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古今看消防

2018-12-14

学与玩 2018年11期
关键词:宏村水渠救火

11月9日是全国消防日,之所以定在这一天,估计大家会猜是因为这一天的日期与我国的火警电话“119”数字相同。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11月进入冬季,天气比较干燥,是火灾的高发期,所以要特别注意火灾的防控。

事实上,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干燥的天气与火灾的关系。古装剧中,每当出现打更的场景,我们总能听到更夫“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报更声,而这句话之所以被用作报更语,也与古代的科技发展水平有关。一方面,古代没有电灯,晚间只能借助明火,依靠点蜡烛等方式照明;另一方面,古代并无钢筋水泥,房屋多是易燃的木材料,一旦不慎碰倒蜡烛,很容易酿成火灾。所以如何快速救火,将火灾造成的损失最小化,是古人们不断探索的关键。

城门失火,为何殃及池鱼?

古语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本是比喻无辜之人无端受到波及,而从其字面含义的角度思考,“池鱼”被波及,实际上是因为“池水”对“救火”大有作用。

宏村

正由于认识到了这一点,古人们未雨绸缪,早在建设村落之时,就巧妙地将水系与村落融合,从而有效地防御火患,安徽宏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明万历年间,宏村人集资在村南开挖了一座人工湖,并按照仿生学的原理,精心构筑了一个奇特而又颇具科学性的“牛形村落水系”。370余丈(明代1丈约3米)的水渠状似“牛肠”,在青石板铺成的小路下,蜿蜒地流过村落中每一户人家,村民们不但平日不需要去远处担水,一旦发生火患,也能就近取水灭火。更特别的是,这条水渠并不是完全裸露的,而是每家门前都有两三块青石板的缺口,这样既减少了杂物落入造成污染的可能性,也降低了孩童意外落水的风险。

在民间,多数村落都像宏村这样选择建造水渠应对火患,而对于规模庞大的皇宫,水渠就显得不够用了。因此,早在明永乐帝改建北京城时,就在紫禁城外围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因其状如“筒子”,故被称为“筒子河”;而在紫禁城内,则有金水河贯穿。二者为皇宫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用水,当发生火灾时,也是重要的救火水源。在清代历次火灾中较为严重的两次,即嘉庆二年乾清宫失火和光绪十四年贞度门失火的救火过程中,它们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筒子河

不过,有时“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宫殿前还设置了一些大水缸,也称之为门海、吉祥缸。据《大清会典》记载,紫禁城内曾有腹大口收的铜、铁水缸308尊,每尊可储水3000多升,每天派劳役打水装满。在炎热的夏季要保证水质干净、无异味;而在寒冬,则需要把缸架在特制的石圈上,下燃炭火,昼夜不熄,以免缸中水冻结。

水缸

古代版“消防水带”长啥样?

构筑水系、开凿护城河、以缸储水……只有救火之源还不够,救火工具也不可或缺。比如现代常用的消防水带,就是一种十分便捷的救火工具。那么,在科技水平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又是借助了怎样的工具来缓解火情的呢?

唐朝人用皮袋灭火。《中国火灾大典》记录:“敌若纵火焚楼堞(dié),以粗竹长一丈,锼(sōu)去节,以生薄皮合缝为袋,贮水三四石,将筒置于袋内,急缚如溅筒。”其实,皮袋可以看做一个插着竹子的巨型热水袋,一般用马皮或者牛皮制作而成,袋内装三四百斤水,袋口用绳子绑严。使用时,由三五个壮汉抬着,将竹口对准火点,注水灭火。

到了明代,人们发明了更为先进的设备——唧筒,它与现代的水泵类似,既能汲水,又能排水。据记载:“唧筒用长竹,下开窍,如絮囊水样,自窍唧水。”唧筒的出现省却了皮袋需要多人搬抬的人力,且射程大大增加,甚至能达到20多米。不仅如此,唧筒以其出众的性能还赢得了双重身份,不单在消防领域大显身手,还直接参与了农业生产,承担起了灌溉之责。

竹制唧筒

而清代又出现了水龙作为引水灭火的工具,它也称为太平龙、水铳,可以说是现代消防水龙的前身,只要一压一抬木质手柄,装在大桶里的水受压,就能通过软水管喷出,即使需要稍远处的水源,也不用人力搬运,只要加压使水顺着软管流至火患处即可,极大地提升了引水救火的速度。

古代消防工具

如何称呼古代消防员?

随着时间的推移,灭火设备愈加高效,但永远不可忽视救火人员的重要性。现代我们称他们为消防员,那古人如何称呼消防员呢?

事实上,早在黄帝时就设了专门管理用火安全的人,称为火政。随后,这一类工作人员的称谓就开始与时俱进:周代称司煊、司耀;宋代称防隅、潜火军;元、明时期称救火兵丁;清初称防范火班,清光绪年间“消防”一词从日本舶来,我国自此有消防员之称。

古代消防员塑像

虽然早在周代就有了消防员,但组织严密的专职消防机构则是到了宋代才出现的。宋仁宗登位后,降旨在京厢军中,挑选精干军士组成队伍,建立了名为“军巡铺”的专事消防机构。其作为我国专职的消防部队,创建时间之早、组织之严密、消防设备之多、制度之完善,世所罕见。

到了清朝,消防组织进一步壮大。康熙年间开始,每个防范火班人数不下两百人,而康熙帝还客串了一把消防指挥呢。那是康熙二十三年,北京正阳门外的居民区发生了一场大火。火势蔓延极快,不能及时熄灭。于是,康熙帝出了紫禁城,登上正阳门城楼,亲自指挥扑救,经过一场紧张的“战斗”,终于将大火扑灭。在民间,也有专门的救火兵丁。乾隆二十一年,湖南官府颁布的《救火事宜》规定,所有救火义役均需穿戴号衣,其式样为白布缝制的马褂,红布镶边,前后各绘一圆圈,圈内写某县民壮,并根据他们在火场上的表现,事后分别奖罚。看来,自古以来,消防员就是个很有挑战性的工作哦!

猜你喜欢

宏村水渠救火
我的乐园
宏村画卷
轻轻松松聊汉语:中国画里乡村——宏村
雨色宏村
救火
电视机起火了
救火
最重的工作
雪孩子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