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列”路上的民生温度

2018-12-04

创造 2018年10期
关键词:宾川县易地贫困人口

实现从“两不愁”到“三保障”的跨越,撑起社会保障之网,是确保到2020年实现脱贫总目标的关键之举。脱贫难度大的地方有着许多共同点,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因病致贫返贫人口脱贫任务重、社会文明程度低等,这些正是“三保障”应努力解决的问题。

切实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家庭孩子全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无因贫失学辍学,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全覆盖,全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此次云南省率先脱贫出列的15个县市,立足贫困群众最关心、需求最急迫的实际问题,全面推进“三保障”落地见效,传递出热呼呼的“民生温度”。

住房保障纾民生之困

“真是做梦都没想过我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楚雄州牟定县新桥镇闻知村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国仕笑容满面。在他身后,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整齐划一,平整洁净的水泥路连起家家户户。2011年,牟定县被认定为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滇西边境山区片区县。近三年来,牟定县整合投入资金2.95亿元,实施易地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10864户,全面消除农村C、D级危房。如今的牟定山乡,公路通了,村庄美了,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折射出生活的沧桑巨变,也昭示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云岭大地,这样的幸福嬗变在不断上演。

勐海县边境一线和偏远山区,生活着拉祜、布朗、佤、景颇4个“直过民族”,基础设施差,贫困程度深,是全县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该县集中力量投入两亿多元,重点实施“直过民族”贫困村寨的通路、通电、饮水、文化场地等基础设施项目和安稳住房建设项目71个。如今,位于勐海县大山皱褶之中的勐宋乡曼吕村几个拉祜族贫困山寨,过去低矮破烂的石棉瓦房、茅草房,被一栋栋崭新的蓝色瓦屋面小楼阁取代;村内外狭窄坑坎的便道,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

当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最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在洱源县牛街乡福和北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家家户户窗明几净,村中水泥路铺到门前,绿化树郁郁葱葱,现代化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洱源县以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住房质量为靶向,采取易地扶贫搬迁、县级筹资稳固住房建设、政府兜底建房、农村危房改造、地震恢复重建、住房困难单项帮扶、土墙补新、人居环境住房提升等8种模式,实施稳固住房建设30060户。

陡峭的山崖、崎岖的道路,地质灾害隐患大,针对基本丧失生产生活条件的深度贫困村,宾川县整合6800万元对在金沙江、渔泡江沿岸2个贫困村98户358人进行了安居置业,共建新房98套,发展沃柑等产业400余亩,形成了“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宾川搬迁扶贫新模式。

绿荫潭“温馨家园”是鹤庆县结合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精心打造的一种易地扶贫安置新模式。据了解,在实施绿荫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过程中,有部分五保户、孤寡老人和残疾人,虽然有政府的资金补助,但因缺乏劳动力等诸多原因,不具备独立建房能力。因此,乡里和村里在征得大家同意的基础上,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了占地2.4亩,集住房、厨房、餐厅、电视室、沐浴室、卫生间、管理房为一体的“温馨家园”。同时,安排公益人员,对“温馨家园”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让大家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易地扶贫搬迁的脱贫效果在贫困地区已形成广泛共识,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脱贫示范效应。”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安排搬迁资金376亿元,已有40余万贫困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地方搬迁出来,约28万人通过搬迁实现脱贫。

教育保障筑民生之基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脱贫是最好的脱贫。“我们的教育扶贫一定要扶在点上、扶到根上。”云南省委书记陈豪指出。省长阮成发也强调,一定要尽快补齐教育“短板”。为让受援地区的贫困学生有学上、上好学,让贫困人口懂技术、会致富,从而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扶贫资金投向贫困地区,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人才涌向脱贫攻坚第一线,将知识与创新用到田间地头。

3年来,云南省财政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教育扶贫工作部署要求,以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项目为抓手,全面推进贫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至2017年,共投入资金242亿元,推进云南省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省财政厅在迪庆、怒江全境和“镇彝威”地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实施14年免费教育试点。在实施9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这些地区学前2年和普通高中3年的在校学生免除学杂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2016年至2017年,省财政共计安排资金16859万元,4.35万名学前和高中学生享受到补助。基本消除了这些地区高中以下因贫失学和因学返贫的现象。

同时,以普及普通话为手段,增强“直过民族”群众脱贫技能。针对云南省近50万“直过民族”群众不能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现状,2016年至2017年,省财政安排经费2220万元,通过支持举办扫盲夜校、双语培训、编写双语教材、制作双语音像制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等,这些地区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程度全面提高,实现45岁以下人口能够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增强“直过民族”群众技能。两年来,累计培训民族地区双语教师1.2万多人,已有68个县市区、1295个校点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辅助普通话教学,学生总数达15.3万人。在民族地区创建了22所国家级、219所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

在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各地聚焦持续改善教学条件、帮扶贫困学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确保无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努力实现教育保障全覆盖。如罗平县对所有适龄儿童开展“控辍保学”排查、特殊对象“送学上门”,推广少数民族“双语教学”。2016年至2017年,全县1958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共享受补助资金3569万元。姚安县大力实施教育扶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考核认定,基本实现义务教育“零负担”、高等教育“轻负担”。2014年以来,投入学校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34亿元,各项教育惠民政策受益9993人次。2017年,3423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没有一人因贫辍学、因学返贫。宾川县严格落实控辍保学责任体系,落实国家“奖、助、贷、补、免”等普惠资金2.55亿元,整合部门教育帮扶资金600万元,构建“普惠+特惠”“卡户+非卡户”“义务教育内+义务教育外”的教育帮扶新模式,确保建档立卡户子女不因贫辍学。

医疗保障解民生之忧

2018年10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与国务院扶贫办综合司联合印发了《关于通报表扬健康扶贫工作表现突出的河北省阜城县等45个贫困县的通知》。云南的东川区、南华县、宾川县等3个区县因健康扶贫工作表现突出获国家通报表扬。

为打好健康扶贫攻坚战,宾川县积极组织健康扶贫医疗行动队进村入户,对贫困户重病患者集中救治和医疗帮扶,全面实施健康扶贫“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三个一批”制度,努力实现“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方便看病、看得好病、尽量少生病”。目前,宾川县已经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参加新农合、费用报销比例92%、家庭医生签约服务100%、健康档案建档率100%、大病保险覆盖面100%、一站式结算覆盖率100%、健康扶贫政策知晓率95%以上。

此外,宾川县还全面建立起“258”政府兜底制度,通过整合资金1200万元,设立健康扶贫和民政部门救助基金,贫困户看病按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报销后,剩余部分由救助基金兜底,确保了建档立卡户在县级、州级、省级医院看病一年内累计自付支出分别不超过2000元、5000元、8000元,让贫困户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宾川县的实践,是云南省健康扶贫的一个缩影。俗话说:“病来如山倒。”这是许多家庭被大病、慢性病压垮,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真实写照。但有了健康扶贫政策,百姓因病致贫返贫的苦日子渐渐远去了。

今年51岁的杨金甲是云南鹤庆县六合乡金塘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12月15日,他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到鹤庆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13天后,杨金早康复了。当一家人正为住院费发愁时,医院开具的结算清单让他们喜出望外。结算清单显示:住院总费用4915.62元,其中基本医疗报销4178.30元,大病报销516.12元,补充医疗保险报销221.20元,实际自付0元。“谢谢医生,帮助我顺利康复,幸亏享受到了政策照顾,大大减轻了看病的经济负担。” 杨金甲发自内心的一番话,道出了健康扶贫政策的重要惠民作用。

2017年末,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651户2648人,占贫困人口总数的8.58%、9.15%——这是一组来自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一组数据。怎样发挥医疗救助保障对防贫、脱贫的重要作用,有效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面对艰巨任务,勐海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三保障一兜底”的综合医疗保障政策,对贫困户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达91.08%。同时对2017年度《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出台前已报销的医疗费用,按照“个人自付费用不超过 10%”的兜底保障原则开展“回溯报销”,让47549人次享受到了国家的健康扶贫政策红利。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健康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被认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战役。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云南仍有因病致贫返贫20.5万户、79.3万人,因病致贫返贫率23.88%。同时,云南也是全国需救治人员规模超过50万的5个省区之一,是全国健康扶贫人群数量最多、任务最艰巨、脱贫难度最大的主战场之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民小康。在汲取2016年健康扶贫考核全国垫底的教训后,云南省把健康扶贫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关键性战役来抓。2017年9月底,《云南省健康扶贫30条措施》出台实施,围绕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便看病”“尽量少生病”的目标,云南省吹响打赢健康扶贫“翻身仗”的号角。措施明确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基本医保个人缴费部分由省、州市、县三级财政补贴,确保其100%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同时建立了医疗费用兜底的“四重保障”机制,依托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现行制度倾斜,加上政府兜底的最后一道防线,牢牢守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底线关口。

此外,云南已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5万个,实现对全省贫困人口签约服务全覆盖,针对贫困人口提供公共卫生、慢病管理、健康咨询和中医干预等综合服务。如罗平县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19支,签约率100%,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德宏州芒市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医疗费用在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即时结报,实现“九个确保”,积极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100%签约。

全国健康扶贫动态管理系统显示,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实际报销比例已从2016年的61.15%提高到2017年的90.26%,是全国9个实际报销比例达到90%的省区之一;累计人均自付费用从2016年的2441.63元下降到2017年的657.61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负担降幅达四分之三。2018年上半年,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自付比例为9.43%,是全国属于个人自付比例继续保持在10%以内的8个省区之一。

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

猜你喜欢

宾川县易地贫困人口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宾川县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探析
隐形贫困人口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浅析宾川县小Ⅱ型水库养殖罗非鱼越冬技术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2013年各省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