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探究

2018-11-30陈琳许米玛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竞争力

陈琳 许米玛

摘 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及就业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本文拟从师范生专业特长及其形成的就业竞争力入手,探析当前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从政府策略扶持、学校学生培养策略变更、学生自身综合实力提升三方面提出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地方院校师范生;竞争力;提升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我国高校在校生的数量持续上升,这就意味着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攀升,但社会的刚性需求与就业岗位的提供却并未同比例提高。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走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近年来,相较于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和专业应用性、实操性较强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专业趋向分工细致、知识面相对狭窄、就业渠道单一的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愈发突出,这一问题也成为地方院校就业策略探讨的热点。

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基础教育从业者的主体。但随着中小学学生数量的减少、乡镇小学的合并、教师人员的合流以及大量非师范专业学生选择教师职业等因素,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壁垒逐年增加。那么,如何开拓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培养的有效途径,如何提升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如何高效实现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成功就业都将成为我们思考的主题。

一、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具体到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来说,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知识、教育实践能力、思想观念。知识主要涵盖的是师范专业所普遍提及的专业知识,即为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教学方法知识、新课改知识等。这些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基础竞争力,是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首要核查与看中的。教育实践能力被称为师范专业毕业生的核心就业竞争力,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形成的可迁移能力,它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板书能力、多媒体运用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外活动设计能力等相关教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等。这些是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求职面试过程中的硬实力,也是教师职业个人魅力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观念作为师范专业毕业生的特色竞争力,主要指教育观念、价值观念、职业道德、奉献精神、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等,这些是用人单位考察录用的重要指标,亦为个人软实力。

二、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失的成因分析

受院校扩招、人口分布政策调整、教师资格认证、教师从业要求提升等因素影响,教师职业竞争压力逐年增大,而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却在急速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社会原因:教育类人才市场供大于求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大学入校人数剧增,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师范专业作为热门专业,不断突破报名新高,这使得师范专业毕业生的供应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前些年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当前适龄中小学生人数递减,教师需求并未呈现相应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教育部改革的进行,非师范专业学生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限制条件得以放宽,非师范专业学生也提高了其加入教师队伍的意愿,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师范属性的壁垒,使得师范专业毕业生失去了其一直独有的就业保护,从而使得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系数增加,教育市场呈现教师需求与岗位需要“供大于求”的现象。

2. 学校培养方案的更迭时差性:师范专业培养方式滞后于教育实际需求

随着教育政策的变更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师范专业毕业生由最初的国家包分配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的基本平衡,逐步发展到现在的供大于求现状,师范专业的“铁饭碗”被打破,加之部分高校师范专业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改革不够、适应新时期教育背景的理念变更不及时,使得教育目标单一、教育手段简单、课堂教学与实践相脱节,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无法掌握学科前沿的教育实践方式及教育理念,从而难以夯实基础,造成个人能力与实际需求的较大偏差。

近年来,基础教育改革已逐渐展开,新课程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鉴于地域差异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地方师范类院校还在实行以理论基础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忽略了对学生的实操性训练与指导。为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技能,各地方师范院校会安排学生进行12周至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但是由于学生的实习单位不集中,指导教师资源储备欠缺,学校与教学实践单位的沟通有限,不少实习单位将实习生当作“免费劳动力”使用,缺乏系统且实际的训练与指导,更不用说进行模拟“岗前培训”,部分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并未真正实现其价值意义,仍然缺乏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节的足够演练与体悟,训练效果有限。

3. 学生个人认知因素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推进之前,师范专业毕业生很少存在就业难的问题,各学校通过招聘、选推等方式基本能够解决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然而,部分学生的意识却并未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转变而转变,在校期间并未充分完成自我的身份认知,对于自身的未来职业规划缺乏计划,既不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也不重视对自身能力、兴趣的培养,更不愿意参加校园内的各项活动,眼高手低,心浮气躁,不听教师的劝导。在就业过程中,未能深刻意识到“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过程,盲目跟风,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不愿意到偏远地区、贫困地区从教,不愿意到没有正式编制的单位执教,老旧的就业观使得很多在校生错失就业良机,无法顺利就业。

三、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压力,地方院校師范专业毕业生应清醒地意识到就业现状的现实,努力提升自我职业竞争力,熟悉学校就业策略,转变个人就业理念。

1. 学校举措

作为师范生培养基地,各地方师范院校应明确现今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院校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根据就业市场现状,各地方高校应着眼于未来,紧密结合高校转型的大趋势需求,探析人才市场所需求的教育行业人才,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从政策上提升地方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关实践数据显示,现今用人单位选取人才的标准已不再唯成绩论,而是越来越重视人才的综合素养。各地方院校应打破单一专业设置壁垒,鼓励多学科、跨学科学习,改善老化的课程设置,加大选修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合理增加素质拓展的相关课程,加强应用类课程的课时比例,鼓励学生进行兴趣课程的跨院系选修,从而有效拓展其知识面的广度与深度,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各地方院校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兴趣尝试,引导学生将更多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坚持师范特色教育,加强知识、技能、理念、实践四方面培养,并引导学生制订适合自身的未来职业规划,培养在校生的职业意识与技能,并进行求职技巧的相关训练。

2. 个人举措

在校大学生应加强职业学习,适应时代变化,正确判断就业形势与自身特长,努力强化自身素养,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首先,在校生要不断努力学习,克服心浮气躁、眼高手低等坏习惯,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与实践活动,不断发现自身问题,改正问题,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提高作为教师储备力量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师德情操与个人素养,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其次,在校大学生还应该培养良好的正面情绪,积极向上、乐观进取,处理好自己与同学、朋友以及世界的关系。最后,认清自身职业位置,克服怕苦、怕累、怕贫困的三怕情绪,通过对自身的兴趣、性格、价值观念、教育理念的深度分析,努力制订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为自身的顺利就业铺平道路。

3. 政府举措

政府是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制定者,也是政策顺利实施的保障者。针对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与教育实际,政府应制定实施有利于师范生就业的举措,诸如“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政策。政府应考虑西部地区实际,鼓励学生扎根西部,服务基层,避免就业“挑肥拣瘦”现象的深度发展。政府还可以通过教师职后培训、进修等机会加强师范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归属感,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情怀。

通过以上举措,希望可以提高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改善当前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参考文献:

[1]赵志川,陈香兰.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2]高俊民,赵硕.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 人民论坛,2013(10).

[3]王艳,王辉. 正视大学生从众心理与其有效利用[J]. 卫生职业教育,2011(12).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2016年陕西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1世纪英语师范专业学生发展前景的研究”(项目编号:2448)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琳(1982— ),女,山东淄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西文化比较与教师职业发展;许米玛(1998— )女,浙江杭州人,咸陽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竞争力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日本竞争力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师范学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