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87—2015年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8-12-07王亚楠吕弼顺崔桂善杜钥燊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延吉珲春县市

王亚楠, 郑 毅, 吕弼顺, 崔桂善, 杜钥燊

(延边大学理学院地理系,吉林 延吉 133001)

改革开放以来,为发展区域经济,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从东部沿海地区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崛起战略,再到对外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每一个方针措施的出台都代表着整个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变革,这就包括了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变化与空间结构调整。延边地区凭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延龙图新区等国家、省级、州级发展战略,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坚持推动绿色转型发展[1]。同时,延边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通过研究该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分异规律,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区探求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规律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延边地区地理位置独特,位于中、朝、俄3国交界处,有“鸡鸣叫三国,犬吠闻三疆”的说法。同时延边的资源也相当丰富,民俗、语言、饮食、服饰、建筑等旅游资源都别具一格。优越的地理条件,特色的资源,为延边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潜在条件。本研究选取地区人均增长率作为研究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指标。中国开展SNA体系的GDP核算始于1992年,在此之前只有MPS的国民收入核算,但二者的的价值构成相同,都能够反应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达情况[2]。所以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参考吉林省各年度统计年鉴后,本研究数据主要采用1987—2015年《延边统计年鉴》、《延吉市统计年鉴》、《敦化市统计年鉴》等延边州8县市统计数据分析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2 研究方法

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集中指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来分析延边地区的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1) 集中指数

集中指数可以有效地分析延边地区经济产值的空间集聚特征。集中指数(S)是表示集中某地理要素一半的地域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反映了地理要素在该区域的集中程度。集中指数(S)越高,说明该地在全区域集中程度越高,反之越低[3]。其计算公式如下:

S=1-M/N

(1)

式中,N为全地区总人口,M是占全区该项经济要素半数的人口。

2) 局部空间自相关

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由于本文研究的是经济空间结构,所以采用局部空间自相关,即Local Moran I (LMI)系数。通过构建空间权重矩阵,将有关联属性的数据放到所研究的地理空间进行对比[4],矩阵表示如下:

上述矩阵元素Wij的取值规则是:

如果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量(xi)作为衡量一个县域经济增长的指标,则中心县域i经济增长的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的计算公式如下:

(2)

式中,Zi、Zj分别为中心县域i和与其相邻县域j的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量的标准化值,表示各县域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量与均值x的偏差程度,即

Zi=(xi-x)/s。

当LMIi>0时,表明中心县域i与其相邻县域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当LMIi<0时,表明中心县域i与其相邻县域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量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LMIi值越大,正相关性就越强;LMIi绝对值越大,负相关性就越强。LMI值可以印证中心县域与其相邻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作用机制[5]。

2 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特征及演变过程

2.1 延边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时空变化

根据公式(1),计算延边地区的地方生产总值集中指数。利用延边地区各县市1987—2015年的地方生产总值和人口数据,对所有县域地方生产总值进行排序。按县域地方生产总值由高到低顺序累计相加,然后按县域地方生产总值由高到低顺序抽取累加值占延边地区的地方生产总值总量50%县域,并相应得到累计县域的人口数[6]。再由公式算出延边地区的地方生产总值集中指数(图1)。

由图1可知,从县域空间角度看,延边地区的地方生产总值总量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但有所波动。1987年,51%的人口贡献了地方生产总值总量的50%,1997年集中指数达到最高,为0.61,原因是从该年起延吉、敦化两市地方生产总值占全延边地区地方生产总值总数的50%以上,随后集中指数逐渐下降。2015年,地方生产总值集中指数为0.53。由此可见,尽管从人口比值上来看延边地区经济集中并不明显,但是从空间角度来看,延边地区的地方生产总值主要集中在延吉、敦化两市,事实上地区内部经济分异呈增加的态势。

图1 1987—2015年延边地区地方生产总值集中指数变化

在以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中,人均GDP数据被广泛应用,它能够很好的反应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7]。所以为了更好的说明延边地区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过程,参考前人的研究成果,利用延边地区各县市的人均地方生产总值数据,将延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并构建其评价标准[8]。将延边地区1987—2015年历年各县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按延边地区平均水平的150%、125%、100%、75%和50%,把各县市相对地划分为经济发达、次发达、较次发达、较欠发达、欠发达和落后6种类型,分析其阶段性经济空间格局状况(表1)。

表1 延边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及其标准

资料来源:1987—2015年吉林省统计年鉴

通过分析得出,上世纪80~90年代,延边地区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较高的县市为延吉和图们,剩余6县市经济水平较两者比较低,但是由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故而延边地区内部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差异并不很大。除延吉为发达区域,图门为次发达到较次发达以外,其余6县市大部分为较欠发达水平,只有和龙、汪清偶尔为欠发达水平(图2,3)。

图2 1987和1992年延边地区经济水平空间格局演变过程

1997—2007年10年间,延吉市仍保持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珲春和敦化市后来居上,逐渐超越图们市,构成延边地区经济发展第2梯队,尤其珲春市2007年人均地方生产总值超过图们、敦化市,成为唯一一个次发达区域。但是明显和龙、汪清、龙井3县市与其余几县市发展水平产生了明显的差异,该3县市一直居于欠发达区域,尤为明显的是龙井市,发展速度逐渐低于其余2县市,成为各县市中垫底地区。这与龙井紧挨延吉市,人才资金技术被吸引入延吉市不无关系(图3)。

图3 1997、2002年延边地区经济水平空间格局演变过程

从2007年开始到目前为止,尤其2012年以来,珲春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逐渐超越延吉,从2013年开始成为延边地区唯一一个发达区域。2009年,国务院批复《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珲春积极融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发展与韩国、日本、俄罗斯对外贸易,人均地方生产总值逐年提高(图4)[9]。

图4 2007和2012、2015年延边地区经济水平空间格局演变过程

2.2 延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与变化

以1987、1992、1997、2002、2007和2012年为基年,将1987年以来延边地区经济增长过程分为6个阶段:1987—1992、1992—1997、1997—2002、2002—2007、2007—2012和2012—2015[10]。将8个县市划分为4种类型:在每个增长阶段,将各县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与延边地区基年均值,各县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延边地区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相比,如表2所示。

1) 当县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高于地区基年均值时,为高基础,反之为低基础;

2) 当县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长高于地区平均水平为增长较快(或高增长),反之为增长较慢(或低增长);

所以可以将8个县市划分为以下4种类型:高基础(+)高增长型(+)、高基础(+)低增长型(-)、低基础(-)高增长型(+)、低基础(-)低增长型(-)[11]。

表2延边地区各阶段基年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与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

Table2AveragegrowthrateofpercapitaGDPandGDPpercapitaineachstage

经济指标调查时间阶段/a1987—19921992—19971997—20022002—20072007—20122012—2015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元1 4262 5135 0667 08314 10435 045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12.015.16.914.820.04.6

资料来源:1987—2015年吉林省统计年鉴

通过计算,1987—1992年经济基础好的县市为延吉和图们市,发展速度较高的县市主要为延吉、珲春和和龙市。其余县市发展基础较差,与此同时,敦化、龙井、汪清和安图4县市同时呈现低发展基础低增长速率。1992—1997年,延吉和图们2市继续保持高增长基础高发展速度。敦化、安图2县市发展速率较上一时期增长明显,呈低基础高增长的态势。剩余汪清、龙井、和龙3县市仍是低基础低增长。

1997—2002年,延吉市和敦化市呈高基础高增长,图们市则步入高基础低增长阶段,与此同时珲春市则进入低基础高增长阶段,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剩余汪清、龙井、和龙3县市仍呈低基础低增长态势。2002—2007年,延吉、珲春、敦化、图们处于高基础状态,其中,延吉、珲春保持高基础高增长发展,珲春市经济增长率居8县市首位;敦化市和图们市则处于高基础低增长状态,尤其图们市经济增长率在延边地区8县市中位居最后。汪清、和龙、安图、龙井4县市处于低基础状态,汪清和龙处于低基础高增长状态,剩余安图、龙井则处于低基础低增长发展状态[12]。到2007年,区域内经济发展差距达到最大。

2007—2012年,延边地区除了延吉市以外其余7县市均呈高增长态势,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均在20%以上,珲春市呈高基础高增长状态,剩余6县市则呈现低基础高增长状态。2012—2015年,这3年由于经济整体发展从高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投资拉动的作用逐渐减弱,延边地区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长率明显降低,延吉、珲春2市变为高基础低增长状态,敦化、和龙则为低基础低增长态势,其余4县市则呈低基础高增长的态势。区域内经济分异进一步缩小。

从1987年以来延边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变化分析可知,延边地区以延吉市为经济增长中心,与此同时,珲春、敦化2市经济逐渐崛起,逐步形成了以延吉、珲春、图们3市为经济发展极的格局,该3市作为发展极点,沿珲春—延吉—敦化公路铁路连成一条发展轴线,逐步向周围县市扩散,体现出了明显的“点-轴”结构[13]。延边各县市经济发展内部分异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过程,经济差异在2007年达到最高,此后则逐步减小,发展趋于均衡。

3 延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3.1 延边地区经济空间自相关分析

以延边地区1987—2015年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量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模型(公式2)来度量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通过LMI值可以发现中心县域与其相邻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互作用特征(图5)[14]。由LMI值可知,1987—2015年,和龙与安图2县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量与邻近县域呈正相关性。除和龙和安图外其余6县市地方生产总值增量与邻近县域均呈负相关性,但实际上可发现,除了延吉、珲春、汪清3县市外,其余县市负相关性均很弱,尤其敦化市与周边县域负相关性趋近于0。这是由于敦化市处于延边地区与吉林地区交界处,连接吉、黑2省4个地区9个县市,因此受到外部县域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导致其与延边地区内相邻县域经济增长相关性趋近于无。延吉、珲春两市在延边地区属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与周围县域经济增长呈明显的负相关性,汪清县毗邻延吉、珲春2市,亦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极值出现在延吉市。

图5 1987—2015年延边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LISA分布图

3.2 延边地区经济空间格局变化

为了解延边地区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对局部自相关系数进行了进一步分析,识别出中心县域与其相邻县域之间可能存在空间经济关联类型。通过公式2可知,LMI的计算,各个部分的值都可能取正值(+)、负值(-),零(在这里不必考虑),因此可得到4种组合关系(++,+-,-+,--),将其分为4种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模式:

1) HH型 Zi>0,∑WijZj>0,相邻县域的增长与中心县域的快速增长相关联;

2) HL型 Zi>0,∑WijZj<0,中心县域与相邻县域的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性;

3) LH型 Zi<0,∑WijZj>0,中心县域形成经济增长凹陷;

4) LL型 Zi<0,∑WijZj<0,中心县域与相邻县域呈正相关,形成一个低速增长的空间集聚区。

针对HH型、HL型、LH型和LL型4种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关联模式[15],对延边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进行分析,结合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揭示区域经济空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计算,1987—1992年,延边地区没有HH型县域;HL型县域有延吉和珲春2市;LH型县域有图们、敦化、龙井、汪清、安图5县市;和龙市为LL型县域。

1992—1997年,HH型县域有敦化、安图2县市;HL型县域有延吉、图们2市;LH型县域有龙井、汪清2县市;LL型县域有珲春、和龙2市(图6)。

图6 1987—1992、1992—1997年延边地区县域类型图

1997—2002年,HH型县域有图们、敦化2市;HL型县域有延吉、珲春2市;LH型县域有龙井、汪清、安图3县市;和龙市为LL型县域。

2002—2007年,延边地区没有HH型县域;HL型县域有延吉、珲春2市;LH型县域有图们、敦化、龙井、汪清、安图5县市[16];和龙市为LL型县域(图7)。

图7 1997—2002、2002—2007年延边地区县域类型图

2007—2012年,延边地区没有HH型县域;HL型县域有延吉、珲春2市;LH型县域有图们、汪清2县市;LL型县域有敦化、龙井、和龙、安图4县市。

2012—2015年,HH型县域有图们、珲春、汪清3县市;HL型县域有敦化、安图2县市;延吉市为LH型县域;LL型县域有龙井、和龙2市(图8)。

图8 2007—2012、2012—2015年延边地区县域类型图

延边地区从1987—2015年,县域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主要是延吉、珲春2市的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量处于较高水平,发展水平较好。敦化市由于人口多,所以整体县域经济实力较强[17]。和龙市由于与延吉、珲春均无交界,距离导致长期处于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低增量状态,图们、龙井、汪清、安图4县市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增量亦较少。从空间格局上看,仍体现出以延吉—珲春—敦化3市点联系成轴进而影响全地区县域经济的特点。但要指出的是,敦化市相对来说与延边地区其他县市经济发展联系较少,相关性不是非常明显。

4 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1987—2015年,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逐步由单一点发展极向“点—轴”系统变化。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点—轴”系统结构。而其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空间形态与形状是区域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与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1 自然环境因素

延边地区自然资源丰富,依靠长白山区巨大的自然森林,林木资源和矿产资源、土特产品等数目众多,数量巨大。其中,对于延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矿产资源可以为地区带来直接经济收入,还可以吸引投资,促使经济向前向、后向、侧向发生联系,形成经济乘数效应,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区域内部资源的禀赋及其空间分布差异是影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形成和演变的因素之一。2015年,敦化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66 423 hm3,占延边地区总播种量的42.4%,珲春市采矿业总产值为271 840万元,在延边地区采矿业总值中占49.6%,充分体现了自然资源的分布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4.2 文化与人口因素

延边地区是以朝鲜族行使自治权利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其地域条件和人际关系优越。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为延边地区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延边地区的科技研究有一定基础,文化教育比较普及,医疗卫生事业比较发达,群众文体活动比较活跃。但截止2015年,延边地区共有人口2 140 755人,自2010年以来,连续6年人口数量降低,除延吉、珲春、敦化3市外,其余5县市人口均连续出现下降趋势。尤其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其中尤以朝鲜族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为甚,这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除此以外,东北亚地区局势近年来频现反复,朝核问题愈演愈烈,俄罗斯经济发展遇冷,这些都对延边地区经济发展及空间结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3 交通因素

交通基础设施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国民经济的关键,是“地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因此延边地区交通线路的建设深刻影响了延边地区各县域区域经济的增长。延吉、珲春、敦化处于302国道、珲乌高速以及铁路长图线和长珲城际线,其经济增长就明显优于远离交通干线的县市。同时延吉市客运量和货运量均占据延边地区首位,占比1/3以上,剩余敦化、珲春、图们3市货运量较大,尤其敦化市货运量较高,这是由于敦化市处于延边地区与长春、吉林地区交界处,因此与吉林省经济中心长春、吉林地区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

4.4 历史与政策因素

延边地区是我国经济开发和发展很晚的边疆地区之一。具有一定规模和不间断的人类聚居繁衍以及经济文化活动,还是19世纪中期以后。清朝政府在废除封禁政策后,大量移民涌入延边地区,其中汉族移民在延边西部和北部的低丘岗地上开发了大量旱田,种植玉米、高粱、麦类为主。朝鲜族移民以中、南、东部河谷平原为中心,建立起以种植水稻、谷子、大豆和黄烟为主的朝鲜族水旱田集中耕作区,这里人口密度较大,经济文化比较发达。

日伪统治时期,侵略者极力推行殖民地工业、农业政策,很快形成为日本侵略者提供原料的采矿采伐业、木浆和个别农产品片面发展的殖民地单一工业、农业结构。建国后,延边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产业调整政策。改革开放以来,延边地区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待遇,拥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和延龙图新区等国家、省级、州级发展战略,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设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这些均对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产生重要影响。

5 讨论与结论

本文通过对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进行研究,分析了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阶段性和空间相关性。通过分析,自1987年以来,延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空间结构也不断变化。发展核心为延吉市,次核心为珲春市和敦化市。其余县市发展水平与3个核心县市差距较大。从空间相互作用关系看,延边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空间相关性较弱。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经济发展高水平县域对于周围县域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不明显。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是区域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实现的。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素、文化与人口因素、经济与交通因素和历史与政策因素。其中自然环境因素起到物质基础的作用,但更大程度上是受到文化人口、经济交通和历史政策因素的影响。而且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各有不同,尤其政策因素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这为今后延边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的调整提供了依据,进而为有利于推动延边地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延吉珲春县市
罗永浩
延吉冷面
Соотношениеправославия и русской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идеологии в постсоветском обществе
小而美的“项目制”:县市报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统筹推进县市“多规合一”规划的建议
县市报本土评论题材的深度开发
新传播格局下地方媒体的创新与发展——县市报观察篇
珲春:管窥长吉图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