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民居建筑的改造到地域文化的尊重
——以窑洞改造为例

2018-12-06首钢工学院100144

大众文艺 2018年23期
关键词:窑洞民居陕西

(首钢工学院 100144)

陆晓斌 (北京智典非凡国际室内设计有限公司 100144)

所谓民族的即世界的。在国人大肆提倡尊重地域文化的同时,各种有民族特色的,地域特色的作品不断出现。但是我们是否思索过,如何做到尊重地域特色,发挥地域文化,打破各地建筑特色一致的现象呢?在看过中央美术学院张绮曼教授带领学生做的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窑洞改造方案之后,本人颇受启发。

窑洞这一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穴居式"民居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如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属于生土建筑,在这种建筑中,人与自然真正能够达到和睦相处。就像理查德.迈耶评价赖特的流水别墅,认为看上去整个建筑犹如从环境中生长出来一样。本人认为窑洞也正是这样一种建筑。

一、 探讨陕西窑洞文化

1.陕西的地理特征

陕西的南部为秦岭,秦岭是中国的南北的天然分界线,陕西的北部为河套地区,属于高原地带,中部是渭河平原。地势的总特点是南北高,中部低,由西向东倾斜,南部是丘陵沟壑区,北部为风沙区。

2.陕西的气候特征

陕西地貌结构复杂,由此带来的气候也比较复杂,如陕南、陕北、关中平原的气候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而窑洞主要建筑在陕北,如延安、榆林一带。陕北主要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同时又带有沙漠气候的特征。

3.陕西的民居建筑状况

陕西的地势和气候特征造就了陕西人民富有本地特征的生活文化,其中之一表现在建筑上。

陕西的传统民居院落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陕北的窑洞民居、关中地区的合院式民居、“四水归堂”式的陕南天井合院民居。其中窑洞民居又主要集中分布于陕北和关中北部,就建筑形式来说,分为三种,一是靠着山崖修建的窑洞,二是在平整的地带修建的明箍式的窑洞,三是向地面深挖而建的地坑式的窑洞。

窑居院落多建筑在背山面水处,以达到满足院落的采光与通风。一般采用四面围合的方式,也有采用三面围合的,如靠着山体的窑居院落。窑居建筑沿着中轴线布置,中间为院落,用于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所设置的房间有供长辈居住的上房,供佣人使用的下房,给晚辈居住的厢房,有杂物间、卫生间、饲养家畜的房间。

窑居建筑粗犷、浑厚、大气,注重于居民的日常生活,整体来说建筑装饰物较简单,主要为石雕和木雕,木雕一般用于门窗的装饰。

二、 张绮曼教授组对窑洞所做的改造设计

1.陕西窑洞改造前状况分析

三原县里,有数百窑洞,不少窑洞年久失修,改造前破败不堪,院内杂草丛生,而且不少窑洞窑脸损坏严重,一旦受潮就容易坍塌,安全得不到保障。(见图一)

2.窑洞特点分析

窑洞总的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1)随地形开挖,与地貌融为一体。

对当地各个园区的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细化,完善各个评价标准,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重视对创新、科技进步和环境保护相关信息的评价,增加相关指标,完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单一会导致企业为了获取地方政策支持而畸形发展,忽略对企业其他重要部分的改进和发展。完善评价体系可以实现企业全面持久发展。

(2)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有利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3)施工简便,造价低廉。一般来说,在城市里以石、砖作为建窑材料,而在农村则多是土筑造或土窑用石料作接口。

(4)采光、通风较差。

(5)卫生设备缺乏。

3.窑洞改造后设计分析

张教授组所改造的窑洞为地坑式的窑洞院落,针对窑洞的情况,张教授设计组做了一些扬长避短的改造。

(1)空间布局

继续保持其地坑式的建筑特点,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将院落进行了修整,保持庭院中央的树,对其进行相应的修剪,除去院内的杂草,将地面进行修整,并铺上地砖。(见图二)

图一

图二

如原来的洞中将所有空间功能集聚一室,并没有客厅与餐厅、卧室等相应的功能空间之分,改造之后,将客厅与餐厅、卧室(图三)等空间进行了划分。并配以相应的设备设施。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上升了一个档次,生活不再仅仅是追求温饱,相应的娱乐生活也成了人们的追求,所以此次改造,利用多出来的房间做了一个茶室(图四)。

图三

图四

住窑洞的最大的弊病之一是卫生条件之不能达到要求,此次改造的亮点之一是洗澡房(图五)的设置,设计把洗澡房设在庭院的一角,同时设置踏步在洗澡房旁边直通往洗澡房平顶,将平顶上做成一个露台以作休闲之用。

2.光环境改造设计

此次改造的另一亮点是照明设计的改造。改造之前各洞照明条件之差是其最大的缺点。改造之后各房间有了相应的照明设施,客厅(图六)的照明设计,一方面尽量采用照入院中的自然光,另一方面利用人工光源对其进行补充与调节。而餐厅(图七)由于在相对较暗的地方,设计时利用荧光灯在其顶面做出一种满布光源的感觉,尽量让人感觉如有自然光的存在,从而使人身处其中感觉比较透气。

图五

图六

图七

3.设备设施

对其各房间进行相应的改造,将一些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引入洞中。如在洞中设置太阳能照明,引进热水系统和水循环利用系统,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及采光系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原有窑洞所存在的不足。

4.材料运用

村内原有的老窑洞住宅,一般由内层砖拱与黄土相结合,结构坚实,经久耐用,甚至有明末清初的窑洞还在使用。原有结构材料皆是就地取材,节省了人力物力。窑院的改造设计遵循新旧结合的原则。在利用旧有建筑的结构的基础之上,采用当地材料,适当引入新型建材,例如水泥、地砖、乳胶漆之类的。

三、 窑洞改造的意义

窑洞的的存在反映出高原人民的生存智慧以及居住水平,这带有地域特色的民居在中国民居建筑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古老的窑洞在建筑学上恰好能够体现出人与自然、建筑之间达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宽广,各地气候、人文各有特色,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居建筑应运而生,除陕西的窑洞之外,尚有如北京的四合院、广西湘西一带的吊脚楼,福建的土楼、蒙古族的蒙古包、客家的围龙屋、云南的“一颗印”。之所以出现各地不同特色的建筑,皆是我们人类“师法自然”的结果,在国际主义建筑风刮过之后,这种四处高楼林立,千城一面的现象,让我们的建筑世界趋于大同,这种与人文割裂,与历史割裂的建筑弊病日益显现。老子有言,“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想要踮起脚尖高过别人的人终究是站不长久,想要大踏步跨过别人的人终究也是走不远的。所以这种为了快速发展而盲目跟风的国际主义大同的建筑不一定适合各地居民的生活,是走不远的。对历史悠久的窑洞进行改造也正是尊重地域文化的表现。为我们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方面,尊重地域文化层面上做出了表率。

四、如何做到尊重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便是由不同地域内人们这两方面的差异所导致的。

那么如何尊重地域文化,发挥地域特色呢?本人认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去考虑:

1.尊重地域文化可依据当地的气候特征和地理环境,因地制宜。梁思成先生在对我国元明清建筑特征分析指出:“全国各地因地势及气候之不同,其民居虽各有其特征,然亦有其共征,……”这里就指出因为地势及气候不同,各地民居建筑就各有特征。比如说窑洞的建造就跟当地沙漠气候特征、高原地势以及土质密切相关。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加上黄土的直立性好,智慧的中国人民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凿洞而居。这种洞穴式的住宅冬暖夏凉,空调设备在此显得多余,大大地节约了能源,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类似的情况还有福建的土楼,由于临近海边,土楼成为一种为防止敌人入侵的“抵御性”的城堡住宅。土楼同样具有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征。凡此种种皆表明,这些建筑形式是人们针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征顺势而为的表现。

2.尊重地域文化,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特征,就地取材。梁思成先生又提到,江南地区,“因气候较北方温和,墙壁之用仅求其别内外,避风雨,故多编竹抹灰,作夹泥墙;”“至于滇西大理、丽江一带,石产便宜,故民居以石建筑者亦多。”这也是各地人们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建筑房屋的例证,再比如吊脚楼依山而建,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既节约土地,又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作为居室;下层用于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吊脚楼之所以具有它本身的特征,也是与当地的地势、所产材料有密切的关系。由此,做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材料,做创新利用,而无需引进如意大利石材般的进口材料来博得人们的眼球,这样既耗了财力,又失去地方特色。

3.尊重地域文化,当在尊重地域特色建筑的基础之上,再将当今的高科技融入其中,我们的建筑方能既保有自身的特色,又能得到发展。例如上面张教授组做的窑洞改造,就在保持原建筑不变的情况下,引进太阳能照明与热水系统、水循环利用系统、自然通风及采光系统对其进行改造就是很好的例证。

五、结论

尊重传统建筑文化,结合当今的高科技手段,用扬弃的手法对各地的传统民居进行恰当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地域文化。以无为而不强为的思想,打破机械照搬设计手法,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我们的民居建筑才能既保持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又能得到不断地发展,才能姿态纷呈地出现在世界建筑艺术之中。

猜你喜欢

窑洞民居陕西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Shajiabang:picturesque water town in heaven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砥砺奋进的五年
——喜迎十九大 追赶超越在陕西
陕北窑洞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