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茜坑水库藻类污染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措施

2018-12-13马鑫标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年29期
关键词:治理措施成因分析

马鑫标

摘 要:茜坑水库是一座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防洪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水库集雨面积较小,水库水源主要来自境外引水,是典型的抽水型水库。近年来水库富营养化问题频发,蓝藻爆发次数和规模都在不断增加,水质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文章对茜坑水库藻类污染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对水库外源污染控制及内源污染治理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茜坑水库;藻类污染;成因分析;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TV697.1 文獻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2945(2018)29-0122-02

Abstract: Xikeng Reservoir is a medium-sized reservoir which is mainly used for urban water supply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flood control. The catchment area of the reservoir is small, and the water source of the reservoir mainly comes from the overseas water diversion, which is a typical pumping reservoir.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eutrophication ha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reservoirs, and the number and scale of cyanobacteria outbreaks have been increasing, so the safety of water quality seems to be particularly prominent and importa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algae pollution in Xikeng Reservoir.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external pollution and control the internal pollution of the reservoir.

Keywords: Xikeng Reservoir; algae pollution; genetic analysis; control measures

1 概述

水库富营养化及其由此产生的藻类水华等严重影响水质安全,近年来逐步增多,对供水安全产生深刻影响。因此水库水质安全不应等到问题出现再去解决,而是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在保证水库水利安全的基础上,加强水库生态管理、生态监测和生态治理。

2 茜坑水库藻类污染成因

2.1 污染源的影响

茜坑水库是典型的抽水型水库,其大量抽水入库改变了水库原有的水动力过程,在增加水量的同时也将河流的营养物质和浮游动植物等生物种类输入水库,使得茜坑水库的库区水质受到污染。另外,由于水库源主要来自于东江,因此东江水质也会严重影响着茜坑水库的水质。

2.2 水体温度的影响

藻类的生长或多或少都会受到温度的影响。研究表明,25℃~30℃是水华藻类最适宜的生长温度,并且随着温度的升高,有效促进微囊藻、鱼腥藻等形成水华,影响藻类沉降。

2.3 总磷、总氮等营养物质的影响

根据近几年的水质监测结果表明,茜坑水库水质超标现象严重有十几次,且主要是总磷、总氮、pH等超标现象严重,总氮很多达到Ⅳ类水标准。而总氮总磷的增加是引发水库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且一般而言pH超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水库水体藻类大量繁殖消耗二氧化碳引起的,而已有的检测数据表明茜坑水库基本处于轻度的富营养状态,如若出现水质性缺水,将大大加剧供水不足的现状,水库水质不容出现问题。

3 茜坑水库藻类污染治理对策

3.1 外源污染治理措施

3.1.1 开展水库流域管理,切断外源污染

减少流域污染物向水库输入,切断外源污染,是对水库水质改善最重要的举措,也是水库水质和生态变好的基础和前提。由于东江是其主要水源,因此东江水质影响着茜坑水库的水质,对茜坑水库流域乃至东江流域进行管理检查都十分重要。

3.1.2 科学的水力调度

科学的水库调度运行是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重要手段之一,研究表明,微囊藻形成水华要求水力滞留时间相对较长,对水体稳定性要求最高,其次为丝状蓝藻,故而破坏水体稳定性,缩短水力滞留时间,加速水体循环,增加调水和供水,是抑制蓝藻水华特别是微囊藻水华形成的有效方法。通过科学、合理的优化调度,降低水库蓝藻水华发生频次与规模。同时在水库蓝藻水华应急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蓝藻毒素与异味物质等次生灾害的威胁,确保供水水质安全。在实施水力调度时,需根据水库蓝藻时空分布特征,拟定相应的调度原则,根据水情预报进行实时调度。茜坑水库作为抽水型水库具备水力调度的条件,因此可指定相应的调度方式控制蓝藻水华。

3.2 内源污染处理措施

3.2.1 物理措施

(1)设备进行打捞。蓝藻水华发生后,利用一些设备进行打捞,处理,收集都是最有效的方法。设备打捞主要有两种:一是浮动式蓝藻水华自动收集辅助系统,能够在有限区域内快速自动收集蓝藻,打捞蓝藻,进而处理蓝藻。根据调查茜坑水库出现小规模藻类聚集,因此非常实用。二是超声波控藻船,通过超声波抑制藻细胞分裂,同时可以使蓝藻细胞内伪空胞破裂,促使蓝藻下沉。

(2)安装增氧设备。为了防止藻类大面积爆发,保障水库水质安全,有必要安装一批增氧机,通过采取水库多点曝气的方式,增加水体含氧量,加强鱼类活性及水体流动性,提高水库自净能力。

3.2.2 生物

(1)利用人工浮床栽培植物。植物浮床(人工浮岛)(如图1)采用有机或合成材料作为浮床载体漂浮在水面上,人为地在载体上种植植物(如铺地黍、风车草等),形成了生物群落来改善水体的环境。由于受到浮床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以及微生物的一系列的反應,可以降低氮磷和有机物质的含量,处理效率高,使水质得到了净化。

(2)利用生态网膜技术。主要通过物理吸附去除悬浮物和高分子有机物,提高水体透明度。针对不同水体特征可选用立体型单株体,平面型网膜和组合型附着基(图2)。根据茜坑水库实际情况可在进水口、出水口等位置布置。

(3)投放适当比例鱼苗。为防治藻类爆发,消减茜坑水库藻类、浮游生物的污染,有必要实施茜坑水库水质净化(鱼苗投放)措施。相关实验表明,以鲢、鳙为主,直接滤食控制蓝藻等浮游植物,以达到控制蓝藻水华、改善水质。

3.2.3 化学措施

使用生态红土除藻剂。改性红土不仅能有效去除蓝藻,而且还能有效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盐水平,是一项应用前景广泛的控藻方法。改性红土除藻技术就是以铁、铝絮凝剂和广东省特有的红土为材料,通过球磨制剂后的改性红土,极大的提高了其除藻、控藻的能力。

3.2.4 监控措施

(1)加强水质、生物(藻类)检测。目前水库的水质检测一般停留在月检水平,检测数量、样点、频率都较低,水库分层营养状态研究不明确、且藻类水华的检测则更是十分滞后,依据目前的检测状态,不能够对水库水质、生态健康状况、藻类爆发风险作出一个全面准确的判断,直接影响后续的生态管理、治理。目前茜坑水库水质出现超标的情况下,加强检测十分重要和必要。

(2)安装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加强水质安全预警功能。

茜坑水库对水体水质没有连续的监测与预警措施,而根据调查以及现有资料显示水库水质时常有超标现象,且作为抽水型水库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容易导致蓝藻水华的发生,因此为了能及时掌握水库水质变化情况,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建立一套水库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与预警系统是非常有必要,且监测结果通过GPRS等通信设备,及时传回水库管理处。

3.2.5 管理措施

(1)制定《蓝藻水华预警与应急处置、管理预案》。在茜坑水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日益严重的趋势下,急需制定《蓝藻水华预警与应急处置、管理预案》,以科学应对蓝藻水华可能导致的水污染事件,妥善处理蓝藻水华引起的各种次生灾害,正确引导舆论导向,消除大众恐慌。

(2)加强水资源保护宣传教育和管理。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自发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自觉性,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治理水环境,应该把提高人的素质摆在第一位,把宣传教育当做头等大事来抓。重要季节要张贴宣传标语,营造保护水质光荣、污染水质可耻的良好氛围,引导讲卫生、重环保,从思想上筑起保护生态的长堤。

(3)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应对水资源问题。成立水源地保护领导小组,由区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水务、环保、农业和相关乡镇等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加强水源地监管力度,制定水源地保护条例。随着污染的加剧水库蓝藻水华的可能性都在增大,因此加强应急资金和物质保障,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培训,做好日常水质管理工作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李青山,苏保健.新立城水库藻类污染成因分析及治理对策措施[J].水文,2008(06):45-46+14.

[2]赵孟绪.热带亚热带水库蓝藻水华发生规律及防治对策[A].广东: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11):469-475.

[3]李茂兵,陆晶,杨国录.蓝藻水华研究进展及预防控方法初探[J].环境工程,2016(03):43-47.

猜你喜欢

治理措施成因分析
浅谈城市交通拥堵困境的道路税费治理措施
反洗钱法规体系问题及建议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有关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紫色土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