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巴西奇迹”到经济滞胀
——巴西的经济发展历程和衰退分析

2018-12-06李昱瑢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5期
关键词:卢拉巴西经济

文/李昱瑢,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 引言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享有“足球王国”的美誉。国土总面积854.74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总人口2.02亿。巴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完整的工业基础,国内生产总值位居南美洲第一,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曾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航空制造业强国。

巴西曾是一个单一的农业经济大国,蔗糖、咖啡、橡胶等为其主要的经济作物。20世纪初,巴西开始步入了工业化进程。五十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到六七十年代,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平均11.5%的速度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巴西奇迹”,其工业体系也愈加完善。然而进入80年代,随着其外债规模剧增、收入分配不平等、高通货膨胀率等问题的凸显,巴西进入了“失去的十年”,甚至出现了经济负增长。1994年之后,随着以“雷亚尔计划”为中心的一系列的政策改革,巴西逐步踏上经济恢复之路,通胀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然而到目前为止,经济增速仍然较为缓慢。近来巴西“消费经济”解体引发更大规模经济危机,2015年巴西G DP萎缩达3.8%。

2 发展历程

16世纪之前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6世纪30年代起沦为葡萄牙殖民地。1889年推翻帝制,建立巴西合众国。以“秩序和进步”的口号促进巴西现代化进程。1964年巴西军政府上台,1967年改为巴西联邦共和国。六七十年代,特别是1964-1980年间,巴西的经济增长规模急剧扩大,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1971年,经济增长率增长高达13.98%,此后到1980年间,虽然经济增长有些波动,但是年平均增速还是基本维持在10%左右。然而1989年开始,巴西经济逐渐处在在衰退低迷阶段。

1994年,时任巴西总统的卡多佐开始实施“雷亚尔计划”,这是一项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的的稳定经济增长的计划。1994年的巴西各项经济指数证明,雷亚尔计划不仅在反通货膨胀方面卓有成效,而且在促进巴西经济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002年,卢拉当选巴西总统,卢拉执政期间巴西经济又恢复了相对稳定的高增长。然而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巴西经济又走向了低迷状态。2016年8月,前总统罗塞夫遭弹劾被罢免,代总统特梅尔正式成为新一任巴西总统。

3 发展制约因素

3.1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

巴西是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约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6%。巴西拥有丰富的可耕地资源,水力资源及矿产资源。长期以来,巴西严重依赖农产品,矿产品等大宗初级产品的出口,工业比重不足3成。即使再创奇迹的“卢拉时期”,巴西仍没有调整产业结构,由于当时的全球大宗商品涨势喜人,才得以拉动巴西经济增长引擎。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疲软,内需不足,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最终殃及巴西。上述特点便是经济学中的“资源的诅咒”。对资源的过度依赖使得巴西制造业发展缓慢,贸易条件严重恶化。

3.2 长期秉持的自由贸易政策更使得巴西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奉行自由主义对外贸易政策,使得巴西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全面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虽然在19世纪40年代和60年代巴西也曾提高了进口关税税率,但是这些措施的出台只是为了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不是为了给本国的制造业提供保护。

巴西在五十年代选择了初级产品出口型发展模式,随着初级产品出口收入的增加,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种植业主和出口商手中,而大多数农民拥有极少的土地,甚至无地可种,因此,虽然初级产品出口战略迅速有效地增加了国民财富,但大多数人并没有从中受益,没有摆脱贫困现象。巴西根据本国拥有的比较优势来参与国际分工,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贸易利益,但却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此外,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所以对外贸易中,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巴西却难以逃脱落后的局面。

3.3 激烈博弈的政党沉溺于“选票政治”,无暇实施彻底的改革措施

在巴西军政府执政期间,主要依赖富人群体的支持,军政府时期财富密集地流向富人。在巴西农村,大农场主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他们凭借其政治影响力,获得大额信贷、出口补贴以及其他方面的政府资助。教育方面,最好的中学都是私立的,富人子弟来这里读书,他们赢在起跑线上。巴西的大学教育却是免费的,有一半拨款流向这些国立大学。巴西军政府忽视基础教育而重视高等教育的政策让贫民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机会,这一政策不仅补贴了富人,也阻碍了贫民通过教育实现社会流动。这一系列的举动,使得巴西的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根据世界标准,一国的基尼系数超过0.6,将发生动乱。而巴西长期以来的基尼系数都在0.6左右。收入不平等现象极为严重。

于是,相对于右翼政党发展经济,但造成社会矛盾加剧,左翼政党卢拉以及之后的罗塞夫上台执政,都是释放社会压力,而对经济改革却置若罔闻。卢拉执政时期,巴西政府用在社会福利上的开支常年占到GDP的20%以上,巴西还建立了“世界上最慷慨的养老金制度”。这种措施的结果是卢拉执政时期产生了空前的消费繁荣,2003年,巴西的中产阶级增加了1000万,贫困人口下降了2300万。卢拉甚至被巴西人民亲切的称为“巴西之子”。然而卢拉制定的高福利政策,也为巴西带来了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罗塞夫时期,一路上涨的物价使得民众要求政府提供更高水平的福利,这样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制造业在其中受损最为严重,当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时,就会显现出巴西经济的“空心化”。2015年,巴西进出口贸易较2010年下跌23.82%,2016年,巴西失业率达到9.5%。面对困境,罗塞夫采取的措施是加息抑制通货膨胀。然而这更冲击了中下层民众的生活水平,中产阶级也可能返回贫困边缘。所以我们看到,失去民众支持的巴西,在2016年奥运会前夕,还存在大量的游行示威。

巴西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并没有改善企业生产力,竞争力的问题。相反,高通胀带来的恶性循环,严重破坏消费结构,无法拉动经济增长。

4 政策建议

4.1 政局的稳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巴西的政治体制制度和民粹主义思潮的冲击值得深思。频繁更迭的政党,不利于宏观政策的长久实施,而各政党为了维护“选票政治”也无暇深入改革,切中要害。

4.2 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自然资源要素丰裕为巴西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但一味依赖原材料出口,会恶化本国贸易条件,甚至演变为福利恶化型的经济增长。

4.3 大力完善工业化体系。要着力提升本国制造业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不能在工业体系尚未成熟之时去工业化,这样会丧失经济发展的支柱。

4.4 加大对技术进步的投入。激发企业竞争实力和创新活力促进生产率的提高带动经济增长,减小国际环境等的外部性效应。

4.5 政府适度的宏观调控。政府不应过度干预经济运行;但也不能一昧实行自由化,否则国外先进技术将冲击本国幼稚工业,不利于工业体系的发展。

此外还要容忍一定程度的经济减速,在受到外部冲击时,要及时调整改革,解决内部隐形矛盾,增强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同时,还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不能盲目追求大型项目的投资,与国内民生发展相脱节。

猜你喜欢

卢拉巴西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今天我们都是卢拉”
放不放?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巴西前总统卢拉被判刑
巴西战舞
2014巴西世界杯赛程
经济
何处得清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