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两种不同的灌肠液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

2018-12-05郑子春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19期
关键词:新液溃疡性结肠炎

郑子春

(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江苏 盐城 22400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该病的发病率约为11~20/10万。该病可反复发作,且存在癌变的可能,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难治疾病之一[1]。进行保留灌肠是临床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目前,可用于对该病患者进行保留灌肠的药物种类较多。本文以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用两种不同的灌肠液对该病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8月期间盐城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为:1)其病情符合《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诊治方案》的诊断标准[1]。2)属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3)年龄在18~65岁之间。4)签署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其排除标准为:1)存在肛周及肠道感染。2)患有克罗恩病等炎症性、特异性肠道疾病。3)处于病情的急性发作期,且存在全身中毒的现象。4)存在肠梗阻等进行保留灌肠的禁忌证。将这40例患者随机分为传统组和中药组(20例/组)。传统组患者中有男14例、女6例;其平均年龄为(41.5±12.5)岁;其平均病程为(4.4±2.2)年;其中,有5例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15例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其进行肠内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肠黏膜的分级为Ⅰ级的有5例,为Ⅱ级的有12例,为Ⅲ级的有3例。中药组患者中有男15例、女5例;其平均年龄为(42.4±11.7)岁;其平均病程为(4.7±1.7)年;其中,有6例轻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有14例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对其进行肠内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肠黏膜的分级为Ⅰ级的有6例,为Ⅱ级的有12例,为Ⅲ级的有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在两组患者入院后,均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对其进行治疗。美沙拉嗪肠溶片的用法为:口服,1 g/次,4次/d。在此基础上,用康复新液对传统组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将50 ml的康复新液、6 g的锡类散、50 ml的生理盐水混匀后加热至38℃~40℃,制备成灌肠液。嘱患者排空肠道,取左侧卧位,然后用一次性灌肠管抽取50 ml的灌肠液。用石蜡润滑患者的肛门,嘱其张口呼吸,然后将灌肠管缓慢地插入其肛门内,按5 ml/min的速度将灌肠液推入其肠道内。推注完毕后,根据患者肠黏膜上病变所在的部位指导其取不同的体位,使药液在其肠道内保留半小时以上。在每晚睡前进行治疗。用中药汤剂对中药组患者进行灌肠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法为:取黄芩、黄连、黄柏、白芷、防风、白芨、当归、荔枝壳及芡实各20 g。将上述药物用清水浸泡后进行煎煮,取100 ml药汁,然后向其中加入6 g的锡类散,制备成灌肠液(将温度控制在38℃~40℃之间)。用该灌肠液为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具体的操作方法与传统组患者相同。两组患者均以连续治疗15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中间让患者休息1周)。

1.3 观察指标

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其进行疗效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分为控制、显效、有效和无效)。对两组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观察其病情的复发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控制: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腹泻及腹部痉挛、阵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对其进行肠内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肠黏膜恢复正常。显效: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腹泻及腹部痉挛、阵痛等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对其进行肠内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肠黏膜上溃疡的面积较治疗前缩小了2/3以上,且其肠黏膜上无血肿及局部出血点等病变。有效: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腹泻及腹部痉挛、阵痛等临床症状有所减轻,对其进行肠内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其肠黏膜上溃疡的面积较治疗前缩小了1/3~2/3,且其肠黏膜上未出现新的血肿和出血点。无效:治疗2个疗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未发生改变,其病情甚至趋于严重[2]。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中药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传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6.7%,二者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n(%)]

2.2 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病情复发情况的对比

治疗结束后6个月内,中药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为6.7%(2/30),传统组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为10%(3/30),二者相比,P>0.05。

3 讨论

进行保留灌肠是临床上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该疗法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变部位,从而增强其治疗的效果。以往临床上主要使用康复新液及锡类散等药物对该病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3]。康复新液是美洲大蠊干燥虫的提取物,具有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修复创面、抗炎、抗菌、提高机体免疫力及保护黏膜等功效。锡类散的主要成分为象牙屑、青黛、壁钱炭、冰片及人工牛黄等,可与康复新液共同发挥促进创面愈合、镇痛及抗炎的功效。不过,用这两种药物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作用靶点相对单一的弊端,故难以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

在本次研究中,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使用中药汤剂对中药组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该中药汤剂中的黄芩、黄连、黄柏、白芷、防风、白芨及当归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收敛的功效,可显著改善肠黏膜创面出血、水肿的症状,促进溃疡面的愈合。需要注意的是,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根治难度较大。用中药汤剂对该病患者进行保留灌肠治疗虽然可取得显著的疗效,但其仍存在较大的病情复发的风险。

猜你喜欢

新液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康复新液治疗口腔正畸慢性牙龈炎的临床疗效
康复新液HPLC指纹图谱建立及6种成分测定
康复新液在腋皱襞切口大汗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康复新液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112例临床观察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辨证论治慢性腹泻型结肠炎45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