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掼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研究——基于体育文化和科技创新的视角

2018-12-13王怀建林小美

中国体育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机制科技

王怀建,林小美



中国掼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机制研究——基于体育文化和科技创新的视角

王怀建1,林小美2

1.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嘉兴 314036;2.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 体育学系, 浙江 杭州 310028

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重塑与创新中国掼牛文化保护机制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实地考察、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理论对中国掼牛的保护机制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研究认为:1)中国掼牛政策性保护应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协调的国家战略和最大限度地放宽地方性经济创收机制;2)中国掼牛体育文化保护应注重生态构建与社会参与机制,推动文化生产性和社会化保护的实现方式;3)中国掼牛科技创新保护应开发信息资源互联和科技生产性保护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和服务资金的投入,建立现代化数据服务平台,促进中国掼牛体育文化、经济与科技的共同发展。

中国掼牛;体育文化;科技创新;保护机制;文化遗产

1 中国掼牛非遗保护的背景分析

2003年,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公约形式,督促各国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次年,我国财政部与文化部联合制定并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要求各地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3];同年5月,文化部办公厅确定并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2008年6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公布;2011年5月,掼牛列入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1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类别;2014年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53项),将先前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既要注重社会与经济效益同发展,更要注重体现精神价值的重要内涵,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制度[10]。因而,中国掼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掼牛非遗”)也将面临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新情况和新问题:1)保护主体界定不明。掼牛文化保护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仍采用自身认可的方式进行保护,导致保护主体中的传承者和管理主体机构有着较多的意见分歧,最为直接的体现是掼牛非遗保护主体众多、执行过程尚未明确由谁来统筹全局,导致现阶段掼牛体育文化与科技资源的管理分散与利用困难。2)保护理论研究滞后。2017年6月25日,中国掼牛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嘉兴举行,会上讨论了掼牛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产业化路径,以及第2代传承人能否接替当代传承人的非遗文化重任。因为真正的掼牛传承人长期从事武术与掼牛技术训练,缺乏掼牛理论研究的基础,特别是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的角度;然而,从事掼牛文化理论研究者又缺乏掼牛实战的经验和能力,很难深入体会到掼牛非遗的体育文化内涵,以及在研究人员上缺乏团队协作,致使掼牛文化保护的实践工作缺少科学理论指导,掼牛文化理论研究成果缺乏操作可行性,进而影响掼牛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开展。3)保护环境有待改善。首先是掼牛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记忆已不仅仅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必须转化为经济创收的生活文化,其次是现代社会的人性取向也使掼牛的文化内容风格与形式严重缺失,完全脱离了回民族掼牛项目身体文化信仰的宗旨,且以掼牛联盟现有财力进行保护和传承工作有一定的难度。4)传播方式不足。掼牛发展至今,了解的人不多,参与的人很少,长期从事的人少之又少,而掼牛非遗保护信息在社会公众和科研机构等地的有效传播、表演展示、文化宣扬等技术和领域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5)体育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保护机制亟需创新。根据当前掼牛非遗保护机制的现状,掼牛现有的社会、体育文化和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掼牛现有研发体制和支撑体系未能完全适应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的历史趋势,更无法体现社会、体育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科技发展对社会、体育文化的推动作用。

2 中国掼牛非遗保护机制的创新诉求

中国掼牛非遗保护机制是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畴内,针对掼牛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需求和社会化作用,通过对掼牛保护工作中各类要素的作用分析得出:1)掼牛非遗保护机制是在掼牛文化各形态实然存在的前提下,通过已定规则协调各形态之间的关系,产生可预见性结果的具体运作方式;2)掼牛保护机制不单单是简单的掼牛文化外部生存环境的建设,更是为了掼牛非遗项目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目标;3)基于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视角下掼牛非遗保护机制,是在保护工作中依照浙江嘉兴文化管理体制和制度精神,运用数字科技创新手段,遵循掼牛非遗动态演变的规律,协调处理社会系统在掼牛非遗保护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从而保证和推动掼牛非遗的保护工作有序进行;4)基于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视角下掼牛非遗保护机制,是为了提升掼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文化与科技创新能力,并对掼牛非遗保护的现有结构做进一步完善与优化(图1)。

图1 中国掼牛非遗保护机制创新要素结构

Figure 1. The Innovated Protection Mechanism Structure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ushing Bull

2.1 基于国家政策视角下的保护机制

国家政策与制度建设是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下掼牛非遗保护机制的重要保障。现行的掼牛体育文化管理体系中,行政化占有率较高、社会化与科技使用率则较低,必须尽快建立一个行之有效、高效运作的掼牛非遗文化行政管理体系或者专门的体育文化保护机构。一方面,可以从科学研究和系统保护的角度对掼牛体育文化摸底调查、评选登录等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完善掼牛体育文化保护的综合服务体系,还可以对掼牛体育文化保护制度进行完善和提升,推进各项体育文化保障制度的不断优化,推动掼牛体育文化产业在不同社会领域内的全面拓展,不断促进掼牛体育文化业态的创新发展,同时激发掼牛文化产业创设新服务、开发新技术、探索管理新举措的积极性,也可以使掼牛体育文化创新者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超额利益,促进社会各界参与和融入到掼牛体育文化保护工作之中。

2.2 基于体育文化视角下的保护机制

2.2.1 掼牛非遗的体育文化生态保护机制

文化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与特征的重要表现形式。掼牛项目的民族特征与抽象意义文化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图2),它既可以附着于掼牛运动形式之上,也可以体现出掼牛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在掼牛发展的历史与文化环境中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利用价值。然而,掼牛文化作为少数民族凝聚力的结晶,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文化主权和文化个性[2],当前掼牛文化生态缺乏对浙江嘉兴城市文化与历史文化的系统凝练,也不能作为掼牛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难以获得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体系认可,必需要综合掼牛体育文化运动、传承人设想、城市与历史文化、民族与国家形象等要求,建立具有物质形态稳定性的掼牛体育文化生态环境,促进掼牛非遗文化的原真性保护。

图2 当前中国掼牛体育文化形象标志

Figure 2. The Current Image Symbol of Pushing Bull

2.2.2 掼牛体育文化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

中国掼牛体育文化生成于回民族日常生活,在我国元朝时期得到各民族的文化认同,生存、发展起来并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大一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与地方优秀非遗文化项目的推广,以及自2012年以来一年一度全国掼牛邀请赛与争霸赛的举办,掼牛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且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基于掼牛非遗体育文化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1)掼牛体育文化的政策性保护,在优先保证掼牛文化保护工作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地适度开发掼牛体育文化资源;2)掼牛体育文化的社会性保护,在满足掼牛传承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外,从掼牛体育文化的特质、文化符号、体育活动、文化表演等方面体现文化公共性,科学合理地进行掼牛体育文化整体保护的空间布局。根据在浙江嘉兴掼牛实地考察了解到,对中国掼牛历史资料的挖掘、收集、整理工作主要是从2007年开始,传承人韩海华在中国掼牛被列入浙江嘉兴第2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前期,个人出资采访与中国掼牛有渊源的师傅并拍摄记录视频,完成多篇有关掼牛师傅的回忆材料,收集个人早年掼牛时各方媒体报道的材料等。然而,历史与现实具有流失性,要实现中国掼牛非遗保护的有效性,做好规范化保护是其前提和基础。当前掼牛保护的相关内容不全、历史资料保管欠佳、传承人建档不完善,人为主观保护因素重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规律,迫切需要进行掼牛非遗保护的规范化管理和科技、数字化的应用,确保有价值的掼牛非遗文化资源能够被科学、规范地建立、管理和保护下来。

云服务功能的强大计算能力,它会根据企业的各类、各项数据信息和资料进行自动化分析和处理,并进行风险识别快速帮助决策者掌握决策依据,会计信息化效率将飞速提升。

2.3 基于科技创新视角下的保护机制

2.3.1 掼牛非遗的信息资源互联机制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收集到的中国掼牛数据资料都由掼牛传承人韩海华及南湖区武术协会共同进行管理和保存,且现有的掼牛保护体系偏重于对遗产项目和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的保护[9],仅有极少数图书影像资料保存在浙江嘉兴南湖区文化局等机构,中国掼牛资料的检索和查阅非常不便,并且在保护工作中涉及掼牛文化品牌开发的法律法规、科研理论与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等内容缺乏科学的规划管理。因此,打造科技智慧平台是当前中国掼牛非遗保护机制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对比研究中国掼牛非遗与我国文物、民俗等各类典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针对掼牛非遗的价值内涵和文化特征,提出必需构建符合社会化需求的掼牛非遗保护的互联机制,保证社会公众可以在各大网络视频、聊天交友、游戏开发、文化学习等互联网平台分享掼牛非遗保护机制的各项成果,并在开放性、兼容性、互联性和普适性的前提下,以掼牛保护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功能可用性为前提,以安全易用为目标,以规范掼牛非遗数字化保护标准、研发掼牛非遗数字化保护技术、拓展掼牛非遗数字化保护方式、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创新性保护平台,同时要求提高平台管理效率和平台建设、维护与更新的可扩展性,保证基于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下掼牛非遗保护机制的长期发展和有序运行。

2.3.2 掼牛非遗的科技生产性保护机制

2017年中国掼牛学术研讨会上,多位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现有的掼牛非遗静态保护必须增大科技含量投入,加强掼牛非遗文化再生能力的塑造,以求获取更多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尤其是当前文化与科技融合已经成为掼牛非遗保护的必然趋势,就如阿尔温·托夫勒的预言:高技术与高文化将整体推进未来社会的平衡发展[1]。中国掼牛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进化的,掼牛保护的实践行为也是走在掼牛理论研究的前面,但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广度、深度、高度和跨度还较为欠缺,迫切需要新的创意产品、文化制度和发展观念的涌现,延伸出更多新的文化要素和形态,通过全球价值链网络和社会网络动力作用,催生城市新兴产业价值链,提升掼牛文化的影响力、表现力、传播力和吸引力,提高掼牛体育文化与科技服务的体验性与功能性,助推掼牛体育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生命力。如此往复,掼牛体育文化借助科技创新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时掼牛科技的创新也将借助于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得到升级,从而产生一个全新、有机的掼牛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系统,提升掼牛非遗文化产业发展的科技能力,增强掼牛体育文化产品表现力的优化升级能力,加强掼牛体育文化创意设计的业态发展能力,以及掼牛非遗体育服务的公共文化能力,从而激发掼牛非遗保护的再生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体制的不断深化,中国掼牛非遗保护机制的创新诉求,必须牢牢把握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发展的时代契机,从国家政策引领的高度形成有利于融合发展的研究方法和工作体系;必须根据中国掼牛非遗保护的社会环境、地域资源与文化生态氛围等,按照掼牛非遗保护的现实需求来创新、构建和完善保护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可操作实施措施;必须以科学技术创新为推动,创设以中国掼牛联盟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社会服务为支撑的一体化互动、持续稳定的科学技术创新合作机制,从而发挥科研机构在中国掼牛产业化发展的不同产品类型的科技创新及科技创新不同阶段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中国掼牛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3 中国掼牛非遗保护机制的实现方式

3.1 基于国家政策保护机制的实现方式

在前文论述中,明确了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提出和保护措施是植根于特定国家的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过程,是基于法理层面保护和传承各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法律依据和总体制度。我国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确立了从国家层面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方针[11],然而,根据当前浙江嘉兴掼牛体育文化保护工作的现状发现,仅从国家层级对掼牛体育文化保护提出总体性的要求略显不足,在省市级和省际之间的掼牛体育文化保护的法规制定方面尚有较大空白,应将保护的原则、运行方式、管理制度等增设到各级体育文化保护立法进程中,同时尽最大限度地放宽地方性的经济创收保护体制。响应国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政策号召,在嘉兴市及南湖区政府的引领下建立了南湖区非遗保护中心,制定了“掼牛非遗保护五年计划”和“国家级非遗项目——掼牛‘八个一’保护措施”。在此基础上,南湖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南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和《南湖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两份文件,文件明确要求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强对掼牛体育非遗文化保护的全方位指引。为此,中国掼牛传承人韩海华与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创建了嘉兴首家孔子武学堂,进行中国掼牛非遗文化展示、体育文化教学和中国掼牛对外交流等学习内容,其中,中国掼牛教学基地被列入嘉兴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并与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建立了“嘉兴掼牛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同时,中国掼牛体育文化的发展坚持统筹协调,服务国家战略;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促进全民健康,积极配合国家及地方政府做好掼牛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统筹规划和体育赛事的举办与文化交流工作,大力发展掼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

3.2 基于体育文化保护机制的实现方式

3.2.1 加快掼牛体育文化保护的理论体系建设

在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历史背景下建立掼牛非遗文化保护的支撑理论体系,既是开展中国掼牛体育文化生态保护的基础条件,也是推进掼牛非遗保护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正在逐步完善掼牛非遗文化保护的特色理论体系建设,包括掼牛体育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本质与主题,近期及未来各阶段掼牛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根本任务和动力机制等,以及区域性协同的掼牛体育文化保护模型建构,特别是省市和省际间各级掼牛民间体育文化保护工作的文化差异与认同,提倡掼牛体育文化理论创新的百家争鸣;其次,拓宽掼牛体育文化研究的空间和思路,将多学科、多门类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和表现手段引入掼牛非遗保护体系之中,打通体育文化与科技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第三,逐步完善掼牛非遗名录体系,推动中国掼牛体育文化保护工作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并借鉴国外成功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例如:西班牙斗牛成功的文化产业营销案例),以弥补掼牛体育文化保护的国内不足之处。

3.2.2 深化掼牛体育文化保护的社会共享意识

社会体育共享意识是体育文化视角下掼牛非遗保护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中国掼牛非遗社会化、大众化保护的关键,其中包括国家及政府的政策与财力支持,民间组织机构的大力协助,以及社会公众的参与等。自2011年掼牛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在浙江嘉兴市委、市政府、文化局、传承人、中国民族民间体育开发研究会等的共同努力下,关于中国掼牛文字、录音、录像、纪录片等资料的挖掘、收集、整理成果在不断地完善,共收集整理相关图片10 000余张,访谈录音146 min,访谈录像126 min,宣传片1部,视频资料104 min,收集文字资料10万余字,釆访记录手稿1万余字。同时,中国掼牛传承人韩海华及团队实地调研了国内外掼牛项目保护和开展的实际情况,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书写和展示了掼牛体育文化分布地图、掼牛文化传承人关系图谱和掼牛体育运动3D网络图谱为代表的非时序图谱,并结合浙江嘉兴掼牛体育非遗文化的保护现状,与各国各地掼牛保护组织围绕提高社会公众参与掼牛体育文化的热情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7],推动掼牛体育文化社会化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促进社会公众对掼牛体育文化的体验和感知,达成掼牛体育文化的社会公众保护意识和行为,保障掼牛体育文化保护机制的顺利运行。

在国家政策与社会公众保护的基础上,传承人韩海华及团队于2014年10月14日在浙江桐乡开发了以掼牛旅游资源为主题的浙江乌镇东方斗牛园,通过保护掼牛文化精神内涵、展出掼牛文化物质形态等多种方式对掼牛非遗文化空间进行保护的工作方式,将掼牛文化有意识的保护同日常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斗牛园居民社会体育生活的一部分进行设计和搭建[6]。在物质层面保护上要求:1)为掼牛非遗文化传承者提供适宜的活动空间,注重场景意境的布置与体育文化氛围的烘托;2)对掼牛非遗文化的物质实体各要素进行保护,其中有传统建筑物、体育文化结构等;3)制定斗牛园内专门的掼牛体育文化保护规则和政策,加强对掼牛传承者的体育文化工作保障。在精神层面保护上要求做到:1)提升掼牛文化传承者的社会地位,制度化地确立其在斗牛园博物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将有保护价值的掼牛文化物品与历史体育文物设置固定的斗牛园博物馆进行展出;3)运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对掼牛非遗进行再现与恢复,做到象征性与表意性的展现,让社会大众在游戏中体验掼牛体育活动的乐趣,激发其参与的兴趣。

3.3 基于科技创新保护机制的实现方式

3.3.1 搭建掼牛体育科技数据化服务平台

科技服务创新是体育文化与科技融合下掼牛非遗保护机制的源动力。相对于掼牛体育文化创新能力而言,掼牛的科技服务与创新技术显得极为欠缺,仅仅以面向掼牛体育科技保护和社会服务需求来讲,必须以掼牛体育文化的个性属性、所属类型和文化空间为基础,合理利用现有科技知识获取、吸收和内化新兴科学技术实现掼牛体育科技保护的创新服务平台。1)在中国掼牛体育文化数字化保护程度较低的前提下,创生出掼牛体育科技保护的复合型数字化信息模型;2)加快掼牛体育文化内容的数字转换进程和电子档案的积累,为满足社会公众参与掼牛体育科技服务体验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建成基于掼牛体育科技服务的一体化应用平台[5];3)通过互联网数字化技术,采用网站、微博、微信等公众传播平台介绍掼牛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活动及事件,以及与央视、浙江卫视、阿里体育、爱奇艺等多家网络直播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实时播放中国掼牛邀请赛、争霸赛等多个比赛的现场画面,不断提高掼牛体育文化与科技传播的广度和大众认可的深度。

3.3.2 加大掼牛体育科技创新资金和人才投入

响应国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政策号召,中国掼牛尝试性地参加了一些经济类、文化类的创新项目挑战,但限于掼牛体育科技人才、资金与技术等的缺乏,竞争力略显不足。为此,中国掼牛团队根据体育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地结合师徒传承、学校教育、网络培训等手段,建立掼牛体育文化保护科技人才库,并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吸收更高水平的掼牛体育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其中;其次,积极与行政管理部门、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等院校合作,推动掼牛体育科技创新保护的多元化融资渠道建设和完善,目前已获得嘉兴市科技局项目资金支持,以及南湖区政府掼牛体育科技服务项目扶持,同时,各高校掼牛研究团队也取得了国家级、省部级及市厅级自然和社会科学项目资金资助;第三,努力实现掼牛体育文化保护领域内的跨行业、跨领域、跨文化的科技创新,与嘉兴天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已形成掼牛智能装备和体育科技产业投资两大业务板块,逐步健全掼牛发展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掼牛体育文化与科技的生产经营机制,培育新型的掼牛体育文化业态;最终,由于掼牛体育科技人才的缺乏,当前中国掼牛体育服务的业务仅有中国式斗牛表演,武术表演,体育运动的技术咨询,体育用品销售等,而桐乡东方斗牛园的建设略带科技创新能力:1)掼牛非遗博物馆:将掼牛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展示和利用,以传承人现场表演和实物展示为主,融入体验型、科普教育型等科技方式进行的掼牛实战体验;2)水幕太极:融合先进的水幕科技和太极武术理念,经过精细设计和巧妙组合,集人景一体,将太极文化与水的灵动、幻象、神韵结合起来,营造出新、奇、特的视觉效果,创造新式游客体验;3)科技型酒店:拟建成利用水力和太阳能混合自发电的现代化科技体验式酒店,配建高科技养牛基地,形成稳定的生态牛产业链供应体系,使东方斗牛园成为乌镇的附属景点。

全球视野角度分析得出,目前各国掼牛非遗文化保护主要由国家政策和政府管理执行,其中优势在于掼牛非遗体育文化保护可以达到“顶层设计”的高度,也可以在保护实施过程中在政策引导下形成一整套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举措。但就掼牛体育文化资源本身而言,只有通过挖掘其体育文化价值对其进行有效保护,并运用多种手段体现其社会能效,才能最终实现掼牛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承;而当前掼牛非遗科技创新保护需要的是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掼牛文化产业与计算机产业、科技文化服务产业、数字化信息产业的聚合,开放和创新掼牛文化的多种表达形式和文化功能的实现,促进掼牛文化与科技、经济的共同发展。此外,掼牛科技与文化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当地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优化和塑造[8],合理应用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表1)。

表1 文化与科技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模型

4 结束语

掼牛运动是一项展现人类身体与精神特质的文化资源,既展示了民族文化多样化的精髓,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无限创造力。基于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视角下的掼牛非遗保护机制及其实现研究涉及诸多理论、方法和技术,且还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在实践应用中不断积累、完善和解决,诸如掼牛体育文化的保护环境、技术与政策的不断变化,会长期对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下中国掼牛保护机制的修正与完善产生动态性的影响;掼牛体育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的研发、转化,掼牛体育文化与科技保护机制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突破,将是未来攻克的重点方向。总之,基于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下中国掼牛保护机制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中国掼牛体育文化社会化、大众化、科技化、服务化的过程,终而推动掼牛体育文化保护事业长足发展,并由此推动体育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的快速发展。

[1]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黄明坚,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20-23.

[2] 樊炳有,李建国.城市体育文化记忆的内涵、特征及类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1):5-8.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08-03/28/content_5937.htm.

[4]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12/03/content_9286.htm.

[5] 林小美,林天孩.“掼牛”运动文化生态要素分析与结构模型建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8):36-41.

[6] 林小美,林天孩,陈玉玲.江浙地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涉入路径与要素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5,51(5):72-77.

[7] 林小美,周清志,赵寒治.掼牛产业化开发模式及发展策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7,39(2):27-33.

[8] 倪依克,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的走向[J].体育科学, 2014, 34(12):3-7.

[9] 王怀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兴掼牛”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2):34-36.

[10]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

[11] 朱兵.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建构[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2):2-9.

[12] 张华新.掼牛”文化体育品牌建设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13,35(4):5-7.

Protection Mechanism Research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ushing Bull——Based on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Cultur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ANG Huai-jian1,LIN Xiao-mei2

1.Jiaxing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Jiaxing 314036, China; 2.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Under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various forms of traditional arts and Chinese cultu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ut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Pushing Bulldog protection. The article adopts documentary material method, practically inspecting method, visiting-experts metho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so on, to analyze synthetically the protection of Pushing Bulldog, combined with sports cul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ory.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Pushing Bulldog protection should adhere to scientific development, national planning and local economic income-generating policy. 2)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Pushing Bulldog protection, promoting the realization of cultural protection with the help of production and society. 3) Information resource interconnection, more investment i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and service funds and a modern data platform of Pushing Bulldog protection should be applied for development of Pushing Bulldog culture, economy and technology.

G85

A

1002-9826(2018)06-0136-06

10.16470/j.csst.201806018

2018-02-28;

2018-10-09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6NDJC093YB)。

王怀建,男,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国掼牛研究,E-mail:517527409@qq.com。

林小美,女,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学,E-mail:Linxm66@163.com。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机制科技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ough Nut to Crack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建立激励相容机制保护数据安全
科技助我来看云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