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高职学生管理问题分析

2018-12-05张冠中

青年与社会 2018年32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

摘 要: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工学结合作为当下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其一方面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合理選择。然而当下受制于很多因素的限制,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面临有很多的不足。例如学生分散、管理责任不清晰等,这严重影响了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效果。故结合当下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实际,加强相关教育宣传以及强化管理都十分必要。文章以此为基础,就当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管理问题予以简析。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学生;管理简析

工作结合的基础在与将学生学习生涯与企业实践相结合,通过在校所学理论与企业实际需求的有效融合,为学生自身专业素养的养成及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以来,作为职业院校纷纷积极响应。坚持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践行,为提高职业教育的“含金量”而做出努力。通过完善的半工半读制度建设,为学生的自身发展及教育工作的优化提供有效的支持。在当下工学结合工作的管理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仍旧存在有很多的不足。为了保证工学结合模式的有效结合,完善管理体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简析

(一)工学结合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就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而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无疑是一条崭新的发展路径。而作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模式不仅是高职教育理念的一次升级,同时也是封闭式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有效保障。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理论体系,而另一方面在企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下,其自身的职业技能也会得到有效的提升。在生产一线或是工作现场所从事的技术实操作业,可将学生自身的理论体系与岗位技能相融合,继而为提高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放眼世界范围内的高职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应用践行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例如应该的“三明治”教育以及美国的“合作教育”,这些教育模式均是高职教育特色的有效体现。

(二)工学结合培训模式的优势

工学结合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有机结合。学生在参与其中时可通过实际操作来印证自身的知识,同时加深了自身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为今后的职业生涯积累宝贵的经验。除此之外,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也是自身不足与能力缺失的认知过程。在实践结束返校后的学习时间内,更是成为了其自身查漏补缺的有效阶段。

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也是自身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有效途径。学校的学习环境与企业的工作环境截然相反。在企业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更多的是对于团队合作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的要求。而作为企业通过学生在岗位上表现的实践能力,为双向选择的开展打下基础,学生可以选择满意的工作岗位,而企业也可以录用中意的员工。

(三)工学结合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

长时间以来,学校-系-班级的三级模式是高职院校应用的主要管理方法,其中班级作为学生管理的最基础单位,其一方面要承担学生的课堂教育、宿舍管理,同时还要负责学生内部的考核激励以及评奖评优等。作为学校以及系只能通过校规校级等宏观的管理方式参与其中,所以班级管理的有效性和全面性难以得到保障。而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被颠覆,班级的建制被打破,辅导员及班主任也无法进行跟班管理。学生自身的角色也出现了变化,其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企业的员工,原有束缚自身的制度与要求也统统不再适用。在这个阶段中,学生通常会处于一种放松和兴奋的状态。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体现了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如何拓宽管理方式,优化管理体系,将对学生管理工作逐步延伸到企业之中,这些都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学生管理所存在的不足简析

(一)校企双方对于学生管理的认知不充分

受制于很多传统因素的影响,不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其对于工学结合背景下学生的管理工作都难以进行客观的认知。就企业而言,其认为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学校的责任与工作,而自身所需要做的只是保障参与工学结合模式学生的工作效率与安全。除此之外很多企业即便认识到了在岗位实践过程中学生培养工作的必要性,但是在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权衡之下,没有将学生的培养工作纳入到企业的发展策略中。

而作为学校一方,由于缺乏政策及法律层面的保障,其在工学结合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往往较为弱势。其过分的依赖企业,使得学校方面在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中无法把握节奏与力度。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无法有效的体现出工学结合的意义,最终只能使得工作结合教育模式沦为一纸空谈,学生除了机械的工作之外难有其他的收获。这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初衷相违背,同时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二)学生思想准备工作不充分

学生在参与工学结合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意识的不足以及学校引导宣传工作的缺失,使得自对于学生与职工角色之间的转化十分的不适应。在参与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对于企业的生产要求、生活环境及工作协作等方面均暴露出了严重的不适应。同时很多学生自身都属于独生子女,本就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紧张的企业生产过程中无法取得认同。很多学生对于工学结合模式的初衷与作用也十分的不解,认为这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利益往来,不理解学校管理者对于其自身发展的良苦用心。抵制情绪的存在和叛逆心理的影响都会使学生逃避在企业的工作内容,继而使得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举步维艰。

(三)工作岗位较为分散

在工学结合模式的开展过程中,由于需要考虑到企业的生产实际所以很难将学生进行成建制的岗位安排。特别是一些地理位置较为偏颇的高职院校,更是很难在本地区进行学生的系统化安排。所以受制于实际因素的影响,往往将很多的学生零散的分到企业之中进行工学结合。而这种情况无疑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力。作为学校部门由于难以配备充足的指导教师,使得学生在参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过程中处于一种管理真空的状态。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被有效掌握,这显然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与学习。

(四)企业岗位实际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错位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安排的过程中,往往是以学生的专业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希望學生在参与企业生产的过程中,能够将自身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相结合。继而达到完善自身促进发展目的。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难以匹配到众多适宜的实践岗位。同时作为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及岗位空缺,往往将学生视为普通的员工安排其进行简单的重复劳动。工作内容不仅枯燥,且难以与理论知识有效融合。学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懈怠,继而为很多管理工作的开展埋下了隐患。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优化管理简析

(一)统筹兼顾企业、学校与学生的意愿

企业与学校学生之间平衡的把握,是工学结合模式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需顾及每一个参与者的真实意愿,保证其在参与工学结合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的利益,最终达成“三赢”的目的。作为学校,参与工学结合的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对于师资团队的建设与优化,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作为企业,通过自身的参与,一方面可有计划的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学校应该积极的与相关行业与企业取得联系,根据各方不同的需求,进行方案的有计划制定。保证在减轻企业发展负担的同时,为学校管理制度的改革提供便捷。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最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与发展。

(二)注重宣传教育

学生作为工学结合的主要参与者,其在参与到企业生产实践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便是注重自身心态的调整。首先便要就自己的身份予以明确,学生在校外参与企业生产的过程中,其一方面是学校的学生,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的职工。其在完善自身职业素养的同时还需承担为企业创造效益的责任。在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可通过组织座谈会的形式对学生展开宣传与动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对于即将面对的工作与工作环境有充分的了解与认识,以免学生在参与其中的时候产生巨大的落差。让学生理解并赞同工学结合的积极作用,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在参与到企业生产之前,作为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宣传与教育工作。首先便是安全教育,对于企业而言,安全是第一生产力。而对于学生本身而言,安全也是其未来职业生涯的头等大事。所以在入岗作业前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必不可少。

(三)加强日常组织与管理

在工学结合期间,管理工作的开展具备内容多样、主体多元、地点多处等特点,为了保证管理效果,需加强管理体系的建设。学校作为管理的主体,在工学结合期间应积极与企业达成一致,根据学生管理的特点与实际情况。就工学结合期间的管理工作制定管理制度。学校应组织教师管理小组常驻企业,为学生提供服务于支持的同时也为日常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而作为企业一方面要支持学校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也需在日常的生产实践中,加强管理方式的优化与创新。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予以充分的尊重与鼓励。为学生自身的发展提供条件,为企业的效益增长提供动力。

四、结语

时代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的付出与努力,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的开展承担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开展下,如何结合相关工作的开展实际,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不仅事关学生的自身发展,同时对于学校自身管理体系的改革也意义重大。文章所述内容皆立足实践,就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问题展开探析。

参考文献

[1] 叶红霞.“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5):156-157.

[2] 王雪琴.基于”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0(15):253.

[3] 李玲.基于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高职学生管理[J].教育, 2016(11):00076.

[4] 徐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杨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绩效指标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9(06):109-111.

[6] 孙晓霞.激励原理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探讨[J].商,2015(47):109.

[7] 苏娜.激励理论在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经贸实践,2018(11).

作者简介:张冠中(1965- ),男,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与管理、成人继续教育。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高职学生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