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分析

2018-12-08高靖宇王彩霞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意愿创业者大学生

高靖宇,王彩霞

(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黑龙江大庆163319)

引言

创业过程,不但需要资金基础,同时还对创业者能力、胆识、智慧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对于大学生创业者,经验比较缺乏,为了保证创业成功,创业能力也成为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所以,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时,需要关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继而提高创业成功率,为现阶段我国的就业难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1.个人背景。大学生性别、年龄、专业、学历、家庭出身等个人背景因素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巨大。如在性别与年龄方面,《中国劳动年鉴》在2012年提供的数据中显示,女性群体在40岁以前,创业成功率要比男性群体高,但是在30岁以前,这一比例优势男性要略高于女性,因此女性创业成功集中在31~40岁这一年龄段,该研究数据也显示,中青年女性群体的创业积极性要略高于男性群体[1]。而在专业及学历方面,我国私营企业创业成功者的学历大多为中学学历,相比之下,大学学历的私营企业雇主概率较低。专业因素上,在创新环境中,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创建自己的公司,这明显高于医学与人文专业,同时MBA学历的创业意愿高于本科及硕博士毕业生。家庭出身方面,一般而言,对于家庭经济条件较高的学生,创业意愿往往更强,因为此类学生往往与社会基础更多,同时毕业后就有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往往会选择直接创业。

2.个人特质。创业行为往往受创业者的个人特质驱动,个人特质具体体现在成就需要、内源控制及自我效能感[2]。首先,成就需要方面,很多的大学生常常将创业成功作为证明自己取得成就的评价标准,所以创业者和成就需求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其次,在内源控制方面,表现为个人事物的控制以及对外部环境驾驭的意愿,创业者常常希望自己的决定不受干预,同时可以使用一定的权利对某个事件做出直接的决定。最后,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创业影响大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常常会将创业这项活动打上个人成就的标签,这使得自我效能感成为影响创业意愿的关键因素。

3.创业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素质主要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综合胜任能力,综合胜任能力的高低往往与创业成功几率及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联系紧密。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创业意识。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基础,为创业活动的进行提供远远不断的精神动力。(2)创业精神。创业过程中,需要大学生时刻保持激情、树立鉴定信念、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及诚信优良品质等。(3)创业知识。大学生创业过程,需要掌握创业基础知识,如商业知识、市场运作、法律法规等,同时大学生还应掌握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知识,为创业提供基础。(4)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事业发展及持续扩大,具体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领导与决策能力等。(5)创业思维。创业思维主要是创业者运用创造性方法解决当前面临的难题,或者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筹划。

4.创业环境。首先,政府支持体系影响大学生创业。国家制定的针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优惠政策以及相关风投机构给予大学生创业者的帮助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动力。其次,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大学生创业[3]。大学生创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借助高校开设的具体创业技能课程。在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创业的重点需要关注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能力、培养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上。但是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我国的创业教育常常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如果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强,势必会对创业的顺利进行造成巨大影响。为此,在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一定要同创新教学内容相结合,只有这样才可以帮助大学生创业者走得更远。最后,经济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有具体影响[4]。如果国内经济不稳,首先受到冲击的往往是刚进入行业的创业者,然而实际上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情况来看,经济总体平稳,通货膨胀也在可控制范围,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帮助。而对于大学生创业选定的行业及方向而言,影响大学生创业主要同行业发展空间、政府对个体支持影响有关,行业发展空间大小同大学生创业意愿及创业成功往往呈正相关的关系。

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路径

大学生创业能力决定创业整体水平及创业成功率,所以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同时做到多方协作,以形成合理来推动大学生创业的稳步发展。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创新与创业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两者相互促进并且相互影响。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上,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基础也是关键。为此,高校创业教育中应该将创新能力培养当成创业教育重点来抓。(1)创新课程的开设。创新能力的形成基础是创新思维,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需要强调创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为此,高校应加快推进创新教育的步伐,开设相应的创新课程,通过融合创新思维及课程,通过教师创新意识的提升以将创新思维融入学生的思维体系中。(2)创新氛围的营造。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高校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思想文化交流的阵地,通过多元文化及思想交融来开发学生创新创业能力[5]。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高校还可以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以创新氛围激发师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2.不断提升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意愿为学生创业信心与创新积极性提供动力,为学生持久性的创业行为提供保障。在创业意愿培养上,先要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知程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是职业生涯中的一种,使学生保持理性的认识。大学生对创业认识度高,常常会主动接触与创业相关的知识,积累相应行业的人脉,进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意愿,为创业成功提供坚实保障。在创业意愿形成后,需要不断提高创业意愿。对当前大多数大学生而言,创业意愿往往以赚钱为目的,常常缺乏基本的担当及责任意识,这样对创业行为的持久性造成巨大影响。所以,需要不断提高大学生创业意愿,让大学生将创业意愿深化到社会责任层面,保证大学生创业行为的持久。

3.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在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改革中,需要将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教学与管理作为改革重点。为此,高校需要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创业实践体系。具体而言,在创业教育培养体系上,当前高校应建立创业课程学分制管理体系,将创业作为一门必修课,强化学生对创业知识的重视。在具体课程的设计上,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创业必修课以创业知识普及为目标,而对于大三、大四学生,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技能与实务选修课程来增强创业教育普遍性、针对性及实用性。同时,为了保证创业教育体系的顺利实施,还需要组建专业创业教师队伍,创业教师队伍可以由本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师担任主要创业课程指导教师,而创业思维培养则可以由学校思政教师担任。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风险投资家、企业家、科研人员等为学生分享创业经验、创业实践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企业运作管理经验。创业实践体系构建上,高校可搭建创业孵化基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同时为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导师进行综合指导,为学生创业成功提供帮助。

4.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系统性的工程,单靠高校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政府与企业参与支持,以形成良好的创业环境[6]。具体而言,首先,政府应该为大学生创业者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通过引导民众正确认识创业,将创业作为成功的一个标准,促使家庭能够给予创业者更大的支持。在具体舆论氛围的引导上,可以充分借助电视、广播、新媒体等传媒工具,通过宣传报道创新模范事件,及时发布国家制定的创新优惠政策,让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能够把握机遇。其次,国家可以通过规划大学科技园、建设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等为大学生等创业开辟绿色通道,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大大激发大学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最后,建立多渠道金融支撑体系。学生创业资金的缺乏是创业意愿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此,政府可以降低大学生的市场准入条件,适当减免大学生创业者创办公司时各种相关手续的费用,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同时,银行还可以针对具有操作性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无担保贷款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保证。此外,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基金会,通过定期举办创新创业项目接洽会,使得一个又一个创业项目落地生根。

结语

总之,在严峻的就业形式下,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高校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为学生创业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利用国家各种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在创业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及创业意识,为大学生创业成功提供保证,最终使大学生实现创业目标。

[1] 杨道建.大学生创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培养路径研究[D].南京:江苏大学,2013.

[2] 何兴旺.“双创”背景下基于“创客”的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路径分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3] 孙昭甜,孙睿,任孟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相关提升路径分析[J].才智,2017,(20).

[4] 吴钦伟,李明霞,张家国.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素质的路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20).

[5] 王素兰,马成胜,张瑜清.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力提升的途径分析——以西京学院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7,(12).

[6] 金海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管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及途径分析[J].管理学家,2011,(6).

猜你喜欢

意愿创业者大学生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桑梓情深的创业者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互联网创业者
雷士照明控制权之争对创业者的启示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