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微田园式”居住区景观营建

2018-12-17许英英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新农村

许英英

摘 要:“微田园式”新农村摒弃了传统设计自上而下的设计模式,以最谦逊的方式植入原始地态,以设计的力量推动村落复兴。在传承乡村生活美学的过程中寻找文化的记忆,以建筑、城市跟环境、自然融合的理念解决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做到为农民而设计。

关键词:新农村;微田园;居住区景观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资助项目(2017-ZZJH-382);南阳师范学院校级项目(2018QN051)。

隨着习总书记“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的提出,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走向农村、走向乡镇。设计师的到来带给农村环境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些真正了解乡村文化的设计师或开发商,给乡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使农村的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经济水平得到相对的提高;但也有一些乡村建设未真正从农村出发,设计不伦不类,最终结果是农民的抱怨和乡村公共设施的废弃。

一、理想景观

何为理想景观,可能好多人都有着心中的蓝图,但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景观,不管多么奇特都包含我们一眼就能辨识和理解的要素。在开始时,人们可能对城镇的布局和农民所种植的庄稼困惑不已,在享受城市中紧凑的活力,同时又抱怨城市中没有足够的绿色空间。回归田园是众多人的理想,但对于田园具体包含什么,好像并没有多少人讲得明白。通过研读相关田园诗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这类诗歌主要写的是平淡的田园风光、日常的农村生活,反映的是归隐后恬淡的心境与情趣。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的田园村落不仅包含了乡村景象的物质要素,同时又饱含了人们的精神情怀。

(一)物质化的乡村景象

田园村落是一个由不同物质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古人通过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来描绘田园乡村的景象,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待月荷锄归”,还有孟浩然在《过故人庄》描写田园风光,农人耕作的场景。由此我们可发现田园村落的物质景象主要是由农田、道路、植物、动物及人的活动组成的一个动态的物质环境。田园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是不断变化的乡村空间中的一个瞬间,可以是农人归家时自家炊烟升起的温暖,是陌上花开的美丽,是鸡犬相闻的熟悉。

(二)精神归隐的港湾

归隐田园是国人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不管是功成名就后的隐退,还是官场失意后的黯然,田园都是人们的精神港湾。古代的田园诗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官场失意者,他们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为自己的人生观,在失意后往往回归田园以平复内心。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就描述了自己从事耕种的情形以及田园之乐。在诗中他写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想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他的心灵得到了无限的自由和彻底的解脱。

二、“微田园”景观在新农村居住区的创新

(一)新农村居住区周边景观营建

时代的改变,物质环境的改变,导致人们的审美的变化。当前的乡村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早已远离刀耕火种,进入到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在这种条件下细心地研究传统田园思想与当前的审美特点之间的关系,对传统思想中经典的内容加以传承和发展,对不符合当前审美要求的内容进行合理删减和改动。时代与审美是新时期田园思想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是否契合的重要标准,影响着对传统田园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水平。

(二)新农村居住区景观“微田园”

悠久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传统的田园思想,但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使得对田园乡村建设目标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新农村居住区建设中,纵观传统田园思想形成的诗篇,其诗人的人生观自然而然会反映到其所描绘的田园生活中。从诗句中归纳的田园思想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对于美好田园生活的标准会由于个人境遇的不同而各不相同。传统农业社会中,乡村经济是典型的小农经济,男耕女织是人们最认同的生活场景。新农村建设中融入传统生活理念及田园情节,注重农民新时代邻里间惬意的生活体验。

(三)新农村居住区景观生态性

传统乡村的形成和发展,缺少成体系的思想支持。古代乡村往往是以个人或宗族为单位进行建造活动。基于个体的经济能力审美水平和其它条件的限制,田园思想对乡村建设的成果并没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如今美丽乡村是我国乡村建设的方针大计,它的建设不仅要充分发动农民参与,促进各种社会力量的加入,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方向引导。国家经过顶层设计,对各地的乡村建设进行宏观调控,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在全国范围内保证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所以认识新时期的乡村建设要避免“无为而治”的想法,要对实现乡村建设的途径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居住区景观更具有生态性。

三、基于田园思想的新农村居住区建设策略

(一)布局农林作物,强化宜人的田园风情

田园思想一直存在于古人的诗篇当中,存在于华夏儿女的灵魂深处。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精神提升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和物质的发展速度,面对各种问题,人们很想回归心中的田园。唤醒今人对田园的记忆,有助于把目光重新关注到农村发展上面,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参与热情,是乡村建设可靠的思想保证。新农村居住区景观可运用本土植物,即乡村农林植物,在绿篱及行道树的选择上采用既具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性的农作物,如油菜花。通过政府控制农民承包等手段,既保障实际收益又能丰富新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

(二)塑造空间模糊性,延续乡村情怀

新农村居住区的空间模糊性主要指场所的模糊性,作为居住区主体的人自身也具有大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新农村居住区建设中,农民作为主体其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如何在新农村环境中营造传统村落的邻里感、亲切感是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居住区环境创造多元化、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将居住环境及田园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又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水乡之景,不同的诗句描绘了不同的环境和风土人情。在新农村居住区建设时也应尊重不同的地域特色,表现出各自的个性与特征。

(三)合理的类型划分

新农村居住区建设越来越受到缺失个性的困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受到一些政绩观的影响,有的地方对待乡村建设更多的像是在给村庄美容和化妆。这种方式方便快捷,能很快提高政绩,但对乡村建设质量毫无益处。还有的地方虽然请了一些规划人员,但由于缺乏生活经历和详实的调研资料,做出来的乡村往往充满了设计者的想当然和对国外经验拙劣的模仿。笔者认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依据不同标准对其进行合理的类型划分。划分的标准有很多,比如地理环境,西北干旱地区首先不会建成江南水乡,海滨地区自然更好具有海边特色;比如传统文化,西北的异域风情,内蒙草原的彪悍之风,江浙地区的山水之秀,都是很明显的区分。

(四)提高农民参与程度

美麗乡村的建设目的就是建造一个现代化的田园村落。经过实践摸索,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但伴随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农民的参与程度与动力较低。通过大量的分析,我们发现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农民的自身和外界环境两方面因素。对于农民自身因素主要是指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民对于自身的利益看得最重,依次是近亲、家族直至外人。很多情况下,农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时,只是对自己眼前的周围的事情感兴趣,对于舍己利人十分排斥和反对,导致其参与程度和水平不高。在外界环境方面,很多时候农民都是被动参与乡村建设的,政府在推动时,有时候对农民的利益考虑不够,农民在实践中往往是被拉着走,工作热情不高。

四、结语

美丽乡村是由政府、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完成的。在这个关系中应该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其他力量积极参与。政府的作用在于提供公共服务,保证相关制度建设,指导建设相关目标和进程;社会力量提供相应的智力和财力支持;而农民应该是乡村建设的主体,他们是乡村环境的建设者、使用者和管理者,是乡村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保障,提高农民参与的深度与广度,这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最重要的基础之一。

参考文献:

[1]韩喜平,孙贺.美丽乡村建设的定位、误区及推进思路[J].经济纵横,2016,(01):87-90.

[2]周锡.中国田园诗之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3):128-136.

[3]张今歌,赵圆圆.陶渊明田园诗不朽魅力之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6-81.

[4]唐淑莉.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流变[J].语言文化研究,2011,(03):10-12.

作者单位:

南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新农村
治国之道在于法 明法之道在于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