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后渐入佳境的群文舞台

2018-12-11杨瑞庆

群文天地 2018年6期
关键词:昆山话筒音响

杨瑞庆

今日昆山的群文舞台姹紫嫣红,流光溢彩。精彩的文艺演出,一靠软件优秀,就是表演节目要有高质量;二靠硬件優良,就是舞台搭建、音响配备、灯光设置、舞美制作等方面都需要与时俱进。这些硬件设施的改善依赖于经济实力的支撑。由于昆山经济形势自改革开放以后日益好转,所以昆山的群文舞台也在不断改善,已看到渐入佳境的发展态势。笔者从1980年师范毕业后分配进入文化馆工作,屈指算来,从事群文工作已有40多年,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昆山群文舞台正在逐渐优化,已为群众文艺的繁荣创造了锦上添花的优越条件。

搭建舞台

文艺演出总需要借助舞台展示。改革开放前,观者不多的演出常在广场上划圈进行,内部观摩的演出常在本单位的会议主席台上进行。如果面向大众做公演,就需要搭建露天舞台了。那时条件艰苦,大多无能为力。所以,能在一个宽敞、牢固、美观的舞台上展演节目,经常成为属于难以企及的奢望。

那时,排练一些自娱自乐的节目并不难,难的是到时需要搭一个高挑的大舞台。比较艰苦的地方早已修筑一个简陋的泥台———在一个空旷的平地上,选一个合适的位置,四周用石条或砖块围砌成一米多高的长方形舞台形状,然后中间填土,就可作为永久性的露天舞台了。稍考究的地方,舞台上铺上砖面,或浇上水泥。这种简陋舞台或灰尘漫天飞,或硬得像铁板,演员不当心就会滚上一身泥巴,甚至扭坏脚筋。

有时出于政治需要非搭大型舞台不可,又不能马虎,否则将会背上态度不端的黑锅。但搭台材料只能因地制宜———台脚常用柴油桶和风车架替代,台板常借用大户的木门和大船的铺板。当然,这种临时拼装的舞台七高八低,走在上面劈啪作响。演员表演时,还需顾及凹凸不平的台面,生怕磕磕绊绊出洋相。

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央也提倡送戏下乡,但基层大多不太欢迎,因为害怕搭台。为了不增加乡村负担,文化馆曾学习印度电影中的“大篷车”做法,借用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开到乡下的闹市区后,就打开三面挡板,立即形成了一个小型的露天舞台。演员站在上面,表演一些说说唱唱的小节目,还能应付过去。

进入90年代,搭台条件逐步好转。那时已经出现了具有经商性质的演出公司,有专门机构为露天演出搭建舞台了,不过,只能搭点提供小打小闹的小舞台。有铁架铺板式,有板箱组合式等,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这种露天舞台虽然比乡间自搭的舞台美观得多,但还是不太牢固。记得有一次在进行文艺演出时,发生了中途坍台事故,幸亏没出人命,否则,演出公司将赔偿损失,彻底倒闭。

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搭台用材不断更新。而且,昆山的群众文艺日益繁荣,对舞台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所以,当今昆山范围内已经出现了多家规模较大的演出公司,他们都为能搭出美观、牢固的舞台而暗中较劲,有活动钢架式、有拼板平展式等,盼望在竞争中胜出,而赢来更多的搭台业务。

高质量的舞台是首当其冲的演出硬件,所以,当代昆山的露天舞台已有越搭越大、越搭越牢、越搭越美的能力,为演出质量的提升创造了外部有利条件。

配备音响

由于群众文艺演出大多在露天广场举行,所以,安装优质音响成为必备条件,但既需要经费投入,又需要技术支撑。改革开放前,音响方面的追求经常成为可想而不可及的难题。农村里、小镇上基本都没有可供演出的专业音响,充其量只有开会用的功放机器和台式话筒,音箱也只有广播用的高音喇叭,而且这些设备常年安置在公共场所,大家都会去开开拧拧,所以功能经常失灵。有时,即使声音得到了放大,但音质非常糟糕。虽然不尽人意,但没有能力为之改善,只能听之任之。

那时,大队里的电工,公社广播站的职工成为当地的当然调音员,每次演出只要特邀他们出场调试,心中才能放心。最伤脑筋的是,开会用的话筒根本不能用于演出,还需因地制宜地进行改造,如将开会用的台式话筒安置在比较高的位置,或“去脚”接线,以便演员能手提话筒出场。有些技术稍精通的电工还将纸盆喇叭改装成“吊式”话筒,挂在舞台中央,以便演员在任何位置都能传出放大的音响。但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大多成为摆设。

那时的文化馆由于音响设备比较落后,而制约了演出质量的提高。80年代初,馆里添置了一台功率较大的功放机,由于没有专业电工操作,只能由馆里人员似懂非懂地将喇叭、话筒与功放机、音箱接上线,只要放大一些音量来就算万事大吉。顺境还好,要是中途发生故障,就手足无措了。

到了90年代初,由于昆山盛行戏剧演出,馆里特别配置了两只电容话筒,每次演出时安置在台前,由于灵敏度较高,接收面较大,迅速提高了戏剧演出的质量。每当文化馆下乡演出,由于安装了电容话筒,音响立即得到改善,基层都十分羡慕只有县级文化馆才有条件拥有这种当时较为先进的音响设备。

80年代开始流行卡拉OK演唱方法,因此音响设备中多了一套播放伴奏音乐的机器,从最初的卡式放音机,到后期的放带机、LD机、CD机、VCD机,功能在不断丰富,音质在不断提高。但是,有时左右声道会搞错,有时机器读片会失灵,常使演唱者扫兴返场。后来,为保证放音万无一失,已有条件先将所有音乐灌制到一张光盘上,到时就能准确无误地选择播放伴奏了。

时至今日,音响播放已进入到调音台控制的时代了。只见调音台上安装着密密麻麻的开关,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将高频、低频、混声、音量调控到最佳位置,努力使传出的乐声、歌声饱满而清晰,美妙而悦耳,毫无失真、刺耳的杂音,这是音响公司追求声誉的主要体现。

跨世纪后普及了无线话筒,甚至启用微型话筒,使戏剧、小品演员可以不受表演空间的束缚,在舞台上的任何位置,都能传出丰满、逼真的音响来。流行歌曲兴起后,歌手还能带上“耳麦”载歌载舞。

自从普及电脑后,所有伴奏音乐只需通过U盘输入电脑,到时鼠标一点,就能准确放音,至此,演职人员可以绝对的放心,再也不会中途出错了。

裝置灯光

如果在晚上演出,舞台必须要有灯光照明。改革开放初期,有的农村里还没有通电,舞台用光只能采用汽油灯照明。点亮汽油灯是一项技术活,常由当地的技师操作,如果技术不过关,演出开场了,但汽油灯还未点亮,常让观众和演员急得团团转。当看到汽油灯从黑暗中拎上舞台时,全场为之拍手鼓掌。如果遇到刮风天气,汽油灯的灯罩常会被风吹坏而中途熄灭。如果演出时间较长,汽油灯的亮度就会慢慢变暗,这时就需要立即为汽油灯打气,才能使灯光慢慢变亮。这种场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但在那时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后来,农村中基本都通电了,舞台可用电灯照明了,但是电压很低,即使100瓦、200瓦的大灯泡也是昏暗的感觉。再后来,有了碘钨灯光源,舞台照明才有明显改观。那时的文化馆配好了两支功率超千瓦的碘钨灯,下乡演出时就带上,只要舞台亮度不够,就立即加载。由于那时不懂线路承受限度,好几次装上碘钨灯就爆灯。经稍懂行的“点拨”———万一断电就拉下闸刀,换上负荷较大的保险丝,就能装上大功率碘钨灯了,顿时增亮了舞台。现在想想,那时是无知而无畏,只想亮化舞台,可能出现的危险都不顾了。至于面光、底光的协调和对比,还是没有能力去追求。

90年代后,舞台用光才逐渐改善,考究的演出公司拥有了能转换亮度的面光和能变换色彩的底光,还用一组侧流灯和一组地流灯来美化舞台,如有特殊需要,还配备了造型灯和追光灯。迪斯科舞兴起的时候,舞台上常用射灯和摇灯。每当响起强烈节奏时,灯光闪烁,渲染出热烈的气氛,为舞者激发出活力四射的动感。

发展至今,舞台上已经出现各色电脑灯,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设计出各种灯光图案来,然后在底幕上、舞台上,甚至在场子里熠熠生辉,获得了摇曳多变的灯光刺激。从此,文化馆送戏下乡的灯光色彩更加鲜艳夺目了。

添加投影

投影就是在底幕或在舞台两侧投射景色或文字,帮助渲染舞台气氛和帮助了解剧情内容,这种现代化的设施,早些时候是不敢想象的,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条件运用,以后,设施逐步改进。

昆山过去的戏剧演出由于没有运用字幕,往往听不清唱词,而影响了演出效果。为了提升演出质量,必须采用字幕幻灯的方法,就是在舞台的左前方安置一架幻灯机,然后将唱词事先按序书写在胶片上,演出时,唱词与演唱同步映出,就能帮助了解剧情了。

早期的幻灯机常常由演出团队自己制作,只要运用放大镜,通过一个强烈的光源,将字幕灯片适时移动,就能在舞台边的白幕上看到与演唱对应的唱词了。后来,市场上有售操作更加方便的专业字幕机,顿时提高了字幕质量。但是,一般的业余演出团队还是没有条件拥有。

改革开放初期,文化馆由省文化厅下拨了一架比较精致的幻灯机,可以采用卷筒式方法移动字位,打出字幕。就是将唱词事先写在“玻璃纸”上,演出时拧动转轴,文字就以竖条状出现在舞台边。文字书写往往邀请书法高手来完成,使字体美观、清晰,给人美的享受。

自从运用了电脑后,字幕技术得到了彻底革新,只要事先将唱词输入电脑,就能变换出各种字体、字号、色彩,到时投影在屏幕上,显得简便而灵巧。

底幕上的投影有点难度,改革开放初期,需将风光景色画成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变形图片,而且需要分成三个镜头,然后插入安放在后台地面上的三个幻灯机,同时向斜上方打出图案,才能拼成一幅完整的底幕背景。但是,这种技术很难掌握,一般群众文艺是没有能力完成的。

跨世纪后,发明了更加先进的投影机,可将事先拍摄的照片,图像直接定格在底幕上,甚至还可以播放出具有动感的画面来,顿使满台生辉,美不胜收。

设计舞美

舞美设计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好转而在逐步提高。比较漂亮的舞台需要前幕、底幕、侧幕,考究的舞台上还配有二道幕,甚至还有作装饰用的纱幕。改革开放前,条件艰苦的地方,则什么幕布都没有,只有一个“赤膊台”,一切出场、过场、换场,只能通过切光来完成,常在黑暗中装置硬景或安放道具。条件稍好的地方,就备一道底幕,使舞台上的幕间“抢场”只能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

文化馆当时送戏下乡的条件非常艰苦,从剧团调剂来的粉红色二道幕充当了前幕。当时下乡装台是靠我等青年人来完成。为了能顺利地完成装台,曾到剧团学习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配套运用方法。当在舞台一边拉动绳索,看到两块幕布徐徐向两边分开时,很有成就感。

演戏需要侧幕,因为演员出场时常在幕内演唱导板,否则,过早将面容和服饰暴露在外,即使出场的亮相动作再优美也没有神秘感。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受经济条件制约,侧幕大多只能用替代品,如农村中的帆蓬常用作侧幕,有的干脆用木条钉成筐,然后糊上色纸,竖起来就成了因陋就简的侧幕。

那时群文舞台的底幕常省略。如在剧场演出,因原有白墙,可以打点色光,权作底幕。但露天舞台就不能没有底幕了,业余剧团没有条件添置,常用塑料薄膜作底幕,效果当然很差,如遇大风就不堪一击。

那时谈不上有什么舞美设计,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或方形、或菱形的色纸块,写上晚会名称,张贴到底幕上就能应付过去。稍像样的设计是常在圆台面上画一点简单的图案,挂到底幕上就算完成了简单的舞台布置。昆山文化馆举办的文艺汇演基本都是这种设计方法,多年不变,已成习惯。

直到普及了喷绘技术后,舞台的美化才有了质的飞跃,大多邀请广告公司先在电脑上设计出小样,经主办单位审看满意后,就可根据舞台大小做成底幕,悬挂起来,煞是好看。

最近几年中,如是隆重的大型演出,底幕需装置大屏,事先拍摄好与节目有关的VCR,届时与节目同步播出,产生了更理想的视觉效果。

舞台后面常需要小高臺,专业名称叫“啪啦峰”(大概是外文译音),一方面可挡住后台落地幻灯机的凌乱摆放,另一方面还可提供出具有立体感的表演区域。由于装置代价较大,一般的演出场面上还难以配置,直到最近几年才拥有。

目前,露天舞台常以表演歌舞节目为主,所以基本不用幕布了,一切依靠灯光美化。必要时,还使用富有现代气息的效果机,如表现神秘感的烟雾机,表现时尚感的气泡机,高潮时还会运用冷烟花和水帘灯,可让观众看得目不暇接。

时代在前进,昆山群文舞台的硬件设施与全国各地一样,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改善,这是群文事业不断繁荣的象征。想起艰难时期舞台上的灰暗灯光、失真音响、简陋背景、将就舞美,就会发自内心地喝彩为当代五彩缤纷的群文舞台。作为一名基层群众文艺工作者,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在群文舞台上发生的深刻变化。由于硬件设施改善了,也就促进了软件演出质量的提升,近年来,我市已有三个群文节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成为改革开放后取得的丰硕成果。

(本文图片由顾鹤冲、毛宇龙提供)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文化馆)

猜你喜欢

昆山话筒音响
田野里的音响
昆山之路为何震撼人心
拿黄瓜当话筒
诚实音响
自制大话筒
美声话筒
2014年广州国际音响唱片展
黄昆山
莲蓬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