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消费异化问题研究

2018-12-05魏菁菁

经济研究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消费观消费行为异化

魏菁菁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消费异化理论是马克思思想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社会消费层次的变化发展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反映,随后社会主义国家也开始出现消费异化现象,广大范围内都受到其危害,消费异化的魔爪也伸向了当代大学生。因此,如何把大学生引导到正确的消费路径上成为当务之急。

一、马克思消费异化理论的介绍

马克思消费概念有多种情况:第一,“生产过程内的消费,事实上就是使用、磨损。”第二,消费是满足需要,“在循环中,始极是一种商品,终极是另一种商品,后者退出流通转入消费,因此,这一循环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消费的同时就是在满足人的需要。第三,消费是生产,“生产直接也是消费。双重的消费,主体的和客体的。”由此可以看出,消费是一种人的基本生存方式。随着阶级的存在,异化应运而生,表现为一种社会现象。

消费异化就是消费与其本质背道而驰,当出现消费与人的需要相分离开来的状态,人们就开始对消费产生依赖,人们只能通过消费行为而感觉到其自身的存在,这就是消费异化。

二、中国大学生面临的消费异化问题

1.消费炫耀化。炫耀,旨在特意强调自己,抬高自己的同时贬损别人,而消费炫耀化就是夸耀自己的消费。大学生消费的炫耀化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要,以及更重要的精神上的需要,以此来体现身份,确定自己的“地位”。大学生现处在一个思想变化的时期,他们会对许多事情表现出好奇。此外,他们随时随地被大量的、充满了象征符号的商业广告所包围。现在已经出现一些大学生迷失于符号世界无法自拔的现象,这种符号带来的虚荣为他们带来享受。但是由于大学生还处于经济尚未独立的状态,自控能力还很差,过度的符号消费会使他们陷入虚荣过度膨胀的深渊。

2.消费攀比化。消费行为攀比化就是在消费过程中倾向更高的消费水平,属于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范畴。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90后和00后。一方面,他们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接受能力,热衷于对时尚潮流的追随,有强烈的好胜心,想要成为人群中的焦点以此来得到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对于新事物和名牌的执着与追逐,体现出大学生的强烈虚荣心。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现象也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注重形式而非注重内涵的消费心理,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3.消费宣泄化。消费宣泄化就是为发泄自己情绪,缓解自身郁闷情绪而产生的消费。大学生日常中需要处理如学业压力、情感压力、人际交往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刚进入大学的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压力显得手足无措,他们涉世尚浅,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略显生疏。发泄方式是否恰当,是否对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有益,是我们要研究的方向。不可否认,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可以让自己表达某种情感,暂时忘却不如意的事情,感到一时的舒畅和痛快。但是,本质上情绪和压力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只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暂时的逃避,所以消费行为宣泄化危害大于益处。

三、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大众传媒对大学生消费倾向的误导。现如今,大众传媒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大众传媒作为最具影响力和说服力的平台,承担着市场主体宣传者的职责。但是为追逐更多的经济利益,普遍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其社会责任的问题,大众传媒逐渐沦为资本的消费宣传工具。甚至一些道德缺失的社会大众媒体昧着良心对大众文化进行误导性的传播,以此换取丰厚的商业利润。这也巨大地冲击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后果很严重。各种信息技术的诞生使得当代大众媒介的呈现方式更加多元化,传媒节目的制作技术更加成熟。大学生这一代人受互联网影响最直接,接受了更多图像化的商品信息,享受着身临其境的消费体验,更容易产生消费需求。与枯燥的大学课堂式的消费观教育相比较,由大众传媒掀起的消费潮流更能让大学生获得心理满足,使他们更易成为大众传媒操纵的对象。

2.学校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忽视。从我国的教育现状来看,在学生成长、学习的任何阶段,都缺少专门针对消费价值观而开展的教育工作。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由于学校只重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所有课程都是针对大学生的专业课知识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而开设的,忽视或无视了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消费观问题更没有进入教育视野。高校同时也缺乏相关教师和教育资源来开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有些教师对消费观问题的严重性还处于无意识状态中,甚至一些教师自身消费观也存在问题,这些问题都导致高校教师无法为学生的消费观提供有效的指导。现在,高校中对我国传统美德的宣传力度不够。现实中,很多高校的各种校内宣传过于商业化,大量的商业广告充斥在校园里,学生们耳濡目染,很容易受到这些宣传广告的不利影响。

3.家庭落后消费观对大学生的浸染。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对每个人都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家庭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导致每个家庭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不可能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存在不小的差异。大学生从小到大耳濡目染家庭中长辈(特别是父母)的消费习惯及观念,会不自觉地在日后的消费行为中表现出来。尽管大学生离开了原来家庭生活的环境,进入了大学校园生活,但是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仍然是由家长提供的,其家庭环境仍然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其中很多家长对子女抱有部分的溺爱心理,在子女的消费需求上基本会做到有求必应。太容易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导致他们不珍惜东西,只知道一味地向父母索取。一部分父母自身消费观也存在问题,主张及时行乐,这也加深了大学生产生不理智的消费行为的可能性。

四、当代大学生树立合理消费观的建议

1.社会媒体应传播正确的消费观念。随着社会媒介形式不断的增多,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增长,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是十分必要的。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通过宣传手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为大学生消费价值观健康化和消费行为合理化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首先,注重培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媒介工作者的诚信意识的培养,宣扬正确的消费理念,致力于把消费行为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加强媒体机构和广告商的伦理道德水平的提高,大力提倡媒体从业人员的行为自律。使之积极承担文化责任,主动引导社会舆论,抵制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背道而驰的生活方式。其次,通过建立奖惩制度来制约大众媒体的行为,控制大众传媒职业道德缺失所带来的危害。定期检查大众传媒贯彻落实的情况,表现好的表扬并树立为社会先进榜样,加大对传播先进文化的大众媒体的扶持力度。相反,对存在道德缺失的大众传媒给予严厉的物质及法律层面的惩罚,把其宣传危害降到最低。

2.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炫耀化、攀比化、宣泄化等问题,高校需加大力度进行消费观教育,为当代大学生树立较强的自立意识及节约意识提供理论支柱,以促使他们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愈发趋向科学和合理。高校应加快优化选课系统,安排与培训相关教师开设消费及消费观教育的公共选修课,使大学生对消费及消费观等基本概念有系统性的学习和掌握。并对大学生进行消费理财知识技能的培训,纠正一些学生消费观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消费习惯。与此同时,在高校更新思政理论课的内容,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来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勤俭、艰苦奋斗的消费伦理的认同感,提升对消极、错误的消费思想观念的抵制能力。另一方面,从校园文化入手,打造积极向上、绿色节能的校园文化。在良好校园消费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促使大学生把人生追求从享受物质转向崇尚知识。一是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校园中各种组织的作用,强调党支部和共青团先锋模范作用,在群众中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活动;号召学生会和社团等组织举办各种贴近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消费教育活动。二是重视校园的环境建设,在倡行节约型校园的理念下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净化学生的身心,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涌动。

3.家庭应践行节制有度的消费理念。家庭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消费观有着不可取代的影响作用。家庭供给是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行为与其家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大学生们起榜样示范作用。一方面,家长应注重提高自身素质,对大学生子女提出的消费要求作具体认真的分析,防止大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优越感和盲目攀比的消费观念,而较少形成求实、务实的消费心理。另一方面,在消费方面应做好正面示范,以身作则,重视精神消费,改变奢侈浪费的消费习惯。父母需要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日常消费中,家长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消费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比如鼓励大学生学会理财,避免成为“月光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陈学智.异化劳动理论浅探[M].北京:世纪桥杂志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消费观消费行为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观及现代西方学者对它的拓展
拒绝异化的人性之光
正确认识消费
大众滑雪消费行为的研究——以万龙滑雪场为例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从异化看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设想
“90后”消费观
消费观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