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乡流通差距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与优化路径

2018-12-08付迪包秀琴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8期
关键词:城乡差距流通业居民消费

付迪 包秀琴

(编号2017RWZD004);国家级社科项目“内蒙古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研究”(编号15BMZ096);民族学基地项目“内蒙古牧民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编号:14MZXJD015)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城乡地区的流通发展差距已经成为了农村内需的桎梏。本文分析了城乡流通差距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机制,并且通过西北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来分析城乡流通差距与农村居民消费的关系,发现城乡流通差距的减小有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率的提高,并且有助于缩小城乡消费差距。由此本文提出六条优化路径,以期助于我国西北地区建立农村流通业发展的环境基础,积极引导城镇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地区。

关键词:流通业 居民消费 城乡差距

研究背景

流通产业对居民消费的促进效应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尤其在城乡地区,城乡间耦合的流通产业发展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商品交换的支柱;换而言之,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流通一体化能有效促使消费市场一体化,释放农村地区的消费潜力,增强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自从我国进入“十三五”期间,流通业先导性作用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凸显,成为实现创新创业、供给侧改革、“互联网+”、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等国家目标的战略产业。然而,在过去我国的经濟发展中,大多数地区的地方政府都过于重视城市建设,而忽略了农村地区的建设,形成了城乡地区之间的二元性分割现象,城乡地区的产业结构的差异过大(孙文娟,2017)。我国农村地区的流通业相比城镇地区过度落后(司浩婷。2017),具体来说,农村地区的流通业覆盖率过低,零售批发与物流运输行业的个体户比重过高,连锁流通企业比重过低,这点与城镇地区形成了较大的落差,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特别是在专业性、规模经济、组织管理、网点设施等方面,这种二元分割性的流通差距阻碍了城乡双向流通,无法释放出农村的商品流通与消费潜力,这也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滞后和农民收入水平过低,进一步弱化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城镇的优点在于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多元化的流通市场主体,各种代理制、连锁制、加盟制的流通运营模式层出不穷,降低了流通企业的运营成本,城镇的消费者相比农村地区有更丰富的商品供给,促使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例更高。然而,农村地区由于公共基础建设不足,农村地区的流通产业发展滞后,农村地区的商品供给不足,消费潜力难以发挥。近年来,各地政府也针对城乡地区的区位差距、经济差距、人口差距等实施具有各地特色性的改革政策。如“农超对接”模式,缩小了农产品流通的交易成本,直接推动农村地区与城镇超市长期稳定的合作;“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模式,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流通企业布局下沉,积极引导现代化工业品走进农村市场(张瑜,王晓兰,2017)。

我国西部地区的区位条件与经济条件相比东中部地区有较大的劣势,促使西部地区更依赖于特色性产业政策来推动流通与消费的协同共进。本文首先通过实证研究来分析西北地区的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直接影响

第一,城乡的流通产业发展差距导致了城乡之间较高的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这将促使消费品在城乡地区之间的流通发生阻碍,城镇生产的产品难以销售到乡村,反之亦然。总的来说,这导致城乡之间的商品交换较为不顺畅,非常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商品交换,压抑了农村居民的福利水平(李丽,徐丹丹,2018)。

第二,流通差距的另外一个结果是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分别选择自成一体的经济模式,城乡地区都无法发挥产业分工的比较优势,城乡地区的经济效率都没有得到优化,城乡地区不能实现更高的流通产业规模和细化分工,农村居民的就业问题不能通过流通业来解决。若农村地区的流通产业与城镇地区有良好的协同效应时,农村居民不仅能在农村地区寻觅到流通企业工作,也能以对农村地区的经历与信息在城镇获取一份流通业相关工作,这将为农村居民带来更多的收入来源,改善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与供给能力,农村居民的商品需求得到内部与外部的潜力释放。

(二)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间接影响

第一,城乡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差距将会限制农村地区的商品发展,农村商品流通不畅导致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有限,收入过低导致内需低迷,抑制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而通过城乡地区流通产业的协同发展,有利于农村原材料、中间商品、最终商品的贸易流通,扩大农村进入区域的分工网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增强农村地区的投资,进而带动消费能力增强。

第二,通过城乡地区的流通耦合建设,将会优化农村劳动人口的资源配置,提高农村劳动人口的就业率。比如,流通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并且对劳动人员的门槛要求较低,通过基本的培训即可正式工作,所以农村地区的流通业将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能够减少农村的适龄劳动人口失业问题,比如快递员、仓库管理、货车司机等岗位。因此,农村的流通业建设能起到“流通扶贫”的效果,解决了农村就业岗位的问题,为农村地区创造稳定的工资收入岗位,从而扩大农村地区的居民消费需求。

第三,农村地区的流通业建设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从长期上助力农村的产业结构转型,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李彦,2017)。具体来说,城乡地区的流通产业的发展差距不利于农村消费市场的信息流通,导致农村地区的商品供给过于单一,这不利于农村居民的多层次需求得到满足。而城乡流通业的协同发展能强化农村商品的多层次和丰富化,积极引导农村消费产业升级,提高农村零售业品类管理的动态性与质量性,为农村提供更受欢迎的商品。

第四,减少城乡地区流通业的差距,能够强化城镇与农村地区流通业的连锁化与一体化,积极带动农村劳动人口能自由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流动,提高城乡地区的劳动人口配置优化,消除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的边界,提高城乡地区的经济联动性,有利于农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更多的公共基础设施。

西北地区的城乡流通产业差距

(一)数据和指标选取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西北地区,采用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省级面板数据,借助2006—2016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研究。限制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的流通业数据主要包括批发零售业与餐饮住宿业。

城乡流通产业差距的测量方面,本文选择使用因子分析法来测算综合因子,根据城乡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现状,本文从流通产业的规模差距、环境差距、宏观环境差距与零售需求差距这四个方面入手,总共选择了7个指标的比值来衡量西北地区的城乡流通差距,比值越大说明城镇地区的流通业对应的指标越高。

(二)因子分析

本文使用的软件为SPSS 22.0。首先通过KMO检验与Bartlett球状检验来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结果得出KMO检验值为0.837,Bartlett球状检验的结果为2023.23,显著性检结果为0.000,说明数据适合因子分析。接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提取公因子,总共提取出三个公因子,解释方差百分比达到79.48%。

从方差贡献率来看,将新型城镇化水平和流通业发展水平的细分指标分为两个主成分,F1中包含了初始指标69.452%的信息,F2中包含了初始指标11.774%的信息,两个主成分指标的累计解释方差(%)达到了81.226%,说明能较好地反映出初始指标的大部分信息。接着,文章借助因子载荷矩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得出F1和F2的表达式:

F1= 0.312×流通产业规模之比(%)+ 0.192×流通产业的产值与第三产业产值之比(%)+0.167×流通产业的同比增长率之比(%)

F2=0.314×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0.023×城市化率(%)+ 0.304×城乡人均GDP比(%)+ 0.175×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比(%)+ 0.199×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

F1代表了城乡流通产业规模的差距变量,表达的信息侧重于流通产业在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的差距;F2代表了城乡流通产业发展环境的差距变量,表达的信息侧重于流通产业在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等宏观环境上的差距。

西北地区的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GMM动态面板模型作为数采用理模型,分析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数据来自于2006—2016的省级面板数据。在模型中,因变量是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率(Y),解释变量分别为先前从因子分析法得出的F1与F2,分别代表了城乡地区流通产业的规模差距以及城乡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环境差距。从控制变量上,本文采用了农村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X1)、地区的非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X2)、地区第三产业的比重(X3)。本文设计的计量模型如下所示:

Y=β1F1+β2 F2+β3 X1+β4 X2+β5 X3+μit,i=1,2,…,n

(二)回归分析

首先,本文对研究模型的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确保模型自变量之间不会产生多重共线性。相关系数表得出,所有的自变量之间相关系数不高于0.6,说明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多重共线性的问题较小,适合进行回归分析。

其次,借助GMM动态面板模型對设计模型进行拟合,从而验证城乡流通差距能否在统计学意义上与农村居民消费呈现负相关关系,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得到GMM回归模型的Sargan统计量达到了8.2467,其对应的显著性水平为0.4328,没有通过0.5%的标准,这代表了动态模型不存在过度识别问题,估计结果是可以接受的。从控制变量来看:第一,西北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X1的系数显著为正,这与常识相一致,即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受到了收入增长的显著影响,当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增长时,其边际消费意愿提高。第二,城镇化水平对消费意愿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城镇化并不能明显地增强或减弱农村居民的消费意愿,可能是城镇化的进程中缺乏对农村居民内需的关注。第三,第三产业的比重对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意愿起到了负向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动力还基于农产品与工业品,可以看出温饱型消费还是农村居民消费主要驱动,服务性消费对于农村居民更具奢侈品特征,并非是农村居民追求的主流消费类别。

更重要的是,本文考察了城乡流通产业的规模差距与环境差距,规模差距F1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系数为-0.1235,通过了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城乡流通产业规模指数的比值每上升100%,农村居民消费率将会减少12.35%。由此可见,城镇地区的流通产业若与农村地区形成悬殊的差距,将对农村消费带来较大的打击,可能会导致农村地区的流通资源都流向城镇,进一步增加负面影响。

城乡流通产业的环境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系数为-0.1426,通过了0.1%的显著水平检验,影响系数相比流通规模差距更高,这可能说明与流通产业的宏观环境密切相关,2006-2016年西北地区的流通环境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将产生更负面的影响,因为宏观经济水平的差距加大了农村优质生产资料与劳动人口的流出,这种机制进一步从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中对农村居民消费带来抑制作用。

(三)结果分析

本文借助西北地区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GMM动态面板模型的研究结论得出,城乡流通业的规模差距与环境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结论验证了:

第一,城乡流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分为直接影响与间接影响。从直接影响路径来看,城乡的流通产业发展差距导致了城乡之间较高的交易费用和流通成本,非常不利于农村地区的商品交换,压抑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与福利水平;流通差距令城乡地区都无法发挥产业分工的比较优势,农村居民没有更多的收入来源,农村居民的商品需求潜力得不到释放。

第二,从间接影响路径来看:首先,城乡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差距将会限制农村地区的商品贸易发展,阻碍农村进入区域的分工网络,农村地区的投资建设不足而抑制消费。其次,通过城乡地区的流通耦合建设,创造更多的流通业就业岗位,可以解决农村收入与就业岗位的问题。再次,城乡流通业的协同发展能强化农村商品的多层次和丰富化,积极引导农村消费产业升级,提高農村零售业品类管理的动态性与质量性,可以为农村提供更受欢迎的商品。最后,减少城乡地区流通业的差距,能够强化城镇与农村地区流通业的连锁化与一体化,提高城乡地区的经济联动性,有利于农村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更多的公共基础设施。

启示与建议

根据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模式来看,优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是推动产业发展的必然举措。因此,农村的流通业建设势必需要当地政府提高对城乡流通耦合的重视力度,从局部观念转化为整体观念,避免“一刀切”的城乡分割。然而,农村地区流通环境的改善一定要因地制宜,构建有利于当地农村流通企业进入市场的良好有序环境,加强农村与城镇地区流通产业的合作。此外,各地政府应当重视农村居民消费,发挥流通产业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引导作用,农村地区居民的温饱型消费得到满足后,便会追求中高层次的消费。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完善农村地区流通业的相关法规建设,创造农村地区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整农村地区的流通业,提高农村地区流通市场的规范性与有序性,杜绝恶性竞争、坐地起价或店大欺客等不利于流通市场的现象。为农村地区的流通业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让城镇的现代化流通商有信心进入农村市场,拉动农村市场的流通供给。

第二,流通业的发展与农产品相结合,共同打造“互联网+农产品流通”的建设工程。从具体实施路径来看,地方政府应当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引导流通创新在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借助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来构建智慧农业系统,展开农产品的同城配送以及农产品与城镇商超的对接,地方政府加强农产品物流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对于大型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或农村经纪人,应当鼓励加大地方农产品的线上销售网络建设,可以根据经济实力选择自建电商B2B/B2C渠道,或是培育当地的第三方农产品电商平台,或是联盟共建型的农产品电商平台。

第三,提高农村地区的公路网络的承载力。尽管我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拥有成熟的公路网络、城市地铁、铁路建设等,但农村地区的公路建设与铁路建设仍然显得不足。对于农村地区的流通而言,公路建设具有流通业的起点性意义,城乡公路网络是缩小城乡流通差距的重要步骤。但是,我国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公路属于三四级公路,负载能力有限,而且多年来由于负载过大,已经产生较大的路面破损问题,所以应当加快对农村公路的重建、改造。

第四,加快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规模,应当实现宽带在农村地区的全面普及性,并开始着手打造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比如在农村地区的公共场所全面提供免费的无线网络。因为现代流通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已经密不可分,信息基础设施对流通业的重要性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开始决定流通市场能否顺利引导地区商品的全国流通。另外,农村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能让农村居民更快、更便捷、更全面地获取信息,有利于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通过移动互联网覆盖面提高信息消费需求。

第五,建立智慧农村体系,加强农村商业企业与互联网之间的融合,可以对农村商户定期安排免费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让农村的个体商户学会利用互联网来完成日常运营,教会他们对电脑、智能手机、智能终端的使用,让农村零售店、餐饮店、酒店等学会使用B2B电商平台采购原材料、采购商品等。

第六,加快对城乡结合部的建设。城镇是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的集成中心,应当对农村地区加速城乡结合部的建设,尤其是要将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向城乡结合部转移,让地方流通企业与农村居民便于享受到公共服务,有利于流通产业的布局下沉与农村地区的消费升级,同时这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让非城镇地区享受到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积极加大农业农村建设资金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孙文娟.我国商贸流通业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基于2001-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J].商业经济研究,2017(18)

2.李彦.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与城市化进程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7)

3.司浩婷.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下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3)

4.张瑜,王晓兰.商贸流通发展影响城乡二元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4)

5.李丽,徐丹丹.城乡流通差距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北京市为例[J].中国流通经济,2018(2)

猜你喜欢

城乡差距流通业居民消费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城乡初中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
有效提高表达能力,拉近城乡差距
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