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的鉴别诊断价值分析

2018-12-13周秀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超声造影

周秀

【摘要】 目的:讨论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现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8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超声造影的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各42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患者病情均经病理穿刺检查及手术予以明确诊断,将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或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观察超声造影检查的临床诊断率。结果: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癌诊断准确率为83.33%(35/42),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准确率为80.95%(3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性肝脓肿的达峰时间为(24.61±0.31)s,达峰强度为(4.51±0.03)dB,肝内胆管癌达峰时间为(30.81±0.38)s,达峰强度为(12.40±0.09)dB,细菌性肝脓肿达峰强度偏向明显低于肝内胆管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超声造影在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上的增强方式及特点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超声造影; 细菌性肝脓肿; 肝内胆管癌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4.0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24-00-03

肝脓肿和肝内胆管细胞癌均为占位性病变,肝脓肿在临床上一般分为典型和不典型两种,其临床诊断经常与肝脏肿瘤相互混淆,尤其是与肝内胆管癌极易混淆。临床很多患者会同时患有肝脓肿和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特别容易发生细菌感染,继而形成肝脓肿,局部在长期炎症的刺激下会诱发胆管细胞癌的在发生[1]。而患有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会出现肝内胆管感染、梗阻,最后形成肝脓肿,因此两种疾病在临床上可同时发生。虽然两种疾病可同时发生,但是临床对其治疗方法则截然不同[2],因此需要对两种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超声造影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并且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为了进一步研究其临床应用情况和价值,将2016年7月-2018年3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超声造影的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各42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并对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或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观察超声造影检查的临床诊断率,详细报道如下。

1 資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现随机选取2016年7月-2018年3月在我院进行超声造影的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患者各42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患者病情均经病例穿刺检查以及手术予以明确诊断。4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包括男22例,女20例,年龄35~68岁,平均(51.5±3.2)岁;造影前病灶最大直径为1.9~10.4 cm,平均(6.12±0.2)cm;经检查病变部位边界欠清晰,可见血流信号内部回声稍不均匀或者均匀,出现发热31例,白细胞升高22例,CA99升高19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1例。4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中包括男21例,女21例,年龄35~70岁,平均(52.5±3.3)岁;造影前病灶最大直径为1.7~10.3 cm,平均(6.3±0.1)cm;经检查病变部位边界欠清晰,可见血流信号内部回声稍不均匀或者均匀,出现发热22例,白细胞升高18例,CA99升高6例,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6例。两种疾病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告知后开始检查,检查仪器为日本东芝彩超NemioMX超声诊断仪,将其探头频率设置为3.5 MHz,MI<0.2。嘱患者平躺,首先应用超声对肝脏区域进行全面扫查,发现病灶后对其大小进行测量,如果肝内存在多个病灶,则选择较大的病灶进行测量[3],然后再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在肘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SonoVue 2.4 ml,将造影全过程进行记录,并储存于硬盘中,对其中20例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进行时间-强度曲线对比。参与诊断的医师为我院教授级别医师两名,诊断后采用双盲法进行分析并进行跟踪回访。肿块的超声造影的强度可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高增强、等增强、低增强以及无增强。动脉相出现时间为注射后的10~40 s[4],为造影早期肿瘤血管增强开始到门静脉内出现造影信号位为止;门脉相出现时间为注射后的41~120 s,主要表现为门静脉内高浓度造影剂灌注,正常肝实质开始增强[5];延迟相出现时间为121~360 s,表现为肿瘤血管与门静脉内造影剂灌注状态消失,肝实质强烈增强,但肿瘤结节呈边缘清晰的弱回声病灶。

1.3 观察指标

将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病理或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观察超声造影检查的临床诊断率。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包对本研究数据予以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诊断肝内胆管癌、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准确率对比

超声造影对肝内胆管癌诊断准确率为83.33%(35/42),对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准确率为80.95%(34/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的超声表现差异

两种疾病的二维超声表现差异不大,差别主要体现在肝内胆管癌病灶周边出现的枯树枝样扩张的胆管,以及肝内胆管癌病灶表现为后方回声衰减的杂乱回声团。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的增强方式有所不同,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特点为周边一过性增强、病灶测值减小、蜂窝状及花瓣样增强,出现双环和单环状增强。肝内胆管癌主要表现为不均匀性增强、病灶测值增大、空洞样增强以及单环状增强,两种疾病的增强方式主要特点为快进快出,但细菌性肝脓肿的达峰时间为(24.61±0.31)s,

达峰强度为(4.51±0.03)dB,肝内胆管癌达峰时间为(30.81±0.38)s,

达峰强度为(12.40±0.09)dB,细菌性肝脓肿达峰强度偏向明显低于肝内胆管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影像学上的鉴别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不典型的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的鉴别难度更大,而超声造影技术可以实时的观察到病灶内部微血管的关注情况,因此被应用于两种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中。一部分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的二维超声表现不大[6],其微小差别主要是由于肝内胆管癌病灶内部的纤维结缔组织较多,其后方回声衰减比较明显,导致后方边边界不清,同时纤维结缔组织的收缩导致胆管向肿块聚集,因此病灶周围显示枯树枝样的扩张胆管走行[7]。细菌性肝脓肿在脓肿形成初期造影的主要特征改变为蜂窝样改变,其病理基础只要为在初期病灶并没有完全液化,主要体现为多个小脓腔,脓腔之间存在肝脏的网状支架[8],当造影剂充满网状支架后形成了蜂窝样或者花瓣状强化。蜂窝样或者花瓣状强化与肝内胆管癌液化坏死形成的空洞是有区别的,因为肝内胆管癌液化病灶中间没有肝脏的网状支架[9]。在超声造影中,肝内胆管癌的内部液化坏死期和细菌性肝脓肿的脓肿形成期都可出现环征,但是出现单环时,其区别意义不大,出现双环则存在诊断意义。细菌性肝脓肿出现双环的病理基础可能是动脉期的脓肿壁的环状增强,而脓腔液化坏死区无增强。肝内胆管癌形成单环的原因可能为,动脉期肿瘤中心坏死区域体现为无增强和周边肿瘤实性部分的增强,當肿块较大是,其内部血管减少,中央区出现硬化,血管在分布在瘤体周围,内部则无血管,此种病理特征决定了其单环的形成。延迟相对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有着重要意义,恶性肿瘤体现为低增强,良性肿瘤则体现为等增强或者高增强。在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细菌性肝脓肿在延迟相上并没有体现出等增强或者高增强,这说明病灶存在不典型性,临床需要进一步检查,避免形成误诊。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虽然细菌性肝脓肿和肝内胆管癌的时间-强度曲线特点均为快进快出,但是前者的达峰强度偏向明显低于后者(P<0.05),其应用诊断意义较大。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在肝内胆管癌和细菌性肝脓肿上的增强方式及特点存在明显差异,可用于临床诊断和鉴别,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龙方,姚克纯,王晓红,等.不典型肝脓肿超声诊断的应用(附32例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17(4):377-380.

[2]陆永萍,黄道中,邓又斌,等.肝癌肿瘤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12(11):36-37.

[3]梁莉,简文豪.超声造影在肝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OL].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6,2(7):358-362.

[4]刘利平,董宝玮,于晓玲,等.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病灶类型诊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6,223(11):1680-1683.

[5]郑春,周元媛,张瑞芳.超声造影对不典型细菌性肝脓肿的诊断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6,11(9):640-641.

[6]吕明德,谢晓燕,徐辉雄,等.肝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参照欧洲指南1015例临床报告[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6,15(6):431-434.

[7]罗贤武,袁磊,王义.肝内胆管癌病理研究进展[J].肝胆外科杂志,2016,21(2):147-149.

[8]张学兰,杨杰超声造影在肝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17(21):120-121.

[9]钟冯,冯龙.胆道系统肿瘤的内科治疗进展[J].实用临床医学,2016,15(3):125-128.

(收稿日期:2018-07-24)

猜你喜欢

超声造影
超声造影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临床价值
超声造影诊断颈部浅表恶性肿大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超声造影诊断颈部浅表恶性肿大淋巴结的临床研究
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引导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的对比研究
乳腺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典型模式分析及临床价值评价
超声腔内造影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应用
超声造影在肝脏肿瘤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
158例甲状腺恶性肿瘤临床分析
超声造影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应用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