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813块油水分布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2018-12-06姚颖

商品与质量 2018年44期
关键词:水层固井油水

姚颖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曙光采油厂 辽宁盘锦 124109

超稠油2000年投入规模开发后,2008年产量规模达到130万吨以上,随着老井递减加大和产能规模的下降,2009年已呈下降趋势。但我们调查研究发现,杜813油藏出水井较多,具有较大的挖潜潜力,为此,我们对其油水井的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了出水井防治对策并在现场进行了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下步超稠油产量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1 油藏概况

杜813兴隆台位于曙一区南部,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一、二段兴隆台油层,含油面积2.84km2,地质储量1650×104t,已动用含油面积1.72km2,地质储量 1232×104t。油层埋深 765¬¬-920m,钻遇率100%,含油井段在46-105m。油层主要集中在兴Ⅱ、Ⅲ组及Ⅳ组顶部,油层分布比较集中且连片分布,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7.8m,油层产状表现为中-厚层状[1]。

2 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杜813块兴隆台油层发育较差,油层埋深765~920m,油层钻遇率100%,单井平均有效厚度35.8m。兴I组仅在曙1-32-28井附近7口井有油层,平均13.3m,其余部位为水层;兴II和III组油层集中且连片分布;兴IV组油层主要分布在西南部的曙1-23-40井附近,平均有效厚度7.7m;兴VI组集中分布在该块北部的曙1-32-029井附近和曙1-7-02井附近,油层平均有效厚度27.8m,其余地区为水层。兴I-IV组油层产状为中-厚层状,兴VI组为厚层块状。

曙光采油厂互层状超稠油油藏,开发兴隆台油层兴I~IV组油层,同时油层组的形成主要受断层控制,纵向上相互叠加形成了多套油水组合,造成油水界面不统一。

2.1 顶水分布规律

受构造及岩性控制杜813油藏兴I组油层发育为水层,除去在曙1-32-027井附近发育了7.8-15.6m厚的油层,余部地区过渡为水层,因此兴I组的水层为杜80、杜813的顶水水源。兴I水层与兴II油层组间隔层发育一般为2.4~5m,平均隔层厚度4.2m,在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避射厚度,防止油水之间纵向的渗透[2]。

2.2 边水分布规律

杜813油藏受油藏发育特点的影响,厚度一般为3.4-14.4m,靠近杜79断层的过程中减薄,油层厚度为3.4-~5.7m到齐2-7-7过渡为水层;兴IV组油层在曙1-29-26井-杜72~杜223井一带过渡为水层。即齐2-7-7的兴II水层及杜72一带的兴IV油层组构成了杜813兴隆台油层的边水。

2.3 底水分布规律

曙光采油厂互层状超稠油油藏,底水分布广泛,杜813兴隆台油藏兴VI油层组发育底水,位于区块北部。

2.4 夹层水分布规律

杜813油藏的夹层水主要分布在油藏构造中部位置,位于杜813-46-68井区附近,水体能量较大。

3 出水原因分析

3.1 油藏因素

兴隆台油层兴I-V组纵向上相互叠加多套油水组合,造成油水界面不统一,并且兴隆台油层在不同断块油水界面有差异。杜813互层状超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复杂,边、顶、底水发育,局部发育夹层水,造成油井生产过程中极易出水。杜813区块主要开采Ⅱ、Ⅲ、Ⅳ、Ⅵ组,兴Ⅰ组的水层成为其顶水。兴Ⅱ组、Ⅲ组为该区主力油藏,油水界面-900~-905m。占据了杜813区块的大部,兴Ⅳ组成为其边底水。兴Ⅵ组在杜813北部发育为油层,在杜813南部发育为水层,从油藏剖面上看,底水全区域分布,油水界面-880~-890m。杜813油藏的夹层水主要分布在油藏构造中部杜813-45-60井区附近。

3.2 隔夹层发育连续,但厚度较薄

兴Ⅰ顶厚在2-10 m间,平均7.2 m 。兴Ⅰ组与兴Ⅱ组之间隔层厚度平均4.25 m ,杜813块以小于2m隔层为主。

3.3 工程因素

(1)固井因素。油水层间固井质量差,易窜槽出水。典型井杜813-37-68井,2017年9月以来一直高含水,找水无漏点,矿化度624.7-1171.1mg/L,固井质量监测显示固井质量差,证明上部窜槽出水。(2)套管漏失。由于超稠油注汽吞吐过程中,频繁注汽造成套管局部应力过大,容易出现套管漏损,同时由于在油层上部固井质量较差,造成了水层内水体沿套管漏损部位流入井内,造成油井出水,据统计由于套管漏损导致出水57口井,占出水总井数的58.7%。

4 防治对策研究

4.1 预防技术

在出水井预防上,主要包括 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实施套管的先期防护技术。目的是保持套管完好,防止破损出水。主要技术包括预应力完井、热力补偿器和加厚套管技术。二是提高固井质量技术。目的是防止发生窜槽出水。主要运用套管粘砂技术。三是增加射孔避射厚度。目的是防止或延缓发生窜槽出水。

4.2 治理技术

第一步:水性初步判定:顶水:矿化度600-1000mg/l;夹层水及回采水:矿化度1300-1500mg/l;底水:矿化度>1700mg/l。第二步:作业找漏,判断是否有漏点,要求漏点位置确定在2m之内。第三步:固井质量监测,判断是否窜槽,确定最终的堵水方案。主要的堵水方式有管外封窜、机械堵水、大修堵水和挤灰堵水。

5 结语

(1)杜813互层状超稠油油藏油水关系复杂,研究油水分布规律,分清油井出水的影响因素,是制定油井防治对策的前提。(2)预防油井出水应抓好钻完井-射孔各个环节,预防套管损坏、提高固井质量和增加避射厚度是预防油井出水的重要手段。(3)针对不同油藏、不同的出水类型,形成了挤灰堵水、机械堵水、管外封窜、大修堵水等一系列堵水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良好。(4)杜813区块超稠油互层状油藏油水分布规律研究及防治对策,对同类油藏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水层固井油水
离心作用下疏水不锈钢网的油水分离性能*
自主研发泡沫固井技术破解东北易漏失固井难题
马唐种子萌发及幼苗建成对不同环境因子的响应
影响固井质量的因素研究
固井数据实时采集系统及运用
巴拉素煤矿井筒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昌黎海湾扇贝养殖区龙须菜养殖技术
油水(双语加油站●跟我学)
不同水深条件下的青萍除氮效果试验
有油水的地方容易滑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