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

2018-12-03沈善堂

新课程·小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创造性教材

沈善堂

摘 要:《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内容极为广泛,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关键词:教材;儿童生活实际;创造性

小学生(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倡导,教学的空间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还应当积极创造、设立各种情境,并努力向社会、日常生活拓展、延伸,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类社会实践中,体会生活,并且通过这种活动,把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融合互动。教师要有浓厚的资源开发利用意识,主动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尝试走进学生(儿童)的生活,围绕课程标准,开发利用当地教育资源,整合教材内容

现今小学生(儿童)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见多识广。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和书本上或与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会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不能很好地解决其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学科教育的真正价值。面对这一现实情况,我就尝试走进教育对象——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些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些什么,他们有什么困惑,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通过让学生(儿童)直接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动手动脑亲自体验。尝试了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当地现有社会教育资源。尽可能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现实生活中去,引导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懂得做人,把品德教育寓于学生(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学生(儿童)的生活中形成。既圆满实现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教师照本宣科的枯燥乏味和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弊端。较为成功地开发利用了当地现有教育资源,整合了现有教材内容。

二、尝试引导学生(儿童)体验生活,挖掘当地教学资源,丰富教材内容

品德与社会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决定了本学科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实际教学中我尽可能在传授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努力让学生经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关体验。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学做集体小主人》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在课前分别做两件事:一件是仔细观察并记录某个同学为班集体所做的好事;二是自己主动为班集体做件好事。由于学生有了亲身体验与感受。在课堂上先分别交流,再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体会说出来,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班集体的重要性,体会到班集体就像一个大家庭,自己又是其中的重要一员。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又避免了照本宣科的枯燥乏味。充分挖掘了教育对象——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又如,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中国制造》这一课,在讲到“神舟五号”到“神舟十号”航天员的名字时,多数同学十分感兴趣,可就是不能清楚地记住他们的名字,特别容易混淆、张冠李戴。怎么办?让學生想办法快速准确识记。与其同时,我也在积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着手,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形象识记。之后想到了利用航天员的姓氏,编有趣形象的谐音故事辅助记忆。如“羊(杨)肺(费)裂(聂),牛(刘)进(景)宅(翟),仅(景)二牛(刘),立(聂)张(张)网(王)”,十分简洁的一句话,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十分轻松地记住了一个有趣的小故事——一头牛钻进了羊圈,把羊的家弄坏了,羊发现后肺都气裂了(意思倒置),调查发现仅是两头牛干的,于是在羊宅周边立了张网,从此羊宅安然无恙了。从后来的随机检查情况看,连平时班里后进生都能很快准确地记住,效果十分理想。

三、尝试引导学生(儿童)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拓展教材内容

尽可能避免“5+2=0”的学校德育的怪象重现,小学生(儿童)在课本或课堂中学到的道德认识和新知在具体实践时往往会产生冲突,他们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其对学校品德教学产生怀疑,弱化了学校教育的引导功能。

通过近十年的坚持,摒弃照本宣科地教“教材”,紧密结合当地小学生(儿童)的生活实际,追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的主要源泉,开发再利用。积极尝试走进学生(儿童)的生活,围绕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儿童)体验生活,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材内容;积极尝试指导学生(儿童)回归生活,自主实践,拓展教材内容。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创造性教材
公民作为专利申请人的创造性自我初评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关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