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关系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分析

2018-12-13袁园媛黄海燕

中国体育科技 2018年6期
关键词:上海旅游体育

袁园媛,黄海燕



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关系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分析

袁园媛,黄海燕

上海体育学院 运动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 200438

以组织间网络理论为基础,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网络较为稀疏,需要克服组织目标与组织文化不同、重要节点的作用有待提高及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不足等主要障碍增强其网络凝聚力,并提出促进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的建议:1)建立组织间统筹协调的合作机制;2)通过中介组织加强组织间合作的凝聚力;3)搭建体育旅游组织资源与信息共享平台。

体育旅游;组织间网络;社会网络分析法;合作

1 前言

随着全球对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增长,体育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16年国家旅游局与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打造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旅游精品路线以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和知名品牌,同时强调应建立旅游部门与体育部门紧密的工作机制。然而,在区域体育旅游发展中,除了旅游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合作外,其他公共部门、私营企业、非营利组织、当地居民以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的合作也至关重要。由于它们来自不同系统,且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组织之间的合作较为困难,但从区域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则需要通过体育旅游组织间多层次的合作,以提高体育旅游产品的品质。

基于此,为深入了解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关系,本文将以组织间网络理论为基础,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关系进行研究。运用半结构性访谈法对上海体育旅游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调查,并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 6.0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试图解决以下3个问题:1)了解上海体育旅游网络关系的结构与特征;2)体育旅游各组织在网络关系中的地位;3)找出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的主要障碍和解决机制,最终促进上海体育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2 文献回顾

2.1 体育与旅游在体育旅游网络中的地位

近年来,学者们对“到底是由旅游资源为中心引起体育旅游,还是由体育赛事或体育活动为中心引起体育旅游”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由此来论证体育与旅游在体育旅游中的地位[7]。从学者们对体育旅游内涵的界定来看,体育在体育旅游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1996年Nogawa等[21]提出“体育旅游是参与者在旅游景点停留24 h以上,并以参加体育活动为目的”,此时体育是旅游活动的补充内容。到2001年Hinch等[17]提出“体育旅游是以体育为基础的,在限定的时间内进行旅游的活动”,可以看出体育已经成为体育旅游中的核心元素。2006年Weed等[1]提出“体育旅游会衍生出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体育旅游已不仅仅是体育与旅游的简单叠加,如何通过加强区域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提升体育旅游的经济社会效应及区域整体竞争力已成为重要议题。为了确定组织间合作关系的边界,本文认为,体育旅游网络是典型的社会网络,网络中不仅包括为体育旅游参与者提供体育设施、信息与服务的体育旅游管理部门、体育旅游企业等,还包括为体育旅游参与者消费后产生的一系列感知与体验提供服务的多种组织性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它们可能完全或部分、直接或间接的镶嵌在体育旅游网络中,关系十分复杂[15]。因此在体育旅游研究中,社会网络分析被视为一种绝佳范式[9]。

2.2 组织间网络理论:区域体育旅游研究的理论基础

与传统的探究集体结构或个人行为的社会理论不同,组织间网络理论通过关注中观层面来了解社会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建构。根据组织间网络理论,可以得到有关区域体育旅游的3个核心观点:

1. 从中观角度来看,组织间合作是由组织间的互惠互补、相互交流以达成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它们跨越了市场制和层级制的限制,组织之间相互影响。区别于传统的组织间网络,区域体育旅游网络更具有复杂性。例如,体育管理研究中大多数的组织形式为扁平层次结构和矩阵结构,但区域体育旅游网络一般是自发形成的,通常是非正式异构分层网络结构[28]。异构分层网络的特点在于注重各种信息快速、可靠、安全的交换与传输,最终给消费者带来个性化的服务。基于组织间网络理论,区域体育旅游网络更趋向于一种战略合作,通过建立信任、进行高层次的信息交流和资源互惠来保持稳定的关系,这可以降低成本以及避免战略联盟的机会主义风险。

2. 从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来看,体育旅游融合了多元化的利益相关者,涵盖公共部门、私营部门以及公益组织等,它们之中某一种角色独立都无法保证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达成共同的目标,组织在保持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实现共赢,此时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联盟、合作伙伴关系尤为重要,以便能够找到共同的利益点并采取行动。

3. 从寻求促进组织间合作关系的机制来看,组织间合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信息的更新来提高体育旅游参与者的满意度和提升区域经济效益。此外,组织间信息交流系统、沟通模式和信任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产生变化,需视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3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体育旅游领域的应用

2.3.1 网络视角下的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学与心理学研究中,如今随着网络科学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法逐步应用在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成为跨学科的研究方法[29]。社会网络分析法是在网络视角下发展起来的,其中,社会网络指的是由通过一种或多种关系节点连接而成的结构,节点则为形成网络的首要元素。在区域体育旅游网络中,节点为体育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第2个网络元素是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同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在共享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的。在研究体育旅游组织网络时,分析重点在于合作关系对利益相关者可以产生多大的作用,这也称为社会资本[14]。为了评估组织间合作有效性,整体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综合效益,社会网络分析法使用的主要手段为衡量网络的大小、网络的密度、网络凝聚力及组织的中心地位和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表1)[26]。本研究将对上海体育旅游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直观地看到其网络的大小与密度,同时通过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来描述网络的凝聚力和可连通性。

表1 社会网络分析法描述网络的要素

2.3.2 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应用与实践

虽然体育旅游的发展在20世纪初开始显现雏形,但20世纪90年代才实现爆发式增长,并引起众多学者关注。体育赛事的发展也推动着体育旅游的发展,成为体育旅游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国内与国外相比对于体育旅游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方法也较为传统,通常是在实证个案的基础上构造理论模型来分析体育旅游事件或现象。

为了深入探究国外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体育旅游领域的应用,通过外文电子数据库围绕“sport,sport tourism,sport event,social network analysis,network approach,network method”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并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在体育旅游研究中系统地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文献如表2所示。表中对文献研究的主题和目的、网络分析的类型、数据收集的方式、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应用、关系和节点的类型和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Sallent等[27]的研究表明,由于举办体育赛事,当地的体育旅游网络变得更具凝聚力。Leung等[19]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境外游客的流动模式进行比较研究。Wäsche[30]以德国一个小型社区为例,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的结构,论证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了解组织间合作机制的价值。Parent[23]描述奥地利因斯布鲁克青奥会利益相关者网络,探讨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对青奥会的影响。Parent等[24]为了解大型体育赛事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关系,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归纳8种关系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网络管理战略。以上研究表明将社会网络分析法运用在体育旅游研究已成趋势,为本文确定以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为研究方向提供了借鉴。另外,这些文献通过实证研究规范了社会网络分析法的研究范式,其分析过程与结论更具有指导意义。

近年来社会网络分析法在我国体育管理领域的应用逐渐兴起,孙胜男[12]、赵轶龙[13]、明宇等[11]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健身休闲企业、体育新创小微企业以及耐克运动鞋研发团队的网络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本文基于社会网络视角对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结构进行分析。

表2 国(境)外体育旅游领域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的文献

2.4 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的启示

2.4.1 关注对象:由单个体育旅游事件的研究转变为多个组织间的互动研究

大多数体育旅游研究聚焦在体育旅游事件本身所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影响,以及旅游者特征、行为与市场,体育旅游安全管理等方面[10],如Lasanta等[18]研究在西班牙比利牛斯山进行的滑雪旅游活动对居民以及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深入讨论滑雪旅游业与比利牛斯山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将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在于区域体育旅游不是由单一的组织提供的,而是一个容纳诸多利益相关者的网络。在体育旅游研究中通常把体育旅游活动或体育赛事作为主体,通过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获取信息后运用描述性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对个案进行研究,研究结果依赖于体育旅游事件的影响力以及定量分析的有效性,虽有关注单个利益相关者在体育旅游中的作用,但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社会网络分析法的应用可以将体育旅游网络中各利益相关者的个体特征、互动关系、网络结构、效果评价等深层次问题进行深入剖析。

2.4.2 动态过程:协调体育旅游组织间的关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就Mitchell[20]对体育旅游组织间网络的定义而言,体育旅游组织间网络指的是区域体育旅游组织之间一组特定的联系。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时间推移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网络结构,相反,网络的变化也会影响组织的行动,由此看出体育旅游组织间形成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体育旅游组织十分依赖当地的资源,由于大多数的合作都是自发形成的,合作的门槛水平较低,需要设立如体育旅游协会等中介组织来协调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组织关系中的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资源丰富的体育旅游组织具有领导力与号召力。由此可知,中介组织与关键组织在协调体育旅游组织间关系的作用不容小觑。在体育旅游目的地发展过程中,组织间通过不断地沟通来寻求平衡点,从体育旅游组织管理的角度看,如何协调和平衡各主体的利益,提高体育旅游的综合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体育旅游网络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同时在组织自身利益与环境保护相冲突的情况下,仍需要以保护自然资源为主来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4.3 研究意义:为体育旅游参与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与体验

从体育旅游参与者的角度看,体育旅游产品与区域组织间合作密切相关,但为参与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体验是一项复杂的任务。一方面,参与者无法看到供应体育旅游产品背后组织结构的多维性。在宏观层面上看,体育、旅游等不同利益的社会系统参与到体育旅游网络中;从业态上看,健康、休闲、生态等领域的子系统也涉及在体育旅游网络当中;从部门的性质上看,公共组织、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也同时涵盖其中。总之,高度异质性的行动者群体是体育旅游网络的特征。另一方面,体育旅游产品集服务和体验于一身,被视为体育旅游参与者的整体感知与体验。各利益相关者通过组织间合作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产品,例如交通、住宿、体育旅游活动和设施、基础设施等。换句话说,要把握体育旅游体验的质量,取决于体育旅游区域内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一系列不同服务和产品的组合与协调。此外,必须考虑自然景观、体育旅游空间的良好维护以及当地居民看待体育旅游活动的态度对体育旅游参与者的影响[2]。

3 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关系

3.1 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的形成

基于卢晓等[8]对上海体育资源进行的系统归纳,本文认为上海体育旅游以体育赛事为主要吸引物,其组织间合作的形成主要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在此阶段,上海开始承办全国性的大型体育赛事,并因此兴建八万人体育场、上海国际网球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在政府主导下,体育与旅游部门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零星的中小旅行社参与到了赛事保障中,为参赛队伍提供基础的旅游服务。在1993年举办东亚运动会后,接连举办了第八届全国运动会、第三届全国农民运动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大批运动员、媒体、游客进入上海,为上海体育赛事旅游网络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初级阶段。在此阶段仍为政府主导,但组织形式逐渐发展为“政府+市场”的模式。在这阶段,久事体育、春秋国旅、锦江旅游、港中旅等体育赛事公司和旅游企业开始共同参与上海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与经营,由基础的赛事保障逐步提升为高质量、专业性的体育旅游服务,体育赛事运营公司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上海在国际化都市的定位下引入国际赛事,为了配合国际赛事的承办标准,高星级酒店、完善的基础设施、大型购物中心等不断涌现。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推动了上海体育旅游以及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各界虽已意识到体育旅游的重要性,但是,体育与旅游组织之间缺乏战略性合作,上海体育旅游组织网络仍是局部性的。

第三阶段为蓬勃发展阶段。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将逐步上升到体育旅游产业合作,由政府部门带头配置资源、激发市场参与活力和拓宽社会投融资渠道3个方面共同整合体育旅游资源[3]。首先,上海将以体育赛事为引领丰富体育旅游的内涵与外延。在争取举办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标志性赛事的同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马术、帆船赛等本土品牌赛事,不断提升办赛水平与质量以吸引世界的眼球。其次,大型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聚集区是体育旅游参与者的落脚点。将大型体育场(馆)与周边的综合体融合,为游客提供一系列商业、餐饮、零售等相关配套服务,并充分利用体育产业聚集区的旅游资源提高区域体育产业的功能水平。再次,政府部门出台更多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导上海体育旅游的发展。如《长三角地区体育旅游合作纲要》的颁布推动了跨区域的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体育旅游景区合作机构与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对促进长三角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面对体育旅游者个性化的旅游需求,组织间的合作将逐步面向市场,在顺应市场发展的规律下各组织分工明确,组织间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与有效。

3.2 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现状

从政府部门角度看,体育赛事的举办涉及体育、旅游、交通、消防、公安等不同职能和层级的公共部门之间的协调,但由于其组织目标、权责分配和利益格局的不同,合作仍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上海体育局与旅游局掌握着上海体育赛事与体育旅游的核心资源,它们之间的合作尤为重要,目前上海体育局正与旅游局通力合作。首先,由上海体育局与旅游局牵头制定相关政策,如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上海体育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及《上海市体育产业集聚区布局规划》,不仅为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将体育旅游规划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与体育产业规划当中。其次,上海旅游局联合体育局在港澳地区推介如ATP网球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国际体育赛事,共同打造体育与旅游融为一体的城市营销品牌。再而,上海体育局与旅游局为提升体育旅游服务品质对体育旅游休闲基地服务质量进行评定,推进美帆游艇俱乐部、金山城市沙滩等基地的标准化建设。

从企业角度看,参与上海体育旅游的体育企业主要为赛事运营公司。目前赛事运营公司将大多的精力倾注在赛事的筹办与运作,与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合作较少并且方式单一,在体育赛事旅游产品的设计、市场宣传、票务等方面上的合作还未能形成。与此同时,受到赛事阶段性举办的限制,与其他组织未能实现持续性合作。另一方面,旅行社作为介于体育旅游参与者和体育旅游产品之间的连接纽带,将体育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后推出具有吸引力的体育旅游产品。在上海F1大奖赛期间,春秋国旅、锦江旅游等负责代售票的旅行社在深化都市旅游产品进行更新和提升,制定一系列“F1+周边游”的旅游套餐。但根据访谈结果来看,由旅行社组织参加的上海国际马拉松参赛者仅占20%左右,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旅行社在上海体育旅游发展进程中的参与度不高。

从非营利组织的角度看,以体育旅游行业协会为代表的组织对实现利益要求的紧迫性不强,但它们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旅游行业协会作为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的非营利性组织,推动政府与企业间、企业间的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上海体育旅游仍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在此管理体制下旅游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秩序、制定行业标准以及加快信息流动等功能未能有效发挥,诸多作用被政府职能所削弱与代替。除此之外,旅游行业协会与单项体育协会如自行车协会、路跑协会以及与长三角各省旅游协会等组织的合作存在障碍,旅游行业协会推动区域体育旅游发展的作用有待加强。

4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法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网络的描述

4.1 研究对象的选择

选取上海各种类型的体育旅游组织作为研究对象。近年来上海体育旅游发展迅速,通过体育和旅游部门的强强联合,体育专业公司与旅游企业联手积极开展市场推广和客源组织,F1中国大奖赛上海站、上海ATP1000大师赛、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等都已经成为具有强大体育旅游市场号召力的赛事。但目前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无论是旅游市场化运作水平,还是群众参与普及程度,与发达国家的大都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也有着巨大潜力。

探讨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的相互关系及网络结构的第一步是确定符合条件的网络节点。通过专家评定,确定的网络节点应包括体育、旅游及相关部门中的营利和非营利组织。网络节点通过半结构性访谈进行调查,所涉及的问题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组织属性(所属行业,营利或非营利,网络参与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组织间合作的形式,分为组织间没有合作、只有信息共享、非正式合作(松散合作以达成共同目标)、正式合作(团队紧密合作以达成共同目标)、合作伙伴关系(在一些项目中长期密切合作)5种合作类型。第三部分为对网络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的看法。对以上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其数据录入采用的是二分法,其中0表示没有合作关系,1表示从信息交流到以伙伴关系为基础的合作。

最终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网络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共包括四大类19个子类(表3)。四大类利益相关者为体育与旅游政府管理机构、体育企业、旅游企业及其他组织。其中,体育与旅游政府管理机构主要包括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金山区体育局、闵行区体育局、上海市旅游局、金山区旅游局、闵行区旅游局7个子类;体育企业包括上海久事国际赛事管理有限公司、上海东亚体育经纪有限公司2个子类;旅游企业包括酒店或餐饮、旅行社、旅游交通企业、旅游商店、旅游集散中心5个子类;其他组织包括科研机构、赛事赞助商、旅游行业协会、当地居民、安保部门5个子类。将收集到的关系数据整理成关系矩阵(表4)。

4.2 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网络可视化分析

Weyer[31]描述了组织间网络具有4个主要特征。1)组织间的沟通是跨越不同系统的;2)行动者之间应互相协调;3)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4)连接不同的利益。这些特征在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网络结构中也同时显现。不同的组织文化对体育旅游组织网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利益相关者所涉及的利益范围有所不同,一些组织的经营目标明确,如体育旅游企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体育旅游参与者提供消费活动最终实现盈利,而另一些组织如科研机构的组织文化在于公益性。因此,体育旅游组织间网络中存在很大的潜在冲突,这是由参与的行为者具有不同的经营目标所决定的。

表3 本研究样本概况

表4 上海体育旅游利益相关者关系矩阵

此次选取的上海体育旅游组织网络共有19个节点,其中40%的网络组织是以盈利为目的的,60%是非营利组织。把表2的矩阵数据导入UCINET 6.0软件的NetDraw绘图工具可以生成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的可视化网络 (图1)。由图可知,各组织间的关系较为离散,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合作网络,各个组织之间的关系较为疏离,尚未形成较好的合作效果,这也是上海体育旅游合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具体而言,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之间、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各行其道,不愿承担超出其管辖范围的“包袱”。同时,体育旅游资源拥有者大多为政府部门,与其他组织联系较少,其他组织处于网络的边缘地带。例如,上海市旅游局(组织5)、金山区旅游局(组织6)与闵行区旅游局(组织7)联系十分密切。而一些市场主体如赛事赞助商(组织16)与其他组织的联系较少。然而,大多数的组织在访谈过程中表明参与体育旅游组织网络是重要的或非常重要的。

图1 上海体育旅游组织合作网络

Figure 1. Shanghai Sports Tourism Network

注:节点大小代表其中心性,分为政府类、体育企业类、旅游企业类及其他。

4.3 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网络的点度中心度、中间中心度

主要通过点度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两个指标来分析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网络结构。点度中心度是衡量节点处于网络中心位置的程度,若节点点度中心度越高,则该节点越处于网络的中心,而中间中心度反映节点在充当中介角色的可能。若网络中节点在交往时都要透过某节点,则该节点在网络中居于重要地位。从图1中可以观察到,每一个角色都是相关的,虽然某些组织间出现聚类效应但是整体网络较为稀疏。根据表5可知,(组织10)即酒店或餐饮位于网络最中心的位置,位于第2中心位置的是相关的安保部门(组织19),其次是上海市旅游局(组织5)、旅游行业协会(组织17)、闵行区旅游局(组织7)和金山区旅游局(组织6)。得分最低的组织是赛事赞助商(组织16)。

点度中心度直接测量的是具有关联的组织数量,而测量组织间的间接联系可以对中心者的行为做出更好的解释。中介是控制沟通的一个指标,另一方面,中介可以通过传递或隐瞒信息而影响其他组织。此外,它还具有协调网络发展进程的作用。由表6可知,对于中介来说,酒店和餐饮(组织10)依然占据最为核心的位置,对比表5可得,当地居民(组织18)和上海东亚体育经纪有限公司(组织9)的位置有所上升,但是,本应该具有较强中介作用的上海市体育局(组织1)、上海市体育竞赛管理中心(组织2)和旅行社(组织11)中间中心度较低,无法控制组织间的沟通。

表5 上海RST网络的点度中心度

表6 上海RST网络的中间中心度

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的目标与提升体育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是一致的[25]。体育旅游业的基本结构特征是由相关联的、多样化的组织所组成的分散和异构的网络,这在管理上存在着一定难度。在大多数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组织或目的地管理是由中央协调者管理的,这种组织结构被称为网络管理组织(NAO)。在网络管理组织中,协调人或经纪人发挥协调和决策的作用是有效进行网络管理的关键。如表6所示,上海市旅游局(组织5)、旅游行业协会(组织17)的中间中心度排名靠前,说明其起到了较好的中介协调作用。此外,由于在组织赛事或开发体育旅游产品时众多体育旅游服务企业参与其中进行一揽子交易,因此,酒店(组织10)处于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网络的中心位置并不见外。

4.4 总结

通过对上海体育旅游组织网络进行描述对上海体育旅游有了系统的认识。1)从网络的可视化角度上看,整个上海体育旅游组织网络较为稀疏,影响其合作凝聚力的障碍需要考究。2)酒店被认定为该网络最核心或最主要的角色。因为该组织是体育旅游市场的配套设施中的重中之重,结果在预料之中。而赛事赞助商在网络中处于最偏远的位置,说明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之间,虽然达成了合作但利益仍有强力地冲突。3)当地的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作为管理者,以及作为桥梁的旅游行业协会、旅行社等理应起着良好的沟通协调作用,但这个结果在网络中并不显著。

5 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存在的主要障碍

5.1 组织目标与组织文化不同

Devine等[16]对影响体育与旅游组织合作的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要存在于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的障碍为不同的组织目标和组织文化。上海体育局与上海旅游局已经认识到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性,但是,体育部门认为抓好竞赛组织和赛事商务开发工作是重点,而旅游部门认为目前上海体育赛事运作的市场化程度与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通过体育赛事的平台促进体育与旅游融合的难度较大,由于双方的目标未达成一致,合作未达到最佳效果。同时,私营部门追求的是体育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以创造经济效益,而公共部门所追求是在合作过程中体现自身的职责。各组织从自身的性质和目标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组织间合作。

5.2 重要节点的作用有待提高

根据上海体育旅游网络可视化分析可以看出,酒店或餐饮处于整个网络中最中心的位置。这说明了酒店或餐饮的发展是促进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的重要途径。如F1新加坡大奖赛赛事组委会就与酒店业进行了深入的合作,制定了3日F1大奖赛酒店特别套餐产品,与赛事门票进行了无缝连接[4]。纵观上海体育旅游的发展,虽然各个层级的酒店已经完全配备,但是与赛事的粘合度有待加强,以上海F1大奖赛为例,未来应将交通接驳、主题酒店入住等特色活动及服务,打包各种类型的门票产品,搭配餐饮、旅游景点的优惠门票,打造上海F1大奖赛体育旅游季。另外,上海体育局、旅游局作为重要的管理与服务机构,还未衍生出专门管理体育旅游市场的主体,各个组织的对接以及体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相对滞后。与此同时,旅游行业协会、旅行社的媒介与桥梁作用的发挥有待提高。就上海而言,旅行社在上海体育旅游网络中的地位十分渺小,在上海F1大奖赛中只有约5%的观众是通过旅游社代购门票,通过参加旅行团组团方式前来观赛的观众更是微乎其微。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所掌握的资源有限,需要长期地与政府部门、赛事运营公司建立正式联系与非正式联系,在环境不断变化地情况下旅游服务企业更需要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

5.3 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不足

组织间网络运行的基础是信息的共享,中心性越高的组织所获得的资源与信息越多,由此效益实现最优。处于网络中的每个组织都期望从其他组织中获取资源和信息,如果每个组织都发挥最大效用,那么整个区域也将得到整体优化。首先,良好的沟通对于组织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促进组织间合作是至关重要的。但根据访谈结果来看,大多数组织间都采用正式沟通的方式,这并不利于合作。如果能尝试采用非正式沟通的方式,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的过程会更轻松。其次,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缺乏资源与信息共享的平台,信息的滞后无法适应市场的发展,导致错过良好的组织间合作时机。这具体表现在上海体育旅游资源配置能力不足,优质的体育旅游推广项目如环崇明岛自行车赛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它既是生态崇明的名片,又是上海本土的品牌赛事,但缺乏平台来向各组织展示自身的资源与优势。此时,政府部门的扶持和市场资本的注入尤为重要,组织间资源与信息的分享能够使体育旅游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最终实现共赢。

6 促进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的建议

6.1 建立组织间统筹协调的合作机制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正处于过渡阶段,尽管各组织目标和文化不尽相同,但最终的目的在于为体育旅游参与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提升体育旅游的社会、经济效益[22]。上海体育旅游组织合作层级开始提升,逐步将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上升到战略层面;由有限的政府部门为主体,逐步将更多的市场主体纳入其中;由自发形成的合作逐步转变为有规章、有制度、有长远规划的衔接;由原来重点关注经济方面的合作,逐步转变为社会、文化、环境等全方位的合作;更多地使用市场化的方式,通过体育旅游园区、精品项目、示范基地、企业合作的方式来推进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与发展。基于此,上海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机制应从组织结构上进行转变,形成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如将组织网络划分为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其中,决策层以体育与旅游公共管理部门为主体,协调层以由公共部门下属的体育旅游协调组织或专业性较强的体育旅游企业为主体,执行层以由任何与游客或体育参与者直接接触的组织为主体,以便得到游客体验反馈,促进体育旅游产品开发。除此之外,基于上海为国际赛事之都的特点,在合作机制上需要和国际体育旅游运作机制和模式对标[5],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效率优先的原则构建体育旅游组织合作机制,同时与国际性体育旅游组织或协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丰富体育旅游组织间合作的内涵。

6.2 通过中介组织加强组织间合作的凝聚力

促进上海体育与旅游组织的合作,拥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关键。未来上海将引入与培育更多高级别的赛事,需要高水准的体育旅游服务设施与之相匹配。同时,旅行社应结合赛事的内容给体育旅游参与者提供具有赛事特色的体育旅游服务,增强它们对体育旅游目的地的粘性。作为专业的服务机构,旅行社掌握了较为充足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与旅游资源的信息,在沟通协作上具有一定的优势。旅游社应凭借其专业性,开设体育旅游产品推广部门,将体育赛事活动、住宿交通等基本要素结合,形成产品化的体育旅游路线。此外,上海应筹划建立体育旅游行业协会,承担起沟通整合体育旅游企业、规范体育旅游行业准则、增加体育旅游行业凝聚力的责任,逐步克服组织间合作的体制障碍。

6.3 搭建体育旅游组织资源与信息共享平台

2017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旅游局共同举办的“全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供了一种资源与信息共享的新思路。这对体育系统来说是个重大突破,逐步打开与其他系统进行深度合作的大门,并追求与旅游产业的深度合作。在政府部门的牵头下,利用产学研平台激活体育旅游产业新的资源,挖掘、创造新的体育旅游市场需求,为体育旅游组织合作营造良好的氛围与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上海为搭建政府与市场、资本与项目的桥梁,已成功举办两届上海体育资源配置会,未来将进一步搭建上海体育旅游资源与信息共享的平台,1)政府利用此机会向社会、企业等解读目前的政策导向,使体育旅游组织把握好政策红利,除此之外也能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2)体育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平台将资源进行有针对性地配置,以公开透明地方式进行沟通与合作,提高组织间合作的效率;3)伴随着体育旅游组织合作的升级,在金融投资领域出现专门的体育旅游产业投资资金,通过平台可以获取资金、财政方面的支持,拓宽体育旅游市场主体的投融资渠道。

[1] 戴光全.体育旅游[M]. 朱闳翻,译,郭淳凡,校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56-107.

[2] 黄海燕.体育赛事对城市旅游业的影响:一个居民视角的结构方程模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1):36-43.

[3] 黄海燕.体育与旅游的完美结合[J].体育科研,2011,32(6):1-3.

[4] 黄海燕,马洁,张靖弦. F1 大奖赛中国站对上海旅游空间的影响[J].体育科研,2013,34(4):1-7.

[5] 黄海燕,徐琳,骆雷,等.体育赛事与上海旅游业互动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5):37-41.

[6] 康逸琨,黄海燕.体育旅游景区时空演化特征——以江浙沪地区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52(2):36-42.

[7] 卢长宝,郭晓芳,王传声.价值共创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创新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6):25-33.

[8] 卢晓,泮秀芬. 上海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 体育科研,2012,33(2):32-38.

[9] 刘佳,李莹莹.国内外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旅游研究综述与启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9):1134-1147.

[10] 刘庆余.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 36(4):39-43.

[11] 明宇,司虎克.耐克运动鞋专利研发团队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影响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3,33(2):92-97.

[12] 孙胜男,丛湖平. 我国连锁健身企业网络特征研究——结构测度与差异分析[J].体育科学,2013,33(4):24-35.

[13] 赵轶龙.体育新创小微企业成长研究——基于个体社会网络视角[J].体育科学,2018,38(8):26-37.

[14] Borgatti S P,Mehra A,Brass D J,.Network analysis in the social sciences[J].Science,2009,323(5916):892-895.

[15] Buhalis D.Marketing the Competitive destination of the future[J].Tour Manag,2000,21(1):97-116.

[16] Devine A,Boyd S,Boyle E.Unravelling the complexities of inter-organisational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sports tourism policy arena[J]. J Policy Res TourLeis Events,2010, 2(2): 93-112.

[17] Hinch T D,Higham J E S.Sport tourism:a framework for research[J].Int J Tour Res,2001,3(1):45-58.

[18] Lasanta T,Laguna M,Vicente-Serrano S M.Do tourism-based ski resorts contribute to the homogeneous develop-ment of the Mediterranean mountains? A case study in the Central Spanish Pyrenees[J].TourManag,2007,28(5):1326-1339.

[19] Leung X Y,Wang F,Wu B,Bai B,.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overseas tourist movement patterns in Beijing:The impact of the Olympic games[J].Int J Tour Res,2011,14(5):469-484.

[20] MITCHELL J C.The Concept and Use of Social Networks[M].UK: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1969:1-32.

[21] Nogawa H,Yamaguchi Y,Hagi Y.An empirical research study on Japanese sport tourism in sport-for-all events:Case studies of a single-night event and a multiple-night event[J].J travel Res,1996,35(2):46-54.

[22] Ntloko N J,Swart K.Sport tourism event impacts on the host community: A case study of Red Bull Big Wave Africa[J].S Afr J Res SportPhys Educ Recreat,2008,30(2):79-93.

[23] PARENT M M.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Youth Olympic Games: Stakeholder networks and institutional perspectives[J]. Int Rev the Sociol Sport,2015,50(3):326-348.

[24] PARENT M M,ROUILLARD C, NARAINE M L.Network governance of a multi-level, multi-sectoral sport event:Differences in coordinating ties and actors[J].Sport Manag Rev,2017,20(5):487-509.

[25] Pechlaner H,Volgger M. How to promote cooperation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Generating practitioner-relevant knowle-dge using the GABEK qualitative research strategy[J]. Int J Contemp Hospi Manag,2012,24(6):925-945.

[26] Quatman C,Chelladurai P.Social network,theory and analysis:A complementary for inquiry[J].J Sport Manag,2008,22(3):338-360.

[27] Sallent O,Palau R,Guia J.Exploring the legacy of sport events on sport tourism networks[J].Eur Sport Manag Q,2011,11(4):397-421.

[28] Wäsche H,Woll A.Regional sports tourism networks:A conceptual framework[J].J SportTour,2010,15(3):191-214.

[29] Wäsche H,Dickson G,Woll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 sport research:an emerging paradigm[J].Eur J Sport Soc,2017,14(2):138-165.

[30] WÄSCHE H.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in sport tourism: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J].Sport Manag Rev,2015,18(4):542-554.

[31] Weyer J.Soziale Netzwerke als Mikro-Makro-Scharnier. Fragen an die soziologische Theorie[M]. Soziale Netzwerke:Konzepte und Methoden der sozialwissenschaftlichen Netzwerkforschung, Munich: Oldenbourg,2000:237-254.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in Shanghai Sports Tourism——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YUAN Yuan-yuan, HUANG Hai-ya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 Shanghai 200438, China.

Based on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 theory (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organizational cooperation of Shanghai Sports Tourism in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peration network between Shanghai Sports Tourism Network is relatively sparse, and need to overcome the organizational goals and culture differences. The function of important nodes such as insufficient sharing of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needs to be improved and the cohesion of their networks should be enhanced. The suggestions as shown below: 1) Establishing a coordinated cooperation mechanism among organizations; 2) Strengthening the cohesiveness of organization cooperation through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3) Establishing a platform for sharing resources and information.

G80-05

A

1002-9826(2018)06-0003-09

10.16470/j.csst.201806001

2018-10-05;

2018-11-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18ATY007); 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国(境)外访学资助计划(stfx20180109)。

袁园媛,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赛事运作,Email:circleyuan3@126.com。

黄海燕,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政策、体育赛事管理,Email:haixi021@126.com。

猜你喜欢

上海旅游体育
旅游
我们的“体育梦”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