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作品“心经石瓢”的创作

2018-12-07庄玉英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波罗蜜石瓢泥片

庄玉英

(江苏 宜兴 214221)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全经二百六十字,是源自西域佛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 简称《心经》,这样一篇文字铭刻于壶上,是非常考验制作的陶刻功力的。在紫砂之前,中国的很多艺术创作者都曾利用佛经来进行创作,以作品自身为本,作为佛经的载体,一方面能够展现本身的质素,另一方面则利用佛经的文化底蕴,从而实现一加一远远大于二的艺术效果,这种既可以说是一种表面的装饰手法,又可以看做是文化交相融合后的一种体现,但无论是哪一种,其前提都是要能够展现美的韵味。

眼前这件“心经石瓢”看起来不高不矮,口径合适,这需要在拍身筒的时候就注意到泥片的饱满度,这需要在泥片表面形成一条向外鼓的弧线,让壶身表面看起来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张力;其次是壶嘴与壶面的衔接,很多初学者都对嘴巴的衔接非常头疼,因为石瓢这种简单到极致的造型,对于前后的衔接非常敏感,只有找对了位置才能让壶流、壶把看起来是自然生成,与壶身的浑圆相结合,并且壶流和壶把的形态亦是相互间有着联动的影响,“心经石瓢”的壶流选在了壶面中部的位置,衔接的曲线扩张,正好是壶把上下两端空出的距离,两者相互对应,形成平衡。

其次便是“心经石瓢”的壶盖,由于壶口的大小由壶身决定,而壶面的的处理又要同壶盖面的处理相一致,所以当壶盖整个覆于壶口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壶盖边缘与壶身的过渡衔接,不能太顺,也不能太硬,而是取一个中间值,将壶盖与壶面独立开来,形成上下的层次关系,壶盖与壶身是相互独立又连成一体的,其厚度倘若有一个下压的重量,那么壶钮就需要有相应的变化,因为钮的作用是提,倘若跟壶盖一样给人往下的感觉,整体的造型气质就会下沉,所以在这件“心经石瓢”并没有通常的柔韧的过桥拱钮,而是一个平衡的过桥钮。

形体上的微妙变化,再搭配壶面铭刻的《心经》整体显露的是一种平和宁静的气质,采用正笔楷书的笔意,每个字的间距近乎一致,但铭刻的部位亦有讲究,其起始点与壶下的留白处大致处于一个三比一的比例,这样布置有两种好处,首先是陶刻实际操作时的难度,紫砂陶刻有着自身的要求,但文字最好的表现仍然是需要一个平面,在这个部位镌刻是刻手最舒服的位置,其次就是整体的构图要考虑人的视觉习惯,石瓢的壶面整体是呈现一个等腰三角形,我们一般观察的时候,视线会集中在三角形的中部,这是最吸引人的部位,当然也要是创作演绎最精彩之处。

当代的紫砂陶刻依然是以传统文化为主,浩瀚的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广大的题材,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在这广大的历史文献当中寻找一些新的或是不常见的事物来进行演绎,所谓的继承传统,也可以是很多经典作品的全新演绎。这些经典的装饰方法,经典的造型,经历了历史的洗礼,大浪淘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和创作哲理,学习他们,演绎它们,从而掌握它们,化作自身的创作元素,这也是一种传统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深入解读这些经典,亦对创作者自身的文化创作有着不可估量作用。

猜你喜欢

波罗蜜石瓢泥片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波罗蜜叶片突变体叶绿素含量测定和超微结构观察
泥片在陶瓷雕塑创作中的表现探究
古代手制陶器上的泥片缝隙和泥条缝隙
波罗蜜叶绿素缺失突变体嫩茎转录组分析
“石瓢壶”探艺
宿悦书法作品欣赏
泥片成型在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手法及艺术特性
藏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咒之咒义及其内涵研究
漫谈“石瓢壶”的造型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