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着龈重建应用于口腔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12-14董玉峰姜梅卿杜文婷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34期
关键词:菌斑角化种植体

董玉峰 姜梅卿 杜文婷

附着龈缺失或狭窄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口腔疾病,附着龈可有效保护牙周组织,使牙龈缘的稳定性增强,减轻咀嚼所致的刺激性,防止菌斑滞留于牙齿上,对黏膜肌纤维负荷的生物力进行有效缓冲,有效维持种植体周围组织的美观度与健康[1,2]。本文旨在探析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8年2月本院接收的口腔种植修复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 42 例。对照组男 20 例 ,女 22 例 ,年龄 17~68 岁 ,平均年龄(38.94±10.63)岁,牙齿缺失时长2~4个月,平均牙齿缺失时长 (2.86±0.69)个月 ;研究组男 21例 ,女 21例 ,年龄18~67 岁 ,平均年龄 (38.92±10.61)岁 ,牙齿缺失时长 2~5 个月 ,平均牙齿缺失时长(2.87±0.74)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先仔细检查牙齿缺失位置及颊侧角化黏膜附着的具体情况,同时对牙齿缺失的位置进行清理,对照组行传统牙龈缝合术,患者行局部麻醉,切开种植位置的中心,将骨膜与黏膜分开,上愈合基台后实施牙龈缝合措施;研究组行附着龈重建术,梯形切开牙种植位置中心偏向颚侧位置,使术野充分暴露,对龈乳头部分进行保留,充分剥离黏膜瓣,保留骨膜的正常形态,再剥离骨膜上方处肌肉纤维层,把黏膜瓣移动至前庭沟,复位角化黏膜根至对应邻牙正常的黏膜联合根位置,上愈合基台,将附着龈底部用可吸收线进行反转缝合,直到骨膜位置,然后缝合近远中有关的附加切口,对龈瓣颈缘进行修整,使邻牙龈缘与龈缘达到协调效果。术后2周进行复诊与制作印模,术后1个月实施对应的上部烤瓷修复。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疗效判定标准[3]:治疗后附着龈宽度加大2~3 mm,和邻近牙龈缘的协调性良好为显效;治疗后附着龈宽度增大1~2 mm,和邻近牙龈缘相对协调为有效;治疗后附着龈宽度加大<1 mm,和邻近牙龈缘未协调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②记录两组临床相关修复指标:改良菌斑指数、探诊深度、出血指数及有效角化黏膜宽度,其中出血指数分5个级别,改良菌斑指数评价指标为肉眼可见、探针划种植体表面的菌斑与种植体表面存在的软垢。③同时记录两组生活质量情况,应用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进行评估,包括社会功能、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4项,各项满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2 两组临床相关修复指标对比 研究组探诊深度为(1.43±0.23)mm、有效角化黏膜宽度为(2.63±0.38)mm、出血指数为(0.58±0.14)、改良菌斑指数为(0.57±0.11),均优于对照组的 (1.85±0.27)mm、(2.18±0.37)mm、(0.78±0.15)、(0.74±0.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2。

2. 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研究组精神健康评分为(85.43±5.67)分、社会功能评分为(83.46±5.13)分、躯体疼痛评分为(83.12±4.62)分、生理功能评分为(84.36±6.1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 (67.26±6.12)、(66.14±5.62)、(65.76±5.48)、(66.43±5.87)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 3。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临床相关修复指标对比( -x±s)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分 )

表3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 ,分 )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组别 例数 精神健康 社会功能 躯体疼痛 生理功能研究组 42 85.43±5.67a 83.46±5.13a 83.12±4.62a 84.36±6.12a对照组 42 67.26±6.12 66.14±5.62 65.76±5.48 66.43±5.87 t 14.114 14.751 15.696 13.703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口腔种植修复已被广泛用于临床修复缺失牙的治疗中,但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出现的菌斑会对疗效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患者预后恢复[4]。若未进行科学有效的处理,未有效控制菌斑的出现,口腔卫生不够理想,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在实施种植术时需修复牙冠处,会对种植体周围的角化黏膜宽度进行加大,可促进牙冠修复效果[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7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探诊深度为(1.43±0.23)mm、有效角化黏膜宽度为(2.63±0.38)mm、出血指数为(0.58±0.14)、改良菌斑指数为(0.57±0.11),均优于对照组的 (1.85±0.27)mm、(2.18±0.37)mm、(0.78±0.15)、(0.74±0.1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精神健康评分为(85.43±5.67)分、社会功能评分为(83.46±5.13)分、躯体疼痛评分为(83.12±4.62)分、生理功能评分为 (84.36±6.12)分 ,均高于对照组的 (67.26±6.12)、(66.14±5.62)、(65.76±5.48)、(66.43±5.87)分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口腔种植修复过程中实施附着龈重建术的效果优越,能够显著增加附着龈的宽度,优化牙龈边缘美观的程度,减少菌斑的产生,提升生活质量。原因分析在于:传统的牙龈缝合术会致使附着龈发生缺失情况,口腔内易形成菌落,对种植体术后修复产生不利影响,且该术式没有办法满足患者的美观需求,患者接受度差[6,7]。附着龈重建术作为义齿种植术的一种,种植体的使用是游离龈沟与重建牙槽黏膜部分的有效途径,但菌斑的形成与进展会直接影响种植体及周围的组织,严重时可引发其他疾病[8]。若不对种植体菌斑进行有效控制,口腔卫生会失去平衡,进而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想确保附着龈重建术的顺利进行,需要准确把握附着龈及附着点位置与相邻牙牙槽的平衡[9]。在治疗时主要修复牙冠部位,可明显加大附着龈,使种植体周围角化黏膜得到有效恢复,该术式使用到的主要材料为富含纤维的结缔组织,操作过程中依照牙槽的结构,把材料固有层与牙齿骨上的骨膜进行紧密贴附,将角化上表皮均匀覆盖在游离龈与附着龈表面,同时黏膜材质的抗机械刺激能力比非角化的牙槽黏膜材质更强[10],该术式优点如下:①于口腔种植修复之前实施附着龈重建术,能够明显降低出现口腔黏膜退缩的几率,增生黏膜保持较好的稳定性;②能够有效减少对组织造成的损伤,在二期手术时上愈合基台,并且对附着龈进行重建,可有效降低手术的次数,减轻患者的疼痛度,防止干扰种植体骨的形成,减少手术风险;③手术操作过程相对简便不需要借助侧供区组织,有效防止二次手术损伤相关组织;④充分利用高纤维结缔材料,采用平行或斜向走势将种植体与结缔组织周围的纤维束插入牙骨内可以有效增强周围角化黏膜的力度;⑤附着龈重建具有良好的稳定性,颜色和角化膜的颜色差异很小,可有效提升种植体的美观度,患者接受度高[11,12]。受时间与样本数等因素限制,关于两种治疗方法对患者满意度、并发症等影响,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附着龈重建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实施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增加附着龈宽度,降低菌斑的生成,提升牙龈边缘的美观度与修复效果,患者的生活质量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可行性。

猜你喜欢

菌斑角化种植体
种植体折裂的临床分型与临床治疗方案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3例易误诊脂溢性角化病例展示及分析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临床中的应用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龈下菌斑对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的影响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
种植体周围炎龈沟液中IL-2、IFN-γ、IL-4、IL-6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