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

2018-12-06吴海鹏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33期
关键词:工科学科体系

吴海鹏

(黑龙江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哈尔滨 150090)

引言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近年来,我国开始提出了“新工科建设”这个名词,旨在培养具有全面性眼光、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能与国际接轨的多方面人才,这部分人才将对新经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更加支撑我国的经济保持在中高速的水平发展,从而更快地迈向高端发展行列。

2015年10月14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进行了一次重要讲话,他强调:“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彼此结合起来进行工业创新,将会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李克强总理这次讲话是结合中国目前所正在推动的经济发展技术和发展措施所做出的正确判断,特别是“互联网+”“双创”以及改革红利等这些行业举措给新经济发展带来了崭新气象,这次讲话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制造行业的发展起到了特别深远的影响。

2017年2月底,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希望各地高校开展并启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从而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拉开了全国范围进行新工科建设的帷幕。

根据国家和高校颁布的各项举措,可以发现新工科建设是新工业革命可以加速进行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应对新起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和高层次工科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而作为培养人才基地的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优秀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培养具有强大的操作性、稳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强大的学科综合性的人才方面下功夫。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地方院校在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目前的院校还没有与企业完全接轨,还处在被动的模式上,没有创新、没有融合、没有进步。虽然是为国家提供了人才,但是这部分人才不足以支撑我国更快地追赶上国际队列,与国际接轨,与世界接轨。

因而各大地方院校需要积极的结合国家提出的“新工科建设”,将其内涵深刻、透彻的理解,然后再结合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重新规划学校的工科体系的教学与教育模式,为社会国家输送更加高端、全面的尖端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硬实力。

一、新工科建设相关介绍

1.新工科的内涵。“新工科”这一概念,其本质是“工科”,取向是“新”。新工科建设是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新工科建设”需要带动地方院校的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一个国家若是没有创新力,前沿知识不会接触,技术不会进步,经济也不会发展。并且,“新工科建设”需要地方院校走出学校,走向社会,为国家出力,肩负起自己的使命责任,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革命性作用。因此,对待新工科建设,地方院校需要培养全方面、创新型、复合型的卓越人才。

2.新工科的特征。首先,“新工科”比较注重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交叉融合对地方院校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地方院校拥有优秀的前瞻性、更高的认知力、更大的视界,要求地方高校要着重于当下发展的时代特征与趋势,根据这些来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育形式。因此,其是战略全局的高度去考虑问题,以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其次,“新工科”比较注重创新性。我们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因此,“新工科”需要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并创新教育模式,让其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再次,“新工科”比较注重开放性。就像改革开放一样,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引进国外的优秀体系,稳固我国的优秀之处,让二者可以不断结合,以此来让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而“新工科”是开放式的工程教育,借鉴国外优秀教育,再结合我国教育的特征,创造出对外、对内深度融合的教育趋势。

3.新工科专业。新工科体系建设的基础是新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主要是指针对新兴产业所产生的相关专业,主要是以现在大火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为核心,以新型信息、能源、控制等领域为主干,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科学与技术等相关工科专业。新工科专业是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与传统的工科体系相比,新工科体系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与综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讯、电子控制、软件设计等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的紧密结合。

二、地方院校现有工科体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地方院校工科体系的定位不适合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目前地方院校的定位不太清晰,像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相对比较清晰,而地方院校目前正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其工科体系也处于这种被“双向挤压”的形式。而随着国家对人才的高要求标准,地方院校的发展定位已经远远跟不上国家的发展战略目标,一直在处于不适应的状态。地方院校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及时地面向新经济趋势,不能融入到新兴产业的发展当中,不能实现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型,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越来越得不到进步。

2.地方院校工科体系对行业敏感度不够,专业定位广泛。地方院校缺少对行业的敏感度,不能及时地观测行业的发展与变化,不能准确地判断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不能很好地调整工科体系布局,优化培养方向,使人才与行业的发展相接轨。对行业敏感度不够所造成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专业设置的缺陷,所设置专业的整体结构与行业乃至产业的结构契合度不高。地方院校所进行的专业设置和人才输出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方向的结构性产生了重大冲突与矛盾。同时,地方院校对工科体系的设置比较广泛,其院校没有考虑到“地方性”三个字的含义,而是跟随主流的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体系进行专业设置,从而造成了不能与当地产业相融合的问题。所谓的地方院校,应该是因地制宜地将工科体系专业与当地产业、当地市场需求融合在一起,考虑自身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办学优势,创造出最适合自己院校的教学体系。

3.地方院校缺少学科的交叉融合与交流。目前,学校开展的学科专业都是出于一个个独立的存在,学科之间没有相互的沟通、交流、探讨,没有实现交叉学科的资源共享与共同协作,这样就限制了跨学科专业的交流与合作。以当今很火热的机器学习为例,机器学习这个体系所要求的不仅要求人才拥有强大的编程能力,还要求人才拥有强大的数学能力,因为机器学习中会包含很多算法,需要人才去根据数据去训练模型等等。

4.地方院校的校企联合机制存在巨大缺陷。目前,地方院校所展开的校企联合机制不能适应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其最大的问题是不能与企业实现一个共同发展的体系。现在的院校与企业的联合一般就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向企业靠拢,寻求与企业的联合。这样所产生的问题就是院校是单方面地去努力,不能与企业合力发展,这种合作只是地方院校的一厢情愿,并不会取得好的反馈,反而在院校所做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方面造成阻碍,让所输送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三、地方院校工科体系教学的改革措施

1.实现学科的交叉融合。就目前的行业形势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传统行业也在与互联网接轨,所以真正意义的上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并不只有互联网企业需要强大的新兴技术,传统企业例如银行等同样也需要高端技术去节省人力开支。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人才已经不能单单地只了解一种学科,所需要的是多学科融合。多学科融合指的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单一学科基础上,不同学科领域、门类和分支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发生交叉、渗透的过程。只有这样,输送的人才才会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去设计符合这家企业的实用性技术。

2.实现从“校企联合”到“产教融合”的高度转变。校企联合只是院校单方面地去寻求企业的帮助,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因此地方院校应该实行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产教融合”。所谓产教融合,指的是地方院校和企业同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二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共同协作。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可以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流与信息沟通,能够互相知道对方所需,然后结合需求设置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获利。

3.向国外教育学习,实现跨界融合。我们知道,美国硅谷是很多在互联网行业的从事人员所向往的地方,那里的技术比较先进与发达。因此,面对着国外高发展的趋势来看,我们可以进行部分借鉴,再融合自身的特色教育,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发展体系,实现能够与国际接轨的目标。

结语

地方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特色的全方面、复合型的高端人才,然后将他们输送到社会乃至国家,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让我国在国际上处于优势地位。

猜你喜欢

工科学科体系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和OBE模式下的车辆工程实践课改革
【学科新书导览】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超学科”来啦
借问学科哪家强?尽言洄服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