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办品质学校育“器”质学子

2018-12-03杨冬琬

职业·中旬 2018年7期
关键词:衢州志愿中职

杨冬琬

走进衢州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衢州中专),沿着校园的“中轴线”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孔子雕像,其北面是升旗台,南面镌刻着“礼在中专,中专有礼”标语,东侧坐落着“大器创业中心”,西侧为“大器商贸中心”。升旗台象征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大器创业中心寄望师生用“智慧”头脑创意创新创业;大器商贸中心以“诚信”为基本遵循培育商贸人才。

衢州素有“南孔圣地”之称,衢州中专将孔子雕像建在校园中心位置,并将中华民族价值体系的核心因素“仁、义、礼、智、信”融入校园整体布局当中;沿“中轴线”向校园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角延伸开去,分别是“行健”“崇技”“尚艺”“博雅”四个区域,彰显出学校厚植文化底蕴、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办品质学校”的坚定决心。

子日:“有教无类”,多年来,衢州中专践行“全纳教育”育人理念,即接纳一切学生,接纳学生的一切,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看,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不仅体现了海纳百川的宽容气度,更彰显了教育者的自信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初心不改,求索不止。在继往开来的发展实践中,“全纳教育”理念得到不断完善,及至余雨生校长,学校创造性提出“办品质学校,育‘器质学子”的办学思想,即学生不仅要招得进,还要留得住,更要学得好,成为“勤学勤思立长志,向上向善成大器”的“大器”之才。为让这一新的办学思想真正落地,学校进一步创新了“双全两自(以全纳教育为理念、以全面素质为目标、以自我管理为途径、以自主发展为愿景)”的育人模式,构建符合国家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中职学生成长规律和衢州中专办学实际的育人体系,从而顺应新时期职业教育“由数量增长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的趋势。

“器”文化,引领校园建设,树立育人新风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因其与产业、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侧重于对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疏于校园文化的建设,导致职业学校的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问题更为严重,进而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进入新时期,我国经济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给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职业学校不仅要培养高技能人才,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地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衢州中专致力于挖掘学校丰富的文化内涵,结合金庸先生题写的校训“勤而立信,忠以成器”,进一步凝练了以“善用器、创造器、成大器”为主要内涵的“器”文化品牌,作为学校的精神引领。“教育,应当引导和帮助学生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工具(器)的关系,实现从自然人、学校人向社会人、职业人的转变。”余雨生校长说。而人与工具(器)的关系是职业学校和其学生之间最为凸显的共同的意义空间,只有将这一共同的意义空间建好,职业学校与其学生之间才能建立信任感、产生认同感,从而实现共同发展。

衢州中专以“善用器、创造器、成大器”为内涵的校园“器”文化,对学生处理人与工具(器)的关系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善用器,要求学生既要熟练掌握专业工具(机床、工具书、画笔以及方法等)的使用,也要及时了解专业工具的更新及发展趋势,时刻做好应对变化的准备。学校向学生提出“善用器”的目标要求,并在躬行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与时俱进的革新思维,而这将让学生们受益无穷。创造器,即经过对某一专业课程的学习,每位学生都要完成自己的作品,任务导向型教学设计既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也让其提高了学习效率。更有意义的是,可视化的学习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积极面对人生挑战的态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唯有脚踏实地、勤学善思,方能成就大器。而古今成大器者,不惟有经世之才,亦必有仁慈豁达之心胸,因此,衢州中专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加快了德育、美育建设的步伐,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衢州中专“器”文化的践行与弘扬,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一直以来被定义为“学习不好才选择职业学校”的中职生开启了更加广阔的人生视野,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信息技术应用,打造优质教师团队

“善用器、创造器、成大器”目标要求的实现,“器”文化的落地践行,需要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才能提供切实保障,其中,优化师资队伍是一项重要的内容。

为此,衢州中专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发展中心”),并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师资队伍的重要平台。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在机构设置上采用了“一委一堂两室”的模式,力求通过实现教师的分类发展,完善学校教师队伍人才梯队建设。成立学术委员会,旨在集名优教师智慧,深化学术研究,为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等提供智力支持;开办衢州中专大讲堂,每学期至少开展五次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用“讲座、教研成果推廣、优质课堂展示”等形式为广大教师充电。同时,中心还建设了教学共同体,供共同体的教师团队集中学习和研讨。学校可以利用平台的建设形成合力,使教师培养计划的执行在有完善制度保障的前提下更加井然有序,也使得学校的教师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深化与外界的交流,形成更为开放的心态和格局。

此外,衢州中专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学校按专业发展需求,建设数字化实验室、仿真实训室或虚拟仿真工厂。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普通学科教室、传统实训室和功能教室,推进信息化、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索“理虚实一体”等教育教学新模式,促进教育教学的转型升级。让教师在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和教学环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在去年的全国“创新杯”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上,衢州中专的董梦莹老师以浙江省第一名的成绩晋级国赛,荣获德育组一等奖。董梦莹老师用《多变的价格——以旅游产品为例》,通过学生帮助爷爷、奶奶选择旅游时间和旅游产品,引出供求影响价格和价值决定价格的相关理论知识,内容紧密结合学生生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他对希沃助手中的蓝墨云班课软件运用新颖别致,得到了专家和同行的一致认可,被推荐在浙江省信息化教学说课大赛上进行了跨学科展示。

学生素养发展中心+特色课程,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很多家庭都会面临这样一个纠结时刻,家里的某件东西坏了,例如灯泡,原本只要将电闸关掉,借助梯子换个灯泡就可以解决问题,但是却因为没有梯子而不得不选择买个梯子或请维修工上门,因此产生了不必要的支出。生活中常见的这一情景,使衢州中专的几位女生萌生了“共享工具”的创意。一次,上完创业创新课后,她们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老师,老师非常支持,一个4人的创业创新团队成立了,并开始了“具容易——共享工具”的创业之旅。

在2018年浙江省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大赛学生职业素养(创业创新类)比赛中,她们的参赛作品《具容易——共享工具》荣获一等奖。同学们的优异成绩离不开学校对学生创业创新的教育培养,学校从2012年开始,将创新创业课程引入课堂,学生们可以通过选修的方式,接受系统、规范的体验式学习。同时,学校的学生素养发展中心还建有“创业创新基地”,为学生们的创业创新实践提供全面的指导与服务。“课程+基地+比赛”的学习载体系列化是衢州中专核心素养提升工程的原则之一,内涵校本化、养成自主化、评价可视化是核心素养提升工程的另外三个原则。

按照“内涵校本化、载体系列化、养成自主化、价可视化”的“四化”原则,衢州中专在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忠家爱国、勤劳精技、修身健体、向上向善”指导下,建成了全国首个集“学习、感悟、体验、养成、展示”于一体,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的学生素养发展中心(简称“素养中心”),采用“2+3+7”的机构设计模式,即“创业创新教育基地”和“法制安全教育基地”两个基地。“改革发展教育区”“特色文化展示区”“榜样示范教育区”三个功能区。“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学生社团活动”“运动管理与应急救护”“生命安全与法制教育”“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美育养成”“工匠精神体验”等七个分中心。“场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使学生能对书面化、理论化的知识有更加直观的体验。

在建设学生素养发展中心的基础上,学校创新自由选修课等课程模式。如开设“陶艺、竹木雕、茶艺、小木凳制作、布艺小包制作”等多门体验式自由选修课程;建设《名诗欣赏》《名画欣赏》和《名曲欣赏》“三名课程”。学校还积极建设在线学习平台、学习社区或其他学习载体,通过开发、征集、购买等方式汇聚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创建拓展性网络课程、选修课精品网络课程、校园电视台广播流媒体资源,打造丰富多彩的辅助教学资源、音视频教学资源,惠及每个学习者。

学生素养发展中心与特色课程相辅相成,通过这一做法,衢州中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样本。

品质就业+服务社会,彰显育人显著成效

刘森森和刘林林这对双胞胎兄弟是衢州中专与日本工业大学合作的首届“国际教育留学生”专业班(以下简称国际班)的学生,毕业后同时入职日本知名跨国企业,第一年就有相当于人民币18万元的年薪。同批进入国际班的其他三名同学也都有了很好的高薪工作。他们的“逆袭”离不开衢州中专一直以来坚持的国际教育。衢州中专2006年就与日本工业大学达成合作意向,2008年正式招收第一届国际班学生,“我们一直希望中职学生能有更多更广的成长通道,学校尽力为学生拓宽道路,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衢州中专校长余雨生表示。

为促进学生实现高品质就业,衢州中专推进“专业+产业”融合工程,主动开展市场调研,实地走访本地企业,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校对接职业,学部对接行业,专业对接产业”的思路,紧跟地方产业发展趋势,紧扣特色产业、特色小镇发展需求,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信息、健康、养老、旅游、时尚等地方主导产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专业(方向)设置,提高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进学生精准就业、高质量就业。

在提升学生就业品质的同时,衢州中专还致力于培养和增强师生的服务意识。为此,学校以“培养责任、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我”为宗旨,成立青年志愿服务总队,总队下辖青年教师志愿服务队、学生会志愿服务队、全国文明城市志愿服务队、“信安湖守望者”志愿服务队、城市管理志愿服务队、文化志愿服务队、礼之仪志愿服务队、天使志愿服务队及各学部志愿服务队等14支常态化志愿服务分队,有注册志愿者2000余人。在“活动常态化、组织规范化、队伍正规化、阵地长期化”的工作思路指引下,学校每年参加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多达3000余人次。

衢州中专坚持品质办学、开放办学,学校涌现出了全国最美中职生标兵、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省级优秀学生干部、衢州市最美中职生等诸多优秀学子。目前,学校借承办“第四届全国智力运动会开幕式”之机,正进一步完善学校软件、硬件设施,朝着“引领衢州、走出浙江、全国一流、世界水平”的建设目标奋勇前行。

学校简介:

在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的衢州市西区,坐落着一所美丽的中职名校——衢州中等专业学校。衢州中专创办于1987年,现有机电工程、学前艺术、信息康养、财经商贸等4个学部,共14个专业,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首批浙江省最美校园、首批浙江省中职名校建设单位。该校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先进集体”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今年衢州中專又新增两项国家级荣誉:“全国志愿服务示范校”和“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猜你喜欢

衢州志愿中职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我志愿……
衢州烂柯山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