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地区院校英语师资复合培训模式初探

2018-12-14马桦贺婷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培训者面授师资

马桦 贺婷

【摘要】线上自学结合线下集中面授的复合培训模式,从地区院校现状及需求出发,以先进的远程教学平台为依托,由优质培训者指导学员自主学习并集中面授,为地区院校英语师资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升级和教学资源的拓展续力,可有效提升地区院校的师资水平。

【关键词】地区院校 英语师资 复合培训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1-0104-02

一、引言

我国地区院校英语师资大多拥有英语专业背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也通过岗前培训获得了基本的教学技能。这些教师在从事语言教学后,仍然需要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更新教学手段、获取最新的教学信息和资源。然而,受所处院校的地域位置等因素的制约,上述需求得不到即时满足,从而导致过度透支现有知识储备、因知识体系和教学手段滞后而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针对这一现状,一些地区院校制定了应对措施以缓解英语教师在职培训的需求。其中,两种最常见的模式即“送出去”和“请进来”。然而,受师资力量和教学任务等条件制约,很少有地方院校可以在较长时间内组织教师统一外出培训。承接培训的院校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随着远程教育师资培训条件和手段的完善,在培训者指导下线上自学结合线下面授的复合培训模式可以为地区院校英语师资培训提供一个很好的解決办法。

二、地区院校英语师资复合培训的先决条件

复合培训体系的构建,需要优质英语培训教师资源和完善的网络平台技术支持与配套的硬件设施。全国112所211大学中除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是专门的语言类大学之外,其余各大学也都设有外语系,有高水平的英语师资从事英语专业或公共外语教学。这些优质的英语师资都是为地区院校英语教师提供远程培训的储备力量。复合课程对网络平台技术支持与配套的硬件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三通两平台”战略部署的提出和实施,加快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在此指导方针下,大多数地区院校的远程教育系统,如计算机、互联网等均已配置到位。复合培训模式中,培训者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安排教学内容、监控学员学习进度与学习效果、布置并批阅学习任务、在线或离线答疑、组织网上互动教学活动。提供培训的机构和接受培训地区院校有责任帮助培训者和学员掌握在线计算机操作技能,熟悉网络平台的使用、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技术人员的业务升级和管理。[1]

三、英语教师复合培训的具体实施

具体实施过程包括四个关键因素——师资选拔、课程设置、复合教学实施、效果评定与持续发展。

1.严格的培训者选拔制度

培训者的资质与线上线下课程的执行能力是决定远程复合培训模式是否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作为远程教育的实践者,只有亲身体验远程教育环境,才能真正从学习者的角度去体会远程教育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提出解决的方案,更好地完善远程教育系统,促进远程学习者的学习。[2] 切实避免远程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基于传统课堂的教学经验,简单地将传统课堂的内容与模式复制到在线学习模式当中的“课堂搬家”现象。[3] 在线上课程自学阶段,培训者是学习进度的管理者,引导学员系统完成自主学习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在线下面授阶段,培训者也应当是以教为主导的形式让位于以体验和感知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在网络学习平台上的机械重复。

培训者要实现从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的转变。培训者不仅仅是课程的执行者,还应当承担建议提供者、问题解决者,培训机构与接受培训机构之间的沟通者、课程效果的追踪者及课程完善阶段原始信息的提供者等身份。[4] 远程学习阶段,培训者要学会及时关注在线课程中学员的学习动态,加强双向交流,及时了解导致部分学员学习进度滞后的具体原因,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支持,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内在动机,使学习者自愿、乐意参与到远程学习中来。集中面授时,培训者需要了解班级特点,因势利导,最大程度地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教学过程始终应当以学员为中心,以达到最好的培训效果为目的。

2.具有高适切性的课程设置

传统的英语师资培训因培训周期短,培训内容容易流于形式,难以支撑接受培训者后续持久的培训效果转化。其次,很多培训课程通用性大于针对性,很难获得显著的培训效果。线上线下复合培训的课程设置可以将通用知识、理论、技巧与接受培训院校的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专业特点相结合,设置高适切性的课程内容、学习进度以及教学手段,减少培训者凭借自身教学经验推断上述内容的随意性,从而保证培训质量的稳定性。

培训部门应在培训前通过问卷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接受培训的地区院校的师资状况,培训需求的侧重点、学院接受远程培训的设施条件及技术支持水平等,同时掌握该学院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所使用的教材、英语课频次、英语课上课条件等情况。[5]培训负责方结合上述情况及培训周期设置科学的、内容充实的线上课程,通过视频简介、自学效果测试练习,帮助学员系统掌握针对该院校实际情况制定的培训大纲。线下集中面授注重PPT展示、内容文字说明和学员交流等形式。根据学员所在院校的教学任务及工作量合理安排学习进度。精心设计面授课程的内容,使之与在线课程学习内容形成呼应和互补的关系,保证培训的连贯性和难度递进,实现学员在认知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论飞跃,同时赋予学员展现所学内容的机会。

3.复合教学的具体实施

以根据送培院校实际情况设置的课程为设计框架,合理安排学习章节及内容比例。每个章节的线上自学内容可以介绍内容构成、学习目标、理论依据、案例分析、自测练习、补充课堂练习及相关教学资源。保证学员在完成网上学习后,不仅对某种教学理念或手段有了系统认识,还可以掌握到有理论依据的课堂练习及教学辅助手段,填补知识空白,从而更自信地从事本院校英语教学。

在线课程要为面授课程奠定良好的教学基础,避免因学习水平不同难以实施教学计划的可能性。集中面授可以安排在周末或假期连续的几天,为培训者与学员、学员之间提供面对面的互动的机会。面授环节可以充分呈现教学活动与手段,给学员实践并得到教员指导意见和其他学员建议的机会。该阶段应充分体现主体发展的参与式策略理念:民主宽松、问题情境、思维引导、尊重个性差异、重心向学习者实际需求倾斜。

确保学员可以在培训中或培训结束后及时获得教学内容及材料。学员在网上自学阶段应当可以得到拓展教学资源的渠道和相关信息,在面授阶段获得纸质版教材及辅助材料,同时得到培训者更多有关理论书籍或者学术文章的推荐信息,保持教学信息的更新和教学理论的深化。

4.培训效果的评定与持续发展

复合式远程培训效果的可持续性需要培训实施单位及接受单位的双向努力。教员及培训方通过收集反馈意见及定期回访的方式了解学员培训后的需求和实践情况,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总结性评价为辅,从学员反应、学习结果、个人绩效、组织绩效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6] 结合评定结果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指导,避免培训效果随时间推移逐渐荒废的情况。培训课程结束后,培训者应继续与学员保持在线联系,及时为学员在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疑问和问题提供解答或支持,保证教学效果的延续性。

四、复合培训模式的优势

复合培训模式具有诸多优势。地区院校的英語教师不需要长时间离开教学岗位就可以系统地完成为本单位英语教学量身打造的适切性很强的课程;在线学习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学员可以充分消化在线课程的内容,并且享受到充分的反思空间;培训资料及资源的在线提供方便学员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和持续支持,消除了传统培训方式中资料随时间推移过时的弊端。地区院校的英语教师可以在复合培训模式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与参与同期培训的本单位同事共同加强专业发展,搭建教学体系、完善学科建设,更好地帮助本校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五、结语

线上自学线下集中面授的复合培训模式是符合地区院校英语教师培训需求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一种新方法。结合各地区院校英语师资的现状,以先进的远程教学平台为依托,确立针对性的培训目标,建立理论结合实际的系统课程设置,聘请专业认证的师资培训员,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复合培训模式,为地区院校的英语师资提供自我提升的机会,实现远程教育时空分离和学员自主学习的有效结合,不断提升地区各级院校英语师资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并丰富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周榕.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位论文,2009:3.

[2]陈小兰,高娟.国内外远程教师培训现状及启示[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6):1-8.

[3]谢阳斌,桑新民,耿学华,胡怡媛. 如何以网络课程引领现实课堂变革[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6):11-19.

[4]公艳艳.现代远程教育教师特质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1):19-22+25.

[5]罗建生,吕万英,易立新.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英语师资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76-180.

[6]武丽志,吴甜甜.教师远程培训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德尔菲法的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14(5):91-101.

猜你喜欢

培训者面授师资
新“国培”高质量培训者队伍体系化管理探索
自学
云端 落地 花开——山东省乡村教师培训者培训学习后记
广西天等县“混合式工作坊”支撑乡村学校项目集中面授、送教下乡暨项目调研会
提升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培训者专业能力的研究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论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面授”教学模式的主体地位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