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屋建瓴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

2018-12-18汪红蕾

建筑 2018年23期
关键词:国际标准国际化标准化

本刊记者 / 汪红蕾

如今,国际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标准竞争,谁掌握了标准的主动权,谁就占领了先机,进而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增强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加大与主要贸易伙伴开展技术标准等方面交流合作与互认的工作力度。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要求“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现在,加快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步伐、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已经成为摆在全体建设工作者面前的一道时代命题。

行业破局 呼唤标准

2017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685.9亿美元,同比增长5.8%,带动装备材料等货物出口达15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7%。随着我国建筑业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下,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的数量、规模等逐步向更高水平迈进。具有优势的高速铁路“走出去”也由过去的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等单个环节的局部“试水”阶段,逐渐进入产业链整体“出海”的时期,在国际市场上与德国、日本等传统技术强国展开高层次、全方位的竞争。但是,由于不熟悉国外标准和规范,我国企业难以拿到真正意义上的EPC项目,总是处在项目建设利益链的较低端,承担着较大的技术和经济风险,在标准使用上又没有相应的话语权,海外业务拓展举步维艰。由于不熟悉国外的施工标准和规范,中国企业工期延误、被罚款的情况屡见不鲜;即使制定了一些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的核心标准,但与其配套的机械、设备制造和相关产品标准无法实现国际化,满足不了国际采购的要求。

同时,中外建筑标准之间的差异性也是我国建筑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境之一。中资企业在海外承包工程,大多采用的是施工总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沿用国内施工标准,而“中国标准”和“国际标准”常常出现不兼容的情况。据中水电东非项目部人员介绍,中资企业的很多参数都是经验数据,保险系数较大,比大多数国外企业使用的标准更适合非洲,成本更低更有效。而日本或欧美企业在非洲做项目时,一味要求执行其本国标准,要求既能防风、防冻,还能防洪,这样将大大提高建设成本。而很多非洲国家根本没有防冻、防洪的需求。可这样的经验数值有时很难说服业主,从而大大增加中资企业的施工成本。

在我国对外工程承包闪亮的成绩单背后,更应看到我国建筑业“走出去”整体水平还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强,业务主要集中在施工、劳务等中低端领域。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建筑企业“走出去”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对外推广使用中国工程技术标准、提升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

肯尼亚独立以来的最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蒙内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标准”制造

剖析现状 准确定位

通过标准的“引进来”和“走出去”,我国标准国际化取得重大进展。2008年10月正式成为ISO常任理事国,2011年10月正式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常任理事国,2013年,再次实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管理局的“入常”,国际标准话语权逐步增强。我国加强与国外标准的互认工作,目前,我国已与英国、法国、俄罗斯等2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标准化互认合作协议。同时,我国开展了770多项国外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系统研究,以及国际工程技术标准与国内标准差异化的比对分析、国外工程应用设计标准案例研究等;在翻译工程建设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方面,截至2018年6月,计划下达225项,完成136项;通过资金带技术、技术带标准的模式,我国承建的许多铁路、轻轨、电站、水坝等工程全部采用中国标准,标准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行标准体系存在着标准整体水平不高,标准老化、缺失、滞后的问题。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仅占国际标准总数的0.5%,“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2015年和2016年,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涉外工程所在地孟加拉、巴基斯坦、新加坡三国为例,孟加拉采用我国建筑标准比例是0%,采用当地标准比例是18%,采用欧盟标准比例是48%,采用日韩标准比例是2%,采用印度标准比例是32%;巴基斯坦采用我国标准比例为0%,采用当地标准比例是5%,采用欧美标准比例为95%;新加坡采用我国标准比例为0%,采用当地标准是100%(部分沿用欧标体系)。

国际标准化组织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ISO/TC269)2012年3月成立以来,我国主持制定了其中约17%的国际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9)共开展了99项标准制定工作,其中我国主持制定11项。国际铁路联盟(UIC)开展了约600项标准制定工作,其中我国主持制定20项,占比约3.3%。

我们必须看到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挑战仍多。主要问题是:由于历史、文化、技术等原因,中国标准在国际上认可度不高;体系框架存在差异,造成理解障碍;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撑,新技术、新领域标准更新较慢;缺乏综合的,且被国际市场认可的标准权威外文版本;已翻译出版的工程标准缺乏系统性;具有国际咨询工作经验,对中外标准都比较熟悉的人才稀缺;中国标准推广力度不足等。

东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亚吉铁路全部采用中国标准和中国装备建设而成

探索路径 久久为功

专家们认为,建设国际化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是新时代工程建设标准化深化发展的最佳战略选择,应当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者应统一行动,全面推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但建设国际化的工程建设标准体系不是“从头开始”,更不是“推倒重来”,应当站在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化近70年发展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领域、引领时代发展、体现中国特色、完善顶层设计,“多管齐下”,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标准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为新时代建筑业强国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第一,完善顶层设计,制定战略规划。

建立对内服务于标准国际化高效权威的协调机制和对外服务于标准国际化的联络、协调、交流机制。加快制定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战略和规划纲要,确定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时间表、路线图,明确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及行动方案。

建议我国政府可以与部分友好国家实现双向承认标准和规范,同时加强部分友好国家标准规范的收集工作,在一些特殊的项目上,对相关国家的标准予以认可。对于该国不具备标准体系,或者该国标准体系不健全的友好国家,建议我国相关部门对接,植入型进行技术援助,帮助这些国家建立完善标准体系。

加强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的财政支持与保障,研究建立专项工作资金,对工程建设标准化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对重要的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国际标准化活动、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标准联盟机制培育、国际标准化人才培养等重点环节提供经费资助。

第二,积极推广,创造“事实标准”。

采取属地化的方式,将中国标准与当地市场需求相结合。例如在海外并购设计咨询公司实行属地化管理,将中国的标准与当地接轨并逐步推向世界;在海外实施当地城市或者区域性规划时,引入中国标准并与当地要求的标准相结合。仿照欧盟的技术标准区域化策略,例如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主导建立统一的工程建设技术标准,以消除技术壁垒,增强我国工程建设技术标准的竞争优势。

同时,将工程项目转化成“事实标准”。在我国承建或融资的境外项目中,结合当地市场需要、用户需求、经济社会环境、地理条件、气候特点等,对中国工程建设标准进行适应性优化,使中国标准满足有关国家工程条件的差异性要求,让沿线国家用户逐渐习惯应用中国标准,使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受到市场广泛认可而成为国际“事实标准”,而后争取上升成为正式的国际标准。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并以自身的企业标准或企业联盟提出的标准形成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与现有的国际标准相抗衡。

另外,要积极推广我国的标准规范。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要加大在境外工程项目应用和推广中国工程技术标准的力度,切实保证工程质量;鼓励企业向当地的监理部门以及业主部门积极推荐我国的建筑标准;加大面向重点区域和国家的工程建设标准交流与推介力度。

第三,深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成果。

要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战略研究,掌握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的现状与长远发展规划,跟踪发达国家的标准化现状及其国际战略,加强沿线重点国家和区域工程建设标准化研究。组织开展面向阿拉伯国家、中亚、东盟、欧洲、北美等重点国家和区域的标准化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发展战略及重点领域相关标准研究。要在相关领域选择重要标准与国际标准或发达国家相应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包括标准内容结构、要素指标和相关术语、技术水平、设计理念、表达方式、广泛适用性、国际认知度等。在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探索中国建筑标准“走出去”的有效模式和具体措施,研究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国际认知度和国际适用性的途径。同时,还要调研我国涉外建设企业的国际市场现状,分析工程项目所在国家或地区建设市场政策和标准化的体制机制,反映具体工程项目全过程所执行的工程建设标准状况,总结成熟的经验和模式,提出取得局部突破的具体措施建议。

加快工程建设标准外文版翻译工作,组织翻译铁路、公路、水运工程、电力、冶金、建材、工程机械等优先领域急需标准外文版。在保证工程建设标准的翻译质量基础上,持续扩充工程建设标准外文版的数量,初步构建我国工程建设标准外文版体系。

第四,鼓励多方参与,共同推进。

充分发挥各行业、地方、企业、学协会和产业技术联盟作用,建立标准化合作工作组,深化关键项目的国际标准化务实合作;帮助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相关方协同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工作机制,培育、发展和推动我国优势、特色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加大国际标准跟踪、评估力度,加快转化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

加强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精通专业技术、熟悉标准规范和国际技术贸易规则、熟练掌握外语的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复合型高端人才,推动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国际标准国际化标准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标准化简述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
我国专家制定首项缓释肥料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