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导课技巧的运用

2018-12-06苏志琴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1期
关键词:技巧原则小学数学

摘 要:精心设计的导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激起探究欲望,为整堂课的进行做好铺垫。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多角度、多形式地去设计和运用导课技巧,文章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历,分析了导课过程应遵循的原则以及若干导课的技巧。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课;原则;技巧

小学数学的新授课一般分导入、讲授、巩固三个过程。其中,导入新课虽仅占几分钟,但却是课堂教学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它犹如乐曲的“引子”、戏剧的“序幕”,承担着引入情境、激发兴趣、渗透主题的任务,作用十分重要。

一、导课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导课过程应注意迁知识的迁移性。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态度、兴趣等是影响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的重要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可利用的相同因素越多,正向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在导课设计中要注意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学习迁移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保持学习的动机、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二)导课过程应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在导课过程中要注意启发性教学,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所以教师在导课中应从“启”字上下工夫,在启迪引导学生兴趣上动脑筋,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上想办法,授之以渔,让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使学生“会学”。让学生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索”。

(三)导课要注意针对性。导课似架设在“旧知”与“新知”这两个环节上的一座“桥”,又似铺筑在“旧知”与“新知”间的一个“阶梯”。这架桥和这个阶梯是为了接通“旧知”与“新知”领域,使学生迅速地跨进一个新知的境界。因此,导课设计要有针对性,必须扎根在学生基础、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之上,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不同教材选择适当的方法。

(四)导课设计要注意趣味性。小学数学中有的章节记忆性知识部分所占比例大,内容枯燥,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引入趣味性导课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加速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小学数学课堂常用导课技巧运用

(一)创设情境、身临其境。通过现实生活经验来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回忆生活中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进一步说出了红、黄、绿灯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教师就可以说这三种灯总是在依次地循环,这种现象就叫循环现象,同样的,数字的运算中也会出现相似的循环现象。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了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生活中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的认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通过实物、模型或投影的运用来创设情境。如在引入“长方体的认识”时,先投影显示床、电冰箱等实物。学生观察到这些物体的外形是长方体。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然后归纳提出问题:“纸箱盒、字典、文具盒这些物体,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引出长方体的概念。通过直观实物演示和语言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

通过故事来创设情境。如教学一年级“第几”这一概念时,可以讲述这个故事。有一个人特别爱吃烧饼,一天妈妈给他买回一袋子烧饼,他吃了一个不饱,又吃了一个还不饱,直到吃到第三个才觉得饱了;他拍拍肚子,叹口气说:“唉 早知道吃第三个能饱,先吃第三个该多好啊 ”。故事到此我问“大家说那个人说的对不对呢﹖”学生异口同声的答:“不对 ”“那为什么﹖”有些学生能一下子想到答案,但有的学生却不大明白为什么,老师便能趁热打铁组织引导,逐步导入新课。

(二)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利用故事法巧妙设置悬念。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给学生设置悬念:“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研究这个悬念,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老师可以抓住时机及时导入新课。这样通过一个故事悬念,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

利用示错法巧妙设置懸念。教学时有意搜集或设计一些学生易错点,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错原因,从而突破思维定式。如在教“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题目:10-10÷2。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10-10÷2=0÷2=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先前内容“10-10 ”消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 10-10÷2=10-5=2。老师可抓住机会把这两种计算过程让同学们对比,顿时,学生议论纷纷。学生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老师顺势引入新课“四则混合运算”。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设障法巧妙设置悬念。如老师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可以设计师生共同“猜”的游戏,让学生拿出用纸片剪好的任意三角形,并用量角器量出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然后请同学们考老师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当老师每次都能快速准确“猜中”时,全班学生惊奇:老师怎么猜的这么准确? 同学们纷纷议论,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马老师看所设悬念成功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就神秘地说“谜底”就在书中——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

(三)动手动脑、实践出真知。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我这样设计:先让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摸一摸,感受一下圆的周长是指那一部分? 然后让同学们边摸边试着说一说什么叫圆的周长。这样.同学们在动手触摸、动脑思考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为学习下面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导入的技巧很多,但是,教师应根据教学的目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去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苏志琴(1974.11- ),女,山西怀仁人,怀仁市第七小学,小教一级。

猜你喜欢

技巧原则小学数学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