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熔铸生态文明建设

2018-12-13王天一王圣祯

理论观察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明绿色生态

王天一 王圣祯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加强顶层設计,从未来空间布局和发展维度出发,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宪法,这是对中国加快崛起与未来发展的道路创新,也是积极应对当前国民经济社会常态化发展的战略新思考。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下,大力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用文化自信的魅力来垒砌生态文明建设,揭示生态文明建设内在的文化基因,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文明形态转型,平衡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失衡现状,从根本上建成具有中国特色和美好愿景的生态环境,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快速繁荣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环境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关键词:文化自信;生态文明;地基建设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7 — 0027 — 03

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由工业文明逐步向生态文明转型过渡,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其中一个就是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摒弃人与自然相互对立的机械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直至最终实现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成果,俨然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工作的落脚点。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上,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不断吸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挥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用文化自信引领生态文明转型与建设,凝聚全民精神向心力和提高发展智力支撑度,努力实现国家精准推进科学决策与战略部署,为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开辟了崭新模式。

一、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自信是不可分割的血脉纽带

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人与自然机械发展的矛盾问题,能够有效遏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对立冲突,做到充分有效、精准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等新模式,实现经济发展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地发展道路,共建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举足并重的优化环境。在面对当前的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从生态经济角度出发,赋予生态文明建设新的时代内涵,从整体、结构、层次等方位上高度关注生态文明建设,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本情怀思想,坚持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绿色发展方式、绿色消费方式、绿色生活,努力实现绿色崛起发展战略,创新经济发展新领域与新形式,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贡献中国智慧。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也是一国具有特色文化象征的重要表现。文化自信作为“四个自信”之一,有着更为基础、广泛、深厚的影响,是我国在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凝结与淬炼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时代性的产物,是一种文化自觉活动的表现,能够用以进行科学、系统地指导。文化自信促进生产方式、管理制度、思维观念实现创新性转变,更好地支撑我国当前各项事业的有序进展。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关乎人民福祉和民族复兴的战略思维,在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综合考量我国现实生态环境问题,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认知生态文明,践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做出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科学决策和战略部署。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要充分发挥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因为它与构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是根植于生态文明建设设计蓝图中最为重要的基因,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传承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也体现出了现代经济发展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调整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模式,营造良好的绿色生存与发展空间,实现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

二、文化自信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框架中,必须实现生态文明和生态社会这两方面的转型,这是遵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实践诉求,也是人类文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必由之路。在当前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党和国家始终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自信放到至关重要的地位上,确立文化自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支撑,以此积极应对当前经济新常态的要求,解决所面临“三期叠加”的发展现状,杜绝传统以GDP作为衡量经济增长方式。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投入力度,将文化自信真正践行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中,为广大人民的生存和生活提供优质环境,使之更好地营造良好的空间格局,实现文化自信的理论支撑作用。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基本要求,是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也是实现当前社会生态化生存方式的重要基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得到了更加充分、深入地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绿色经济”“生态红利”等发展理念和模式。转变以往“优先发展经济、先破坏后治理”的思想,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与自然环境冲突对立的局面,加大解决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力度,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精准定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把生态文明建设架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设计蓝图之中,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放大生态文化理念效应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当代城乡融合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对策,是关乎民族未来、谋求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多追求“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不断追求诗意化的生活方式,注重体现生态环境与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形成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局面,有效地展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态精神,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思想。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充分构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底蕴的文化自信,在今天以更加全面、整体、协调、可持续的形态统一起来,不断提升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价值蕴意,加大调整力度和改革措施。从整体上、内部上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形成生产力提高与生态环境保护相适应的支撑系统,有效促进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实现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血脉相融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文化自信,积极应对我国当前经濟新常态发展步骤

在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处在新常态发展环境下,文化自信在这广阔土壤中被提升到了一个崭新高度,并正在以它高度重要的作用,不断发挥它更加基础、更加广泛、更加深厚的力度。着力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化观,践行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实践诉求,转变以往以经济增长、追求GDP为主线的发展模式,破除现代市场功利与资本增值等逻辑支配,实现人与自然、人文与技术、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系统体系。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倡导“生态红利”的发展模式,以此更好地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环境,有效破除当前“三期叠加”的发展现状,实现中国绿色经济崛起之路,为我国人民谋求改革与发展的红利。

三、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千秋伟业的伟大工程,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这对于全面加快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当前发展环境下,文化自信正以内秀于外的形式,融入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当中,有力地倡导了良序的生态环境观、绿色的生存价值理念,这为国家更好地推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奠定了科学、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提升文化自信重要的着力点,对于国家振兴和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是顺应当前新时代发展内涵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固保障。打造自然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来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形态转型的关键节点,也是走向生态文明形态的重要开端,这对与当前建设一个生态中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够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实现全面、整体、长远性地发展。同时,生态文明建设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主题,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本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能够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解决生态危机、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等现实问题,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平衡发展,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步伐,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推动中华民族崛起、实现国家复兴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发展和前进的根本保障,科学设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科学化、良序化、绿色化的生产生活方式,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为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脊柱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中国经济绿色崛起的最终实践成果

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我国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桥梁,从科学决策的维度上来看,是构建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结构性的自然生态运行机制,形成人与自然良序发展、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以此更好地营造出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绿色消费方式,全力助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进程步伐。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充分立足现实与发展的考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绿色崛起的快速通道,能够有效解决长期因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所带来的冲突矛盾,推动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新征程、新道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优化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版本升级与绿色转型。因此,在加速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应当坚定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理念,发挥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理清经济发展必须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关注生态底线的威胁,破除单一以GDP增长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指标,转变以往粗放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绿色技术的优化与创新,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满足人民生产、生活的生态环境需要,使之更好地推进中国经济绿色崛起之路,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地基。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营造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文化自信的提升,是充分顺应人民群众的时代需求,彰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当下发展进程中,应当把人民生存生活的环境更多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当中,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生态红利”、“绿色经济”这种新理念、新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企业、高耗能行业,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的经济之路,还给人民更多的天蓝、地绿、水清等环境,促使人民更好地安居就业,使子孙后代永享青山绿水、优美宜居的居住空间,使之谋求更多的新福祉,共享改革成果。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主旨,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把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利益问题放到现实发展上去,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保护与人民生活之间的紧密衔接,构建现代意义上科学、系统、完整的发展框架,契合人民发展的需求。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满足当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推动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有效治理、协同并进,着力推进民生工作的改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舒适度、满意度、幸福度等指数,促进人民全面发展,共建美好生活家园,加快推进国家经济社会快速繁荣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前瞻性的思维布局,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参 考 文 献〕

〔1〕王圣祯,刘丽娜.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解读〔J〕.河北企业,2018,(02).

〔2〕黄燕.习近平治国理政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理路〔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8,(01).

〔3〕葛为群,方芳.生态文化建设:文化自信的根本保障〔J〕.宁夏党校学报,2017,(02).

〔4〕宋献中,胡珺.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

〔5〕姚新立.从生态批判到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自然观的当代价值〔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文明绿色生态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