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一碗美味的“汤”
——例谈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

2018-12-18江苏南京市上元小学

小学教学研究 2018年29期
关键词:树桩老鹰气球

江苏南京市上元小学 孙 娟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感悟道理和发现规律,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对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小学科学课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下面,笔者结合六年级上册《假设》一课的教学过程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一、替换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教学时的方向或思路,而在教学中常常需要我们能在深入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教材中提出假设的例子是学校操场上三棵生长情况不尽相同的树。一棵长势喜人,枝繁叶茂;一棵树叶发黄;还有一棵树,黄色的树叶即将落尽,一副濒临死亡的模样。三棵树旁边还有一个水龙头正在放水,长势茂盛的那棵树下没什么水,树叶发黄的那棵树下有一些水,快要死亡的那棵树下有一大滩水。然后引发学生像侦探那样找一找“杀树凶手”。这个例子中,暗示性较强,开放性不够。如果仅仅凭借书上的图来讨论,这样的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趣味性也不大。

于是在实际教学时,针对学生的兴趣点,笔者替换了教材中原先的设计。将之改成寻找关于兔子死因的图片。教学过程如下:

师:(出示课件中图片)请看大屏幕,小河边,一只兔子倒在了草地上。经森林警察局的法医鉴定,兔子已经死亡。我们一起来勘查一下现场,到底兔子是怎么死的?

学生纷纷举手,想要发表各自的想法。

师:好,大家先别着急。下面的活动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独立思考。请大家先将自己的假设写在便签纸上,记住要写出假设的依据。

第二步:分享智慧。将各自的假设贴在汇报单的个人区域。再通过小组讨论:你们各自的假设中,哪一种假设的可能性更大?

分小组填写各自的假设,并进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我们把各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向大家作展示。我们先请第×小组来汇报。(该小组全体成员到视频展台上展示自己小组讨论汇报表,成员逐个发言)

生:我认为兔子撞上了树桩,守株待兔的事情发生了。

生:我觉得兔子是喝了工厂里排出来的污水而被毒死的。

师:那你的依据呢?

生:图上不是有排水管在向河里排污水吗?

生:我认为兔子是摔死的。因为图上有一只老鹰,老鹰先抓了兔子,然后没抓住,兔子从半空中掉了下来,所以被摔死了。

生:我认为兔子是老死的。因为如果兔子是撞上树桩而死的,它应该死在树桩旁边。而图上兔子死的地点并不靠近树桩。

师:刚才,你们小组每人都说了自己的假设,那你们小组都认同的假设是什么?

生:我们认为是老死的。兔子如果是撞上树桩的话,它要么头上有血,要么在树桩旁就死了。如果说兔子是喝污水而死也不太可能,因为污水两边的河岸上长了非常茂盛的植物。如果是被老鹰抓死的,它应该背上有血痕,或者头破血流了。而且也不会是吃毒蘑菇死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图中的蘑菇上没有任何的牙印。

生:(反驳)会不会全吃下去了呢?

生:(辩解)要是都吃下去,兔子要么口吐白沫,要么就翻白眼了。

生:图上兔子旁边还有狼的脚印,如果兔子去吃蘑菇的话,也应该留下脚印。可是从图上看不出来。

师:其他小组,你们有没有不同的假设?

生:我的假设是被熊打死,因为图上有熊的脚印。而我们组一致认同,兔子喝了污染的河水,晕了过去,然后老鹰看到了就叼走了,结果老鹰没有抓紧,兔子掉了下来,摔死了。熊来了,它看到兔子的尸体,因为熊不吃死尸,所以就离开了。

图中的问题元素有被污染的河水、空中的老鹰、草地上的狼爪印、树桩、蘑菇等,问题元素较为丰富,开放性、综合性较强。学生们在丰富的素材中,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分析,有依据地提出了关于兔子死因的种种假设,还将这些问题元素进行综合考虑,思维的火花激烈地碰撞,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借助趣味性的小实验,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由于受其生理、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学习兴趣不稳定,对于感兴趣的问题往往学习情绪高涨,而对不感兴趣的问题会失去学习热情,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一些有较强趣味性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

本课导入部分使用了特级教师路培琦一节经典的科学课上使用的连通气球装置。通过出示连通气球装置和执教者适时的追问,不但让学生呈现了自己的思维过程,初步感知了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也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教学设计如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个有趣的玩具。(出示连通气球装置)这是两个气球,一个吹得大,一个吹得小。现在把这两个气球用一根吸管相连。目前两个气球都用夹子夹紧,两边是不连通的。如果取下夹子,让两个气球连通起来,你们猜测一下,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生:大气球里的气会传到小气球,小气球里的气会传到大气球。

师:大变小,小变大。(板书)

生:我认为应该是不变。因为大气球和小气球里的气都会冲出来,它们相互抵销了。

师:不变。(板书)

生:两个气球有可能平衡。

师:平衡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生:两个气球一样大。

师:一样大。(板书)

生:我觉得两个气球会爆炸。

师:为什么?

生:因为两个气球的气同时冲出来,气很足,气的压力会把两个气球挤爆。

师:关于连通气球的变化,我们说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像大家刚才这样对一个问题进行有依据的猜想,在科学上,我们就称之为假设。(板书课题:假设)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假设。

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过程中,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这种外因只有通过学生的内因才能起作用。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情境,来诱发学生揭密的问题意识,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

三、设置悬念或矛盾,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课的结尾部分,笔者再次出示连通气球,与导入部分前呼后应。

师:(出示连通气球装置)关于连通气球,同学们已经依据已有经验做出了种种假设。在这些假设中,哪些是对的?哪些又有问题呢?我们还需要借助什么?

师:(演示连通气球,教师松开夹在吸管上的夹子,慢慢地,大的气球变得更大一些,小的气球变得更小一些,学生瞪大了眼睛,发出惊呼)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要仔细观察哦。

生:大的更大,小的更小。

师:看到这样的现象,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

生:我们原先的假设是有问题的。

生:看来已有经验并不完全可靠。

生: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师:假设的依据往往来自自己已有经验,但经验并不完全可靠,还需要通过实验验证。

在课的结束部分,笔者连接两个气球之间的吸管,出现了大气球更大,小气球更小的现象,学生大为惊奇。因为之前没有一位学生有这样的假设。实验的结果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产生了强烈的冲突,这样鲜活的事实给学生的思维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不能迷信已有经验,假设需要事实予以证明。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但是无论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得服从于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探究和思维的发展;都要讲究合理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教学情境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情境。

老子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科学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也像烹小鲜的厨师一样,充分运用各种调味料,为学生们奉上一碗碗美味的“汤”。

猜你喜欢

树桩老鹰气球
老鹰的“对手”
老鹰捉小鸡
老鹰捉小鸡
树桩屋
找气球
气球
如何栽活树桩盆景
老板轮换制
树桩
一样多的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