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把握教育特点 培育官兵担当精神

2018-12-11李国杰

政工学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官兵信念精神

李国杰

培育官兵敢于担当精神,不仅是党和人民对军队的期望,也是当代革命军人应有的政治品格。具体培育实践中,要针对敢于担当精神教育的特点规律,注重在触动心灵、启发自觉中引发共鸣,在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中不断强化,在主动作为、融合固化上持续用力,不断打牢官兵敢于担当的思想政治根基,进而转化为高度的政治自觉。

一、把握属性特点,在触动心灵、启发自觉上产生敢于担当的思想共鸣

官兵敢于担当精神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定反映,决定着他们履职尽责的行为方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从其属性上讲,敢于担当精神是人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对敢于担当思想和行为坚信不疑并贯彻实施的心理认同和思想表现,除去认知的成分,其特征更突出地表现为情感、意志等非认知的方面。从理论层面上讲,敢于担当精神总要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它必然是人在理性思维下的产物。敢于担当精神的这一属性特点和形成规律,为开展教育提供了针对性指向。

首先,教育应注重启发而非直接灌输。古希腊哲学家普罗塔哥拉讲,“大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炬’”。敢于担当精神教育的过程也是点燃思想和启发自觉的过程。通过启发思想,引导官兵深入自我拷问,弄清“我是谁”“我来干什么”“我的价值怎么体现”这些根本问题,才能激发他们对敢于担当精神的自觉追求。

其次,逻辑阐释应注重讲透道理而非简单引证。敢于担当精神对于官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他们急需理清的困惑是“面对大是大非问题和急难险重任务等情况,我为什么要敢于担当?我为什么要站出来?”对此,不能仅限于用国家责任、军人使命等笼而统之的大观念来教育官兵,要注重在发扬逻辑力量上下功夫。一方面应通过敢于担当精神内涵析理讲清理论,另一方面应把这种逻辑的展开同培育客体本身紧密相连,解释和回答国家安全发展、作战胜利与个人发展和家庭幸福息息相关的问题,这样才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才具有说服力。

最后,启发既应注重超越性也应注重现实性。敢于担当精神是激发官兵勇于负责和担责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它往往是高于和超越现实的。同时,敢于担当精神又是他们成长进步必需的政治品格,包含着立身做事的基本道理,还必须适应现实情况。前者体现了超越性,后者体现了现实性。实施过程中应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敢于担当精神教育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启迪引导中,要注意将敢于担当精神理论与部队未来联合作战实际、官兵活的思想密切联系起来,在现实中铸造相应的理论“模型”,以通俗易懂方式表述表达,使他们在具体、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中获得心灵感染、感化,感受到启发引领的力量,从而萌发敢于担当的情感和意志,逐渐确立敢于担当信念。

二、把握认知特点,在解疑释惑、析事明理中强化敢于担当的逻辑认同

人的思想认知,就是以认知结构为核心的思想自组织活动,表现为以原有思想结构为基础、以实践为中介,对外来精神性信息的处理。新时代官兵大多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和军政理论基础,思想认知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全面系统,且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喜欢质疑、探索和争辩。同时,与革命战争时期相比,现代军营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和社会思潮多元化,在官兵的思想认知上也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表现在认知心理上更加自主,认知目的上更趋向功利,认知过程更加不稳定。对此,强化敢于担当精神政治认同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尊重自主性,通过直面问题和深入辨析理清思想困惑。那些经过自己深入思考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会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上引起深刻的变化,而且是相对理性、成熟和稳固的变化。心理学家通过试验证明,越是对反面观点回避,受教育者反倒越容易被反面观点影响。教育实践中应该把官兵在认知和树立敢于担当精神中遇到的普遍、难点问题梳理出来,对诸如“不当出头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少做才能少出错”“栽花栽树不栽刺”等错误认识作出客观全面且正面的回答,既加强教育的引导力和批判力,也注重在理解、碰撞、吸纳中达成认同。他们真实的自我袒露和交流,才是他们对教育者真正的信任,从而才能帮助他们在深入分析理解中形成自己敢于担当的意识和觉悟。

二是正视实用性,通过科学审定、正确引导匡正思想方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官兵易受实用主义观念影响,人生目标容易指向事业发展、社会地位、工资待遇和家庭利益。抓敢于担当精神教育要正确看待这一客观存在,注重把部队需要和个人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在客观分析部队需要、个人需求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校正其利益观念和价值追求,引导官兵不断将个人进步与单位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在部队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是调控不稳定性,通过正反对比加深认识、固化意识。有对比才能有品鉴。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认识过程,只有不断通过对比才能逐步深化认识,矫正错误的认知,提升思想认知的稳定性。比如,看官兵敢于担当精神是否提升,一是纵向和自己比,看他们是否能够解决之前想解决而一直没有解决的推诿扯皮、不敢担当问题;二是横向和别人比,看他们是否朝着更高的担当境界前进。只有在这种对比中了解思想认识的变化和发展,分析和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在这种对比中认识和鉴别教育效果,敢于担当精神教育才能变说教为说理,才能把理说清、说透,说得有力量。

三、把握过程特点,在主动作为、融合固化中培养敢于担当的行为习惯

敢于担当精神教育作为官兵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与理想信念等教育一样的相对独立的运动过程,其过程特点主要体现为“三性”:社会性,受我军历史使命和当前环境的制约;实践性,只有经过动态的、丰富的作战和训练实践活动,敢于担当精神教育过程才能完成;渐进性,敢于担当精神非一朝一夕就能确立起来,而要在学习实践中逐渐强化巩固。据此,应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能动性原则。当前军队体制编制调整基本完成,一些官兵面临重新选择,思想不稳,值勤训练中难免患得患失、推三阻四,缺乏敢于担当精神,影响部队战斗力生成。教育者必须具备主动作为的思想,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克服过去重物轻人、重群体轻个人的片面思想,充分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军队、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促进每名官兵敢于担当意识的觉醒和品质力量的增强。

二是实践性原则。“知”与“行”是敢于担当精神教育必经的两个过程,只有做到认知与实践相统一,敢于担当精神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过程才算最终完结,筑牢官兵敢于担当精神的过程才能在“内外兼修”中得以实现。因此,一方面要引导官兵提高信念认知、升华信念情感;一方面要使教育功能向砥砺官兵信念意志拓展,向引导其付诸实践、见诸行动“外化”延伸。比如,利用红色资源进行教育时,就要让官兵置身于革命前辈浴血奋战的情境之中,从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追忆历史,在红色景点、英烈事迹、历史原物中感悟革命精神,这有利于敢于担当精神的确立和强化。

三是持续性原则。敢于担当精神教育不是物质传递,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一个连续甚至反复强化的过程。敢于担当精神形成需要经历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等几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方能最终在官兵的内心世界里确立起相应的价值判断和意志信念,并在未来作战中自觉把这一信念追求付诸行动实践。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敢于担当精神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官兵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和外部因素的强烈干扰,而且敢于担当信念每次进阶都意味着政治品格修为的一次跨越,其中饱含着思想境界跃升的不易和艰辛。为此,要把官兵敢于担当精神教育作为经常性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融于部队教育整体设计当中,从而使敢于担当精神教育层层递进、前后连接,以确保敢于担当精神在官兵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

猜你喜欢

官兵信念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为了信念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围墙的信念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