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北工程40年宁夏中卫用“草方格”护卫着“塞上江南”

2018-12-07绿色中国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中卫市中卫麦草

文 《绿色中国》记者 耿国彪

从空中看,黄河在宁夏绕了一个弯,依偎着腾格里的沙丘,拐出了一个大大的“几”字。黄河两岸,一边是黄沙漫漫的中国第四大沙漠,另一边却是绿洲田园的“塞上江南”。面对土地荒漠化这一“地球癌症”,宁夏深入实施生态立区战略,担当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一代代治沙人不忘初心,前赴后继。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奇迹接连在这片土地上发生。宁夏连续20多年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创造了多个防沙治沙的“中国经验”。

伴着初秋的一丝丝凉意,记者一行驱车行进在宁夏中卫市杨柳依依的道路上,很难想象这是一座站立在沙漠边缘的城市。2012年,中卫推出“以克论净”的城市卫生环保标准,即道路浮尘每平方米不超过5克,地面垃圾停留时间不超过5分钟。数年间,干净美丽已然成为中卫的“城市名片”。

这一切都是防沙治沙的结果。驯服肆虐的黄沙,宁夏中卫的人们做到了。治沙前的沙坡头,“黄沙刮到饭碗里”,沙尘暴横行时,公路、铁路甚至机场都遭遇沙埋,一年更有半数时间黄沙漫天。如今,这里的沙丘静悄悄。这里独创“麦草方格法”固沙以及“便携式沙漠造林器”等,把浩瀚流沙用一个个麦草方格固住,灌木与花草在此生长,打破了沙漠植物难以存活的“铁律”。

草方格治沙法诞生的地方

腾格里沙漠纵横甘肃、内蒙古、宁夏3个省区,总面积4.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四大沙漠。宁夏中卫市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前缘,被称作“西风口”,是我国三大风口之一,也是历史上风沙灾害最为险恶的一个地区。说起中卫,不能不提沙坡头。这个如今已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地方,昔日是一个“天上没有鸟,地上没有草,不见土质好,光听狂风叫”的地方。流沙区在这里最高点达1500米,最大风速达11级,这些高大垄状和新月形沙丘,对周围生态环境危害极大。

1954年10月,世界上首条通过高大流动沙丘的“沙漠铁路”——包兰线铁路建筑规划经国务院批准。这一消息震惊世界,面对沙漠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国能否创造奇迹?按照确定的线路方案,包兰铁路在中卫境内6次穿越腾格里沙漠,长达44公里。其中,以沙坡头坡度最大,又属流动性大沙丘区,风吹沙移,严重威胁行车安全。

如何护佑包兰铁路?来自五湖四海的科研人员、中卫固沙林场职工、当地居民联手与沙漠抗衡,探索防沙治沙的有效途径。

卵石铺面、沥青拌沙、草席铺面、平铺式沙障……无数次的尝试,却始终达不到理想的固沙效果。偶然间,林场职工就地取材,用麦草在沙漠中扎了“人定胜天”“中卫固沙林场”等字样,风暴过后,竟意外发现几个字当中,只有方块形的字没有被沙子埋没。

多次试验证明,1米见方的麦草方格是效果最好的固沙方法。利用废弃的麦秆一束束呈方格状铺在沙丘上,留麦秆的三分之一或一半自然竖立在四边,然后将方格中心的沙子拨向四周麦秆根部,使麦秆牢牢地竖立在沙地上。

“麦草方格的寿命周期一般为3年至5年。扎好格子后,就在其中撒上草籽,在方格障蔽下,它们不会被风吹走,遇雨发芽生长。腐化的麦草,成为它们的肥料。到麦草经过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反应化为乌有时,沙漠上已有了足以防风固沙的植被了。 ” 中卫市治沙林场副场长唐希明介绍说。

一个“草方格”,使腾格里沙漠“让”出了路,改善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环境。这项技术也推广至宁夏全区,广泛用于防沙治沙工程中。

迄今,中国首条沙漠铁路畅行60载。因治沙成果卓著,这一工程被誉为“世界奇迹”,并荣获联合国“全球500佳环境保护奖”。

中国代表受邀参加1977年的联合国全球沙漠化会议,介绍麦草方格固沙法。外国专家长时间报以热烈掌声并由衷称赞:“这么大面积的流沙被固定,世界上还没有过,中国人了不起!”

据唐希明介绍,麦草方格目前仍然是全球最便捷、环保、低廉的固沙模式。几十年来,中卫市累计扎设麦草方格15.5万亩、营造灌木林14.5万亩、封禁保护15万亩,在北部沙漠边缘建起了60公里的防风固沙林带,基本上控制了沙害侵袭。

沙漠被麦草方格固定住,治沙人同时在麦草方格里播种沙蒿、沙米、柠条等沙生植物,期盼提升沙漠植被覆盖度。不过,沙漠里植苗非常困难,人们一边挖树坑、流沙一边垮塌,很难达到所要求的树坑深度,湿沙层宝贵的水分也在这个过程被蒸发,植苗成活率仅40%。

1990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唐希明近30年来一直在中卫治沙。他通过三年研究实验发明了一款“造林神器”,这种一米长的铁制工具呈“干”字形,由手柄、脚蹬、连接棒、植苗铲组成。现场演示中,只见他用末端叉住树苗根部,两手扶住上横杆,一脚踩住下横杆,直扎入麦草方格中央,一棵树苗几秒内就栽好了。“没有常规的挖树坑作业,不扰动沙层,不造成沙层水分流失。水也留住了,树苗成活率也提升到了70%。尤其是沙漠栽植根系韧性好的苗木,我的便携式沙漠造林器可以把苗木根系末端直接送入湿沙层,原来两人一天能植苗3亩,用这种方法能植7亩。”唐希明说。

而这些,都是在年降水量只有180多毫米、蒸发量却能达到其10倍的环境中做到的。

现在眺望腾格里,深处黄沙无垠,周边绿洲片片。“半个世纪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以麦草方格为基底,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帯、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带带相护,构成了‘五带一体’这一规模化、工程化治沙模式,不仅保证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还不断地向世界输出了中国治沙技术。”唐希明说。

治沙也致富

“昔日河山叹荒凉,沙尘飞扬愁断肠。数年光阴弹指飞,山乡披绿换新装。林深草茂缚黄龙,枝头红杏落山梁。”这首流传于沙区的歌谣,生动佐证了中卫生态的嬗变。经过几十年的持续治沙,沙拐枣、沙蒿、花棒、柠条、杨柴等耐旱植物茁壮成长,沙漠植被覆盖率也逐渐提高,沙生植物的种类也实现了快速的恢复。

2013年,通过世界银行贷款,中卫市沙坡头区启动了一个整治面积42万亩左右的治沙项目,每天一群当地农民都提着铁锨、抱着麦草,“耕耘”沙漠之中,职业治沙。30厘米长的麦草扎进沙里,半埋半露,金黄的草方格子连成片,好似为沙漠披上一件“金衣”,流沙便如土地一样沉静。目前该项目已整治36万亩沙漠,其余有望今年完成。

“扎草方格,是个技术活儿”,黑林村党支部书记房生文说,人们要先将麦草均匀地铺在沙子上,再用铁锹把麦草扎进去,“要从麦草的中间扎下去,入沙10厘米,露出30厘米左右。草扎直立,横竖成行,间距1米”。

如今,这一治沙“魔方”已成为致富“良方”。黑林村人的扎草方格技术已经远近闻名,目前全村200多人以扎草方格为主业,范围也从中卫扩大到内蒙古、新疆、陕西等地,年人均收入有六七万元。

唐希明介绍,每年3月—11月,这里每天有五六百人在治沙。扎草格一般是夫妻一起干,一人取草摆草,一人用锨扎格子。扎一个格子的工费是0.22元。一般两人一天能挣五六百元,一年下来就是10万多元。

人进沙退,植绿造林,染绿荒山,今日黄河湾已是“绿肥黄瘦”。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屏障已初步形成。中卫市正在将推进防沙治沙与发展经济有机结合,正朝着生态改善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推进。

记者在中卫市看到一家企业利用治理后的沙地开展青储饲料种植并饲养奶牛,如今每年已有2000多万元的收益,而不远处的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也正在形成规模。这都依赖于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据介绍,通过平沙造田和植树造林,中卫市在北部沙区和南山台子沙区形成了以苹果、红枣、枸杞、葡萄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区,面积达到40余万亩,年产值达13.8亿元,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支柱产业。

不论是麦草方格治沙中造就了世人为之惊叹的奇迹,还是沙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体现了中卫人实践出真知的创新精神和苦干实干精神。这种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吃苦精神铸就了中卫防沙治沙的辉煌。只有继续发扬这种治沙精神,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土地荒漠化治理步伐,才能使得中卫沙区更加美丽宜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猜你喜欢

中卫市中卫麦草
小麦-中间偃麦草2A/6St代换系014-459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一根麦草
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常乐镇发现西夏窖藏铁器
中卫:如何从“贫瘠甲天下”到“中国凤凰城”
西北干旱地区生态治理中适生乔木选择初步研究
中卫,一座城和它的美好
宁夏中卫古生物化石资源研究
中卫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研究
“中卫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机制研究”课题介绍
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