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扶贫“组合拳” 打通脱贫致富路

2018-12-04

创造 2018年10期
关键词:巍山县劳务输出绣娘

贫不贫、富不富,关键看收入。要脱贫致富,首先要解决的是就业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在确保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政策路径上,帮扶就业一直是重中之重。2018年8月,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通知》,要求创新出台扶持政策,力促16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多渠道就业实现增收脱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云南省坚持把贫困群众就业创业作为最长效增收支撑、最根本的脱贫举措,扎实推进就业大扶贫工作,通过劳务协作、就地就近就业、技能培训、开发公益岗位等途径,不少贫困家庭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扩大就业一人务工全家脱贫

“在外面打工不仅挣到了钱,还学到了技术开阔了眼界。”一次劳务输出,改变了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乡吾吉后村民小组村民和昆的一生。2017年4月,25岁的和昆怀着忐忑的心情,坐上了开往广东的车,在迪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打工,第一个月就挣了2500元。2018年春节刚过完,他又到江苏省昆山市好娃娃玩具厂打工,每月收入3500元以上。

和昆通过劳务输出脱贫的故事,是玉龙县实施劳务输出打通致富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玉龙县紧紧围绕“一户一就业”中心工作实现精准脱贫,目前,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实现转移就业3310人,占35%。

一人务工全家脱贫,对于有劳动力的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是增收脱贫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用这种方法找工作真好,既快捷,又方便。”祥云县祥城镇华严社区梨园村张先生到祥云县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登记后,很快就在平台上与一家企业对接,找到了称心的工作,他对当地开启劳务输出的新模式赞不绝口。

按照转移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的工作目标,祥云县新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积极为当地提供集多工种、多领域、多类别劳动力就业、择业的综合性服务,加强与上海、浙江、广州、深圳、江苏等地劳务机构的合作关系,在做好劳动力转移的同时,还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到省外用工企业就业,助力就业扶贫,进一步拓宽增收致富新渠道。

除了开展劳务输出,一些地方的就近就业扶贫模式也获得点赞。

“过去,我只会种包谷和养猪,一年到头也就苦几千元钱。如今,在党支部带领下,我们依托专业合作社,把土地流转出去获得收入,还能在公司打工,收入是过去的好几倍。”楚雄州姚安县光禄镇小邑村村民李必祥乐呵呵地算起了增收账:“我家两亩地一年可收租金2400元,我在蓝莓庄园打工每月工资有2000元,日子比过去好多啦。”在光禄镇,村民把土地流转给企业,既获得了租金,还能就近打工提高收入。该镇各村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合作建设农业庄园,规模化发展林果、蔬菜、花卉等产业,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通过合股经营,村集体和群众的闲置土地等资源,转变成了公司和合作社的资产,每年可稳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真正实现“多赢”。

彝绣

“现在通过务工,我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了。”大理州宾川县金牛镇尼萨村的李树军在党委、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实现在家门口就业,日子一天天甜起来。通过务工增收致富的,不只是李树军一人。宾川县对有富余劳力和生产空余时间的贫困户,通过组建34个行政村劳务合作社,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员904户,实施“千人劳力转移·助农增收脱贫”工程,全县累计完成劳动力转移92416人次,初步实现了“一人输出、全家脱贫,多人输出、快速致富”的目标。

在大理州巍山县,该县积极搭建县内、县外两个服务平台,在83个村(社区)开设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在大理经开区设立巍山县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关服务站,直接促成转移就业4080人。同时,巍山县把有技术、有经验的农民工“请回来”创业,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和微型企业培育扶持贷款1321户17169万元。针对企业需求开展技能培训,打造巍山家政务工品牌,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转移就业7867人。2017年,巍山县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32805人。

此外,各地还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贫困户上岗拿工资。如宾川县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设立村庄保洁员、地质灾害监测员、河道管理员、森林防护员等公益岗位371个。石屏县对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开发护林员、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451个,帮助其实现增收脱贫。

强化培训提升群众就业技能

技能培训,是贫困劳动力就业留得下、稳得住的根本保障。贫困人口掌握技术, 便有希望改变命运。近年来,云南各级人社部门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持续推动促进贫困劳动力用技能就业,用技能脱贫。

农业是农民增收的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各地围绕“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大力开展茶叶、蔬菜、生态家禽等种植养殖专业技能培训。通过分产业、分层次、分岗位的培训,有效解决贫困户生产经营、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农户规模化发展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贫困户增收脱贫。

大理州巍山县坚持扶智与扶志结合,借助合作社、示范基地等技术聚集的优势,邀请技术人员、农科专家、“田秀才”开展贫困群众教育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能创业、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6年以来,对全县贫困劳动力累计进行就业培训13296人次,组织技能取证培训33期。2017年,全县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1.6亿元,其中实现转移就业的贫困人口增收9799万元,让贫困群众搭上劳务输出“致富快车”。

针对部分农村群众素质偏低,存在“打工无技术,创业无门道,务农无出路”的状况,宁洱县把劳动技能培训作为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农科、职教等部门优势,立足宁洱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开展职能部门行业培训、挂包单位联动培训、龙头企业定向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三位一体”培训机制,实现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全覆盖。

借助多民族文化特色,学得一技之长,就能增加收入,楚雄州大姚的“彝绣培训”就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大姚县坚持不懈抓彝绣技能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互相学”和“委托办学”等方式,不断提高贫困妇女的刺绣技艺、设计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近三年来,全县共组织各类培训20场次,培训绣娘3000人以上,绣娘队伍达9700人,每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的骨干绣娘达200人以上,培树了一批优秀彝绣经纪人,彝绣产业成为大姚民族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更是当地农村贫困妇女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4000多名农村贫困妇女从指尖上脱了贫。

据了解,大姚县通过摸底调研,建立了贫困绣娘数据库,每年举办4至6期培训班,培训贫困绣娘不少于300人。县妇联投入经费制作了《大姚彝绣光碟》400余张,发放到全县12个乡镇和129个村(居)委会,利用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平台传授彝绣技艺。通过培训,促进绣娘在刺绣产品图样设计、工艺流程、技能技法等方面不断创新,激发了她们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培训后,县妇联采取“协会(合作社)+会员”的运作模式,把培训合格后的绣娘组织起来,组建刺绣协会和专业合作社,把分散刺绣户集中起来,共同应对市场风险、打造品牌。

此外,一些技工院校还专门制定了贫困家庭学生专门的培养方案,实施费用减免、强化培训、就业帮扶等措施,促进贫困家庭学生技能成才。如巍山县人社局联合大理白族自治州千里马职业学校,举办创业初级架子工培训班。半个月时间里,有54名务工人员学习架子工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颁发架子工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庙街镇营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夏军长高兴地说:“我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有了一技之长,工作也好找了,收入也增加了。”

多形式、多途径的就业扶贫,如一盏致富的明灯,照亮一户户贫困群众的脱贫之路,相信未来他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猜你喜欢

巍山县劳务输出绣娘
一家三代绣娘,用百年风华传承乱针绣
钱晨霞:“江南绣娘”的“綵衣堂”创业之旅
巍山县乡镇中学宣传思想工作现状阐释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绣娘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我国劳务输出法律体系及保障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