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中地区民居的设计与改造

2018-12-17马劭磊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9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传承创新

马劭磊

摘 要:文章以袁家村“陕拾叁碧山堂店”为研究对象,探索关中民居蜕变成特色民居的生命再生。整理并分析关中特色民居与传统文化缩影下民居之间的关系,挖掘传统民居改造和再造后的魅力。秉承“向史而新,折射未来”的态度,传承地域历史脉络,融合现代建筑技术,发展关中民居的内在魅力。

关键词:关中地区;民居改造;传承;创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2017年度专项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7JK0024)阶段性成果;2018年度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8Z049)阶段性成果。

当今,现代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在“美丽乡村”振兴计划背景下,逐渐升温的城市周边乡村生态旅游,使城市居民对阔别已久的乡土文化、田园生活产生强烈的回归情结。原因是人们内心追求对现代化城市生活中嘈杂、拥挤、匆忙环境的解脱与释放,在空间意义上去寻找城市边缘的乡愁记忆。民居院落的改造与再生作为乡村旅游模式具有创意性的生活方式,不但满足归宿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重新赋予了村庄新的生命与活力。民居的发展既保护当地的文化传统又激发人们对当地生态改善的思考,继续传承与革新当地民居建筑的余温。

一、项目概况

袁家村,位于关中平原腹地的陕西,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处西咸半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利。周边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文物古迹26处,旅游景点5处,其中关中地区皇家陵园石刻石雕群中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唐太宗昭陵坐落于此。2007年袁家村确定了以昭陵旅游景点为辐射圈,以关中民俗休闲体验为切入点的设计思想开发建造了关中印象体验地,是目前陕西最具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度假体验地,被誉为“中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

陕西袁家村陕拾叁碧山堂店(下文简称“碧山堂”)是一家陕西文化的、特产的特色食品店。它位于袁家村老街的核心区域,南接农家体验区域,北至关中民俗体验街,具有良好的商业背景。原建筑及院落为村内50年代老宅,文化底蕴深厚。因废旧多年,现将其改建以符合场地周边文化背景,成为老宅院的一次复兴计划。设计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承担,“传承”场地文化记忆是设计的一个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项目是建造集陕西文化推进、休闲商业为一体的公共性场所,它所传达的未来的民居院落不仅体现出其商业价值,更多的应该是对中国传统园林中陕西文化内涵的一种传达,同时也为国内外瞩目和向往的陕西民俗文化代表性的国际性展示窗口。

二、“碧山堂”的建筑改造

关中民居的建筑风格是关中人民经历了千百年的变迁,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形成的以独有的古朴恢宏为特点的智慧的结晶,同样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文化遗产。传统民居中的原始构件作为旧时代的产物,需要与新时代的设计元素产生共鸣,旧民居的改造与更新,除了保护的色彩部分,也离不开新事物的引进,这就要求设计重点应该解决传统与现代元素在功能、空间和结构材料上的适应性问题。

(一)“碧山堂”的空间布局

关中地区传统民居的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形成多数为狭长院落特征的传统四合院、三合院,采用中轴对称布局,院落层次较多,错落有致,颇具气势。多数民居屋面为小式瓦作,屋檐加飞椽,多用雕砖或镂空瓦片来装饰。原有“碧山堂”坐北朝南,注重空间内部的采光;建筑结构以木梁承重,砖、石、土砌护墙;空间布局以厅堂层层组织院落,向纵深发展的狭长平面布置形式,传承了沿纵轴布置的明清民居房屋建造。因此,对“碧山堂”院落空间与功能布局进行适当优化和重组,在满足当代功能需要的前提下创新性地继承院落式布局,形成改造后的院落建筑布局注重绝对尺度与相对比例的相互结合。整体适应与周边毗邻的街道和民居院落的地勢,空间布局与整体空间的紧密联系使场所精神更加深刻,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段从而达到丰富多样的空间布局层次。

(二)“碧山堂”建筑结构的演变

“碧山堂”最直观的单坡屋顶,以及特有的砖块木雕艺术是其建筑结构的特性,还原民居本身的部分面貌,原本屋内的部分构件被作为陈设品展示在公共空间里,仿佛诉说着曾经的故事。“碧山堂”屋顶设计为单坡,不仅具有生态循环雨水、保温的功能,同样保留关中地区传统民居最有象征意义的建筑设计理念。在继承与创新传统关中民居建筑工艺结构的问题中,“碧山堂”改造项目中对原有脆弱木质结构进行现代技术的加固使用,并对无法保留的结构予以对应替换,既恢复且保留下原有的结构形式,又创新性地融入现代工艺结构。新旧体系相互交叉与作用,诠释了保护与创新的关系,也赋予新时代的审美趋向。

(三)“碧山堂”创新装饰艺术的升级

“碧山堂”原有结构为木框架构造,灰砖和灰瓦作为修建的辅助材料。设计上首先解决木结构防火性能,与当代建筑要求下的机械性能相适应,通过现代技术的创新,继承传统建筑风格和质感以及文化精神。其次,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新时代的建筑结构技术替代传统的木制框架结构复杂和繁琐的构件,对完全失去功能性的装饰予以清除,并对能充分反映关中地区装饰艺术理念的建筑构件进行修复、保留与保护。在进行装饰艺术升级前,结合关中地区以及袁家村区域历史文脉,对其中具有关键性的原有特点进行了提取与放大,通过现代设计的解构与重构赋予传统装饰艺术新的特征。

(四)“碧山堂”生态营建的理念回归

在民居改造过程中注重低碳环保和区域文化再现的实际应用。土、木材和石材来源于自然并且拆解后可回收再利用,其自身所具有天然特色,可以有效节省能源,减少因建筑物拆迁造成的环境污染,设计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场地的记忆。设计采用传统古村落的排水设计手法,使用最环保的方式打通自然的雨水通道,注重生态环保的同时,同样最大程度上恢复了关中民居的原始样貌,给人原汁原味的民居体验,在倡导环保理念的今天拥有很强的意义。

三、“碧山堂”的景观环境

基于对文化内涵以及传统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对袁家村陕拾叁碧山堂店设计定位与思考,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核,结合新时代的设计潮流,放弃选择常规传统园林的具体手法进行对新“陕”文化和空间上的阐释,而是尝试将不同的空间体验感受放在设计的首位,实现对传统园林的精华进行提炼并加以修饰与改造,突出呈现传统建筑园林空间与现代设计山水精神相结合的空间意境表现。

(一)重构理念的融入

“碧山堂”的民居改造过程中,由于原始场地的格局较为局促,因此,通过对传统元素的重构,继承和保留了原地民居的地域特色,改造工程设计中尽可能地保留原始场所给人们的触感和记忆。原始庭院中的竹林被完整保留,甚至场地中的一块石头,一棵柳树都成为老宅改造中保护的焦点。“碧山堂”项目作为老宅院的一次重生计划,保留了很多当时代表情怀的院景,譬如原始院落的拴马桩、汀步石、树景等景观构成元素。整体环境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将“传承”作为“碧山堂”项目的改造核心,通过最大程度保留原始院落的传统材料,并以现代设计手段对材料进行重构,巧妙地传达出老宅院曾经的精神与文化内涵。

(二)修筑材料的合理运用

虽然在民居改造前收集与整合出的原始材料的特性仍具有现代建筑材料的功能,比如保温、隔湿等基本功用,但在民居改造选择修筑材料时,应该接受现代技术的成效,不能把传统材料与现代技术进行分离,而是将传统材料与现代材料相结合,才能发挥迎合时代背景的新生命。“碧山堂”改造项目中处理老院落无排水管网时的做法相当科学和环保,它选择使用相当一大部分的传统材料与少量现代材料并利用现代技术使其相结合,既没破坏原始院落的样貌,同时也达到了需求的功能性。该项目的排水设计利用传统的排水手段,采纳院内改造最环保的方式开启雨水收集的天然渠道,并与大自然进行亲切的对话。通过在院落的透水铺装下建立四米深的渗水井,降水以及水景的溢出水流通过地形过滤后排入渗井从而有效地解决场地内的积水。

(三)新旧交替与共生理念

“碧山堂”改造前的老建筑,经历了时间的冲刷洗礼,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从改造的过程中来看,“新”与“旧”是两个时代思想的碰撞,“共生”则是不同时代思想碰撞并结合的现有成果。首先是特有的木框架泥墙原始结构,其次是夯土墙隔热层,再次是隔热效果优良的青砖屋顶等等,形成了关中民居文化的“硬”系统,而“长幼尊卑”“慎终追远”“以中为尊”的儒学礼制观念,“天人合一”“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阴阳五行”的玄学观念,以及以血缘脉络聚居的宗族观念,共同构成了关中民居文化的“软”系统。传统建筑原料与当代建筑原料可以互补和协同工作,材料的对比使园林景观法的变化更加富有层次变化,使建筑更具有创新性和现代化。“共生”是对于旧时代的尊重,并且加入新时代的技术与审美,使其更符合现代的居住要求,满足新时代的精神需求。

“碧山堂”作为关中民居改造的典型代表,它的成功是一个农村传统向现代城市文明的过渡,不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而且能够起到传承和保护、弘扬和宣传民俗文化的作用,也能让更多到过这里的人了解特定区域独特的、具有地域乡土人文特色的文化情怀。关中民居的设计与改造,当联合村落文化传统、地处区域的风土人情加以现代设计手法去改造和创新,去适应当地原始环境、情感、民俗文化的民居“新业态”。因此,民居的改造更加注重院落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以及进一步挖掘和整理的文化底蕴。提高对环境生态的优化,加强多元发展的产业链条,扩大自身优势,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关中民俗文化,逐渐形成人文景区化的良性模式。

参考文献:

[1]张雨婷.民居管理面面观[J].质量与标准化,2016,(04).

[2]郭昊宇.关中民居建筑传统的繼承与创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张璧田,刘振亚.陕西民居[M].北京: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4]董睿,张倩,李志民.关中民居在现代居住建筑中的应用研究[J].山西建筑,2008,(14).

[5]陈鹭.民居情感体验设计研究[J].居业,2018,(02).

作者单位:

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传承创新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浅谈汉代关中地区主要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