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专家李巍:“把脉”配方助民脱贫致富

2018-12-05田魏向

中国科技财富 2018年8期
关键词:红阳重楼把脉

文/田魏向

“爱农村,农村要变得可爱;爱农民,农民要变得富有;爱农业,农业要有钱可赚。”这是土专家李巍常说的话。

热心“三农” 精心研发

1954年生于重庆的李巍,大学毕业后在党政机关从事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1996年,为救活一个濒临倒闭的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他脱离机关,转行研究微生物发酵技术和生物有机肥生产工艺,开始了自主研发土壤改良技术的人生历程。

自学土壤、肥料、植物营养教材;向中国农科院的海伟力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崔宗均教授的知名专家学习微生物技术;到间种田高手那里取经果树管理技术等。

二十多年来,通过学习、吸收,再研发、实践、推广中,李巍不仅探索出一套成熟的生物有机肥发酵技术和快速低成本的土壤改良技术外,并建立了完整的技术服务平台。同时,还自主研发了新型多元速效长效“戎军碳溶”有机肥,解决了有机肥缓效低效问题,能够在不增加种植成本、减少化肥施用的条件下,让作物提质增产,使贫困农民增收、致富。

据不完全统计,李巍的技术现已在全国上百个县推广实施,面积达40万亩,近10万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把脉”配方 优质高产

“要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最根本的是在土地上做好高效农业这篇大文章。”李巍如是说。

早在2011年,在四川省都江堰市红阳猕猴桃生产基地,采用李巍的土肥技术,即生物有机肥与复合微生物肥料配方,精准改造土壤技术,减施化肥45%,进行优质高产示范,使红阳猕猴桃产量由原来亩产不足1000斤提高到3000斤以上,最高亩产达到5130斤。猕猴桃亩收入从之前的不到1万元,增加到3万多元,最高能达到6万多元。从此,红阳猕猴桃产业走上了稳定高效发展之路。

2015年,四川青城山连续三年利用微生物改造土壤技术与中草药专用有机肥创新技术结合进行实验,创立了国内独有的重楼种植土肥技术,此举不仅提高了名贵中草药材重楼的持续生长能力,让这种市场奇缺的、十分难种的药材的采收期提前一年,并且产量翻番,年均亩产值达到30万元以上。目前,已在云南白药集团瑞丽重楼生产基地、四川青城山等地示范推广该技术。

2017年,李巍自主研发了利用畜禽粪与其他农业有机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生产的富含可溶性碳养分的“戎军碳溶有机肥”。经过一年试验,不用化肥,单独施用,作物产量提高10%至30%,而肥料成本普遍降低20%。

不辞辛苦 传播技艺

四处奔波、不辞辛苦,传播技艺、扎根田间地头。二十多年来,为从事研发推广微生物肥料技术,李巍奔波在广袤的农村大地,平均每天行程一百多公里。他扛着锄头、带着技术,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就是他的日常工作写照。

他的朋友介绍说,李巍这些年工作生活在农村,每年除春节回家外,有320天工作在农村或实验基地,每月也只休息1至2天。

对此,李巍回答:“我的追求就是要用自己研发成果为农民脱贫致富服务。看到农民兄弟富起来了,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李巍家境并不富裕,但是20多年来,还坚持免费为农民和生产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与他合作的企业要提供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研发费或比例很高的股份,被他坚决拒绝;许多农民为感谢他,送钱送物被他一概谢绝。

这就是李巍,被大家称为奇人、怪人、牛人。然而就是他,放弃公务员铁饭碗,不顾家人反对,只身跑到农村,凭借对“三农”的热爱,潜心研发的减肥增效技术,现已在粮油作物、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各种农作物种植上产生显著效果,产量普遍提高20%至50%,部分产品已进入国际市场。

猜你喜欢

红阳重楼把脉
把脉平台经济
给树把脉的人
方修《重楼小诗》中的《红楼梦》情怀
爱尼山的重楼
重楼:梁春宏的脱贫“药方”
社会把脉
石棉农信社:“重楼”种植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危险的阳台
被困电梯
社会把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