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初探

2018-12-05史伟红

速读·下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思维

史伟红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问题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问题应该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然而,有些教师忘记了这一点,提问的随意性很大,问题与教学内容毫无关系,或者关系不大,看似活跃了课堂氛围,实际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浪费了教学时间。也有一些提问缺乏指向性,给学生的思考造成了困难,因此,学生也不知如何回答。正如一些学者指出:“一些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随意性较强,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对学生的思维活动没有产生任何训练的效果,只是徒增了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

2.问题表述不准确、不恰当,容易产生歧义。清晰、简明的提问能够减少学生对问题的误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思维。然而,有些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足够的了解,提问的语言不够清晰,有时甚至使用一些学生无法理解的词,学生不知道老师所问何物,无法进行深入思考。

3.学生思考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虽然许多教师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把握好提问的方式、方法,如何使课堂提问更加有效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明确教师的自身定位。新课改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教师应由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抛弃以自我为中心的角色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抛弃由传统观念中提倡的教师的权威性带来的教师不应犯错的观念,教师应该把自己理解为话题的提供者,对话环境的创设者,对话教学的主持人,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旁观者和欣赏者。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到每个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的差异,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有效教学的课堂应该使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表达不同的声音,让不同的声音都有存在的空间和权利。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切忌用所谓的标准答案限制他们的思维。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的、快乐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问题情境一定要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思考性、挑战性和现实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认知冲突、借助故事、借助游戏、结合实践活动以及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了。

三、准确把握课堂提问时机是有效提问的关键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该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进行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教师的每一次提问都应该是精心安排的、有目的的提问,要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提出合适的问题,切不可出现提问随意化的倾向。在恰当的时候提问,实际上起着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四、教师要提高问题质量

1.设计的问题数量应该适当,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问题设计,重视问题的质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数量。若问题过多,不但繁琐费时,而且容易掩盖教学重难点,若问题过少,学生的课堂互动参与机会就较少。

2.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要具有启发性、目的性、针对性,教师设计问题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中心,考虑到学生个性差异等具体情况,不能盲目随意设计问题。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或者是多个问题,一方面是为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充足的准备,另一方面也是通过不同的提问来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继续的教学和提问策略,保持課堂教学的高效进行。另外教师也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多样性的提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理解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良好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3.设计的问题必须蕴含思维价值,可以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等方面入手,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分配比例要恰当,考虑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可以将问题层次由低到高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水平层次,避免提问只注重表面问题。

课堂提问作为教师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都有积极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应从自身出发,明确自身角色,端正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提问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发挥课堂提问应有的功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