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经济条件下的美育转向及人才培养途径

2018-12-08贺丹生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美育经济文化

贺丹生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一、审美经济的基本特征及核心驱动力

2001年,格尔诺特·伯梅在《审美经济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审美经济的概念,在马克思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外引入了第三种价值,即“审美价值”。审美价值也称为“升级价值”,超越人类的基本生理需求,是资本生产目标从满足人的需要转向开发人的欲望的结果。早在1970年,阿尔文·托夫勒就提出了人类经济的三类形态,即制造业、服务业、体验业,认为现代经济正向体验经济迈进。“我们正在从肠子经济前进到精神经济。”[1]卡尼曼在《回到边沁》一书中,提出了以人的“体验效用”为基础的新经济学价值。审美经济也就是实用、审美、体验相结合的经济,即审美作为消费对象的经济。大卫·罗伯茨在《只有幻想是神圣的:从文化工业到审美经济》一书中指出,在审美经济时代,商家出卖的重点由物质产品转向了一种情景或者氛围,也就是体验[2]。

2005年,张宇、张坤在《大审美经济催育人类文明新生》一文中提出“大审美经济”的概念,“就是在经济理念与市场运作上实施和推动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物品与人品、虚拟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物质性因素与精神性因素、经济提供物的个性化与参与者的审美互动和审美生成等的有机统一。”[3]

审美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科技与艺术结合,审美体验成为消费过程,经济活动实现经济规律与审美规律的统一。比如,传统经济学认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审美经济则表现出审美价值的增值现象;传统经济学认为供求数量变动决定产品价格,审美经济条件下产品的审美价值认同主导价格走势;传统消费观只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而现在人们更在意精神消受的满足,所以产品需要既是实用品又是审美品。同时,在讲究审美体验的经济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审美互动与人格魅力的相互生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全球生态恶化、人类生存危机的情况下,世界经济一体化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就更显得迫切。因此,审美经济的深入发展需要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等美学分支的全面支持。

审美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创造力,审美创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09年,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作为审美经济支柱的文化创意产业得到重点扶持,文化传媒、休闲娱乐、设计策划三类数十个行业快速发展。但遗憾的是,面对强劲的韩剧和日本动漫,我国的视觉艺术产业、电影广播电视产业依然缺乏竞争力。其实,李思屈早就提出:“文化创意产品创意匮乏,想象呆板,形象刻板,情节无味等普遍症状。”并且,通过对动漫行业的考查指出:“在文化产业‘有产业无文化’的状态下,政府的资金扶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文化产业的混乱。”[4]说到底,“占地多少亩的园区建设”“绘画、软件和市场营销技术”都是表面的,而深层的关键问题则是人的创造能力。

李思屈概括过,“文化创意产业”“最突出的二大特征,即情感的逻辑和自由表达。”[4]就是不受逻辑规范的主观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由表达,其实质就是在表达一种创造性特征。作者还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了情感表达的主观性与人们感受时心理结构的共同性,用符号论美学解释了情感表达的符号化。认为主观、个性化的文化创意之所以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满足,是因为人类情感在深层心理结构上具有共同性。作为主观体验的情感受理性逻辑制约而不能直接传达,只能以某种感情符号在他人心中唤起相应类似的感受。“文化消费中的情感体验,其实就是通过一定的符号(包括仪式)对自我深层结构的深入(审美)或反复(游戏),以实现精神的回归。”[4]

二、审美对经济活动主体的意义及美育现状

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人才,培养大量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涉及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培养模式、学科配套及实践体系等,然而这一切都需要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我们说,审美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是审美创造,因此探讨审美创造能力与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就成为审美经济条件下人才培养的十分关键的一环。人才培养既要发展个性、塑造人格,又要培养智慧思维、创新素质。一个完整、健全的人格是创造力发挥的基础和前提,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又是一个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具体反映和集中体现。审美经济条件下,对于人才培养中的人格塑造和创造力发展,审美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依据经济学原理,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体力、脑力消耗,需要有一个恢复、补偿的再生产过程。作为具有精神属性的社会生物的人,这种“再生产”不仅需要物质生活保障,还需要精神娱乐消遣,更需要思想的开掘和人格的提升,因为一个人只有获得了健全的人格,才能自尊、自信,体会到人生的乐趣,从而迸发出一股不可遏制的创造动力。而这,正是美育的用武之地。需要强调的是,“美”的家族十分宽泛,维特根斯坦认为只有“家族相似”而没有共同特质。因此,“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除了“融合性的美”,还有“振奋性的美”[5],摒除机械的形而上学观念,审美价值其实涵盖了所有的人文价值需求,真、善、美始终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贯穿于人类艺术实践活动之中,并成为马斯洛论述的人的自我实现的重要内容。席勒认为,近代社会发展使人格、人性分裂,产生“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前者(人的欲求)受自然必然性限制,后者受道德必然性限制,人成为双重奴隶。而审美活动是非功利的,既不受理性法则强迫,也不受自然力量和物质需求强迫,所以审美艺术活动可以使人形成完美的人格,获得精神自由[6]。而自由的精神状态正是创造力、判断力发挥的前提。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文明压抑和异化人性,科技代表的工具理性控制了人的思维方式,人成为受工具理性控制并维护这种控制的机器,成了“单维度社会”中的“单一维度的人”。其实质也就是阿多诺认为的理性变为工具控制了人的意识形态,因此唯有感性的艺术审美来“救赎”,获得批判的向度和创造力[7]。熊十力在《新唯识论》中提出“量智”和“性智”的概念,钱学森认为科学即量智,探究分门别类的细部,艺术即性智,感悟整全浑一的整体。人类在认识和创造活动中,局部的深究,“量智”发挥重要作用,但创造活动的开端,往往依赖于人的感性知觉,在混沌整体中预见未来,“性智”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8]。近代心理学对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天才的重大特征是形象思维和创造力而不是智商。感性形式的艺术审美具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多向思维,能改善人的认知思维品质,增强人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活水源头。正如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所说:“想象力被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8]

审美经济条件的下人才培养,必须对审美教育的现状和审美经济的真相保持清醒的认识。

从审美教育的现状来看,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虚拟现实技术及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艺术与技术合流,应运而生的动漫、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广告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通讯产品设计、摄像、制片、舞美、音效、会展等新兴艺术专业竞相开设,而审美教育却依然固守传统程式,对广阔的审美生活不理不睬。从审美经济的真相来看,审美经济的主要目标是经济而不是审美,美学或者审美只是资本运作的手段,而资本不存在生命关怀意识,缺乏精神力量和内在品质。审美经济大潮中,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容易受媚俗的商业化审美趣味影响,审美追求趋于消费化,名牌、时尚的热衷超过对内在精神的修炼。对此,远离现实的审美教育没有回应。

三、审美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及人才培养的途径

我们说审美经济的基本特征是科技与艺术结合,审美体验成为消费过程。在传统观念上,艺术经验就是审美经验,艺术属于美学。作为感性的美学或审美,其实是对对象作感性形式的欣赏,而这种感性形式的欣赏和创造,也就是伽达默尔所谓的审美“视界融合”,即理解者现在视界与对象内容所包含的诸过去视界融合而成的新视界,它必然与人们所处的时代文化精神息息相关,审美教育其实涵盖了所有的人文价值需求和文化精神。审美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形式以文化为内容,以创意为核心,是文化与创意的结合,所以其人才的培养需要兼顾两个方面,打造“审美文化+创意技能”的双料复合型人才。

1.实行面向生活的开放教育。审美经济条件下,受市场导向的文化产业容易媚俗,而复制技术和网络使人们生活在影像中,认识和感受都受制于影像逻辑,所以,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必须面向生活寻找灵感的活水源头。其一,在审美文化方面,从传统的书斋式思辨美育,转向到当下审美经济的生活场域,感受、体验现实生活中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真实情感。其二,在创意技能方面,感染人的文化创意产品来自真实的原初体验,如果我们的审美经验仅限于网络的“机械复制”和社会流俗的机械模仿,那就谈不上真正的创造。所以,摆脱机械化、模型化、程式化的教书方式,走进自然,接触社会,亲临场景,激发原初的真实体验就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2.建立学科融合的创意机制。审美经济的多样化、个性化引发人们审美价值的多元化、个性化;多媒体、高科技使人们的审美视野无限扩大,审美思维高度活跃,所以人才的培养必须多学科融合。其一,在审美文化方面,汲取丰子恺“大艺术科”的思想,将美育渗透在各学科之中;美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日常生活、身体仪表、环境、景观、影像、新媒体艺术等广阔的审美现象兼容并蓄,建构新的美育体系。只有打通理论与现实的隔阂,才能形成完整的自由精神,塑造完美的人格。其二,在创意技能方面,重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融合,强调科学与人文学科有机结合,既要培养抽象逻辑思维及科学素质,同时培养情感体验、沟通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创造性思维。要减少学科壁垒,淡化学科界线,依据产业发展趋势,开设创新型课程,适应市场人才需求。

3.抓住检验真知的实践环节。审美经济涵盖体验经济和转型经济,是“生存型”经济不断向“优存型”经济发展的社会实践[3]。实践出真知,创造型人才必须在创造活动中锻炼成长。其一,在审美文化方面,美育要直面社会问题,展现出全新的解释、引导和影响力,不能处于一种失语、缺位或者回避状态。按照物理学“熵定律”观念,开放的系统能与外部交换能量和物质而不断发展,封闭的系统则走向无序导致瓦解和消亡。美育的发展和生机也正表现在与社会现实的碰撞、交流之中。商业化经济大潮中人们审美价值取向与审美趣味媚俗化,审美观念与审美追求消费化等倾向,都是美育需要严肃面对的课题。其二,在创意技能方面,现实需要是激励创造的根本动力,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出校门,创设更多的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机会,让学生学会在观察自然、接触社会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倡导合作办学,建立实习培训基地,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培训模式,构建高校、社会、国际资源一体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4.瞄准创新精神的能力培养。审美经济是基于实用的审美价值链的创造,是以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的创造型经济,所以人才培养的重点要落脚于创造能力的发展。其一,在审美文化方面,美育具有激发人超越生存满足而获得创造动力的精神力量。感性的艺术审美正是以其自主的自由创造精神,被法兰克福学派赋予了对抗工具理性、恢复批判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解放人类的重任。其二,在创意技能方面,要创造有效的参与性教育环境,激活思维,释放创造能量,因为“创造思维往往是在环境刺激下,冲破阻力显露出来的”[9]。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个性化教学,培养质疑、批判意识,不跟风不盲从。质疑批判需要应有知识储备,所以广泛阅读、多种爱好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要在多元知识结构中发展、培育想象力,特别要注重感知、体验经典艺术,重视经典符号的传承与革新,因为文化创意不可能凭空产生,需要历史的积淀,要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感悟民族文化艺术的遗传密码和独特韵味。

总之,审美经济要实现审美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统一,审美创造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作为审美经济核心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与创意的结合,所以人才的培养必须兼顾两个方面,打造“审美文化+创意技能”的双料复合型人才。

[1] [美]阿尔温·托夫勒.未来的冲击[M].孟广均,吴宣豪,黄炎林,顺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196.

[2] 季欣.关于构建审美经济学的设想——凌继尧先生访谈录[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09-112.

[3] 张宇,张坤.大审美经济催育人类文明新生[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08-111.

[4] 李思屈.审美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8):100-105.

[5] 王元骧.美育并非只是“美”的教育[J].学术月刊,2006,(3):124.

[6] 杨辛,甘霖,刘荣凯.审美原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6:333.

[7] 贺昌盛.“审美救赎”如何可能——马尔库塞“审美救赎论”的知识构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89-99.

[8] 刘元平.音乐美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美育学刊,2016,(5):35.

[9] 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31.

猜你喜欢

美育经济文化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论公民美育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谁远谁近?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