为方便协调推进,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建议在中央层面设立由国家发改委主要领导牵头的,财政部、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部、文化部、商务部、水利部、农业部、旅游局和文物局等部门,以及沿线省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联席会议是该工程的最高协调议事机构,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该工程推进过程中碰到的重大规划、融资和建设等问题。沿线省(市)和地级市可效仿国家层面做法,也设立相应联席会议。通过联席会议,互通信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解决难题,形成左右衔接、上下联动、部门地方齐抓共管的局面,为顺利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努力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样板,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3.加快顶层设计,编制总体规划。当前,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首要问题,就是进行顶层设计,编制总体规划。国家发改委牵头,协调相关部委、沿线省市政府部门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整体与部分、短期与长期的关系,编制专题规划和专项研究报告,组织专家在参考和整合专题规划和专项研究报告的基础上,高质量编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国家层面),明确文化带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整体功能布局,提炼出沿线城市的特色定位与发展侧重点,为整个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指明方向、提供遵循。这是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前提,国家发展和改革部门应该尽快出台这项规划。在此基础上,沿线省(市)和地市发展和改革部门依次编制所辖河段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总体规划》(省级或地市级层面),用以指导相应河段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

猜你喜欢

大运河区域建设
大运河,行走山东
分割区域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区域发展篇
考古者眼中的隋唐大运河 湮没的辉煌
遇见“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