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捕蛇者说》中的两个“而”的用法

2018-11-30钟国榜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1期
关键词:饥渴劳累连词

钟国榜

《捕蛇者说》中共用了16个“而”字,其中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最难理解。目前对这两个“而”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1.廖序东的《文言语法分析》中认为这两个“而”都是连词,连接谓语和它的状语:“好呼”状“转徙”之态。“饥渴”明“顿踣”之故。

2.王力的《古代汉语常识》在讲“而”的用法时说:“而是连词。第一种用法等于现代的‘而且,例如:‘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3.全国语文教学法研究会主编的《语文教学论丛》初中语文教案《第五册专辑》,把这两个“而”划在并列关系里。

4.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辅导》,在补充注释中指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表示顺接关系。

5.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认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前一个“而”“连词,修饰”,后一个“而”“连词,补充,得”。

上述这几种分析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这个“而”字看成是同一类型,把“转徙”和“顿踣”看成是两个词。一类是把这两个“而”字看成是不同类型。我觉得这几种分析只注意了形式而没有注意到内容。我认为,“转徙”和“顿踣”都是短语,而不是词;这两个“而”看似相同,实则同中有异。

“转徙”是一个偏正短语,新编的《辞海》查不到此词条,“转”和“徙”集合得不紧,都能独立运用,其意义不变。“转”应该是“辗转”。“徙”是“迁徙”、“迁移”的意思。

(《史记·商君列传》)“顿踣”也是一个偏正短语,《辞海》虽有此条目,但它并不是最小的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顿、踣分开使用,常见于古籍,如:“兵甲顿,士民病。”“痛欲复裂,半步而踣。”对“顿踣”,《辞海》是这样解释的:“困顿跌倒。柳宗元《捕蛇者说》:“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顿”形容词,困顿。“困顿”,《辞海》解释为“疲惫;劳累”。“踣”动词,仆倒在地。教材沿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编的《古代散文选》的注释,将其注为:“(劳累得)跌倒在地上。”按照教材注释惯例,凡是加上括号的內容,不是原文省略,就是注释者补充的。将“劳累得”加上括号,“顿”就没有着落了。所以教材在“劳累得”上加括号是不正确的,这个括号显得多余。

在基本弄清“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的意思的基础上,我们再来分析两个“而”的用法。

首先分析廖序东的看法。他认为这两个“而”都是连词,连接谓语和它的状语:“‘号呼状‘转徙之态。‘饥渴明‘顿踣之故。”廖先生接着说:“‘转徙,辗转迁徙。”‘顿踣,仆倒。”将“顿踣”解释为“仆倒”,显然不够全面,没有将“顿”的意思解释出来。这样解释,还不利于表现“苛税”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

其次分析王力的看法:“而是练习。第一种用法等于现代的‘而且,例如:‘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而”在古代汉语里可以作为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连词的两部分词语在意思上是进一层的关系。这种“而”相当于“而且”。如:

①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之地,多予重器。(《战国策·赵策》)

——现在老太太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很尊贵,并且把肥沃的土地封给了他,赐给他很多贵重的器物。

②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三国志·隆中对》)

——孙权占据长江下游一带地方,已经历了三代了,地势险要,而且民众归附。

但是笔者认为,将“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而”分析为“而且”是不妥当的。因为“号呼”与“转徙”、“饥渴”与“顿踣”之间既不是程度上的加深,又不是范围上的扩大。再者,“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尤其是“而顿踣”,不符合递进关系的前后几项,一般词类、结构基本相同。“饥渴”“顿”都是形容词,而“踣”是动词。

第三,分析《语文教学论丛》的看法。他们把这两个“而”划在并列关系里。“而”在古代汉语里作为连词,重要表示并列关系,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平等并列的,没有偏正主次之分。这种“而”相当于“和”“又”等,或不译。如: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郊外生有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

④蟹六跪而二鳌。(《荀子·劝学》)

——蟹子有六条腿和两只钳子。

“号呼”与“转徙”,“饥渴”与“顿踣”之间不是并列关系。因为表示并列关系的“而”用于联合结构或联合复句中,它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两种行为或性状的并列,不分先后、轻重和主次,可以互相调换位置。而“号呼”与“转徙”,“饥渴”与“顿踣”有先后、轻重和主次,也不可互相调换位置。

第四,分析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辅导》的看法。它把“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分析为表示顺接关系,也是不正确的。“而”在古代汉语里可以作为连词,表示顺承关系。顺承关系是一个大概念,它相对于转折,表示并列、递进、承接。递进和并列关系,上面已经讨论了,再看看承接关系。表示承接关系的“而”,前后两项有时间上的先后之分,因此前后两项不好调换位置。

⑤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的军容。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不是承接关系。因为“而”表示承接关系时,往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而“饥渴”和“顿”是形容词性短语和形容词,而“踣”是动词。尽管“号呼而转徙”中的四个词都是动词,但是它们没有时间上的先后,只有主次之分。这里以“转徙”为主,“号呼”为次。

最后,分析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的看法。该书认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前一个“而”“连词,修饰”,后一个“而”连词,补充,得。我认为,前者姑且可以;但将“而”当作补语标志,译为“得”,但“饥渴而顿踣”中的重点不是说“饥渴”的结果,而是描写跌倒的情状。

那么,“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中的两个“而”究竟应该怎样分析呢?先分析“饥渴而顿踣”,上面的大多数的分析方法,都将其分为“饥渴”和“转徙”两个部分,但联系整个分句看,不尽合理。这样分析的结果,要么把“顿”的意思弄丢了,要么不太好翻译。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饥渴”和“顿”都是形容词,如果我们把“踣”作为中心语,把“饥渴而顿”都看成状语,都表示“踣”的原因,它们组成复杂的联合短语作状语,即联合式的状语。“饥渴而顿踣”可译成:“(因)饥渴和劳累(而)跌倒。”如果这个分析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号呼而转徙”也可以做类似分析。即把“徙”看成是中心语,把“号呼而转”当作“徙”的两个状语。但它跟“饥渴而顿踣”又同中有异,“号呼”表示“转”的情态,“号呼而转”组成偏正短语,修饰“徙”,表示“徙”的方式。用符号分析法可以分析为:“(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

由此可见,“号呼而转徙”中的“而”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着”或“地”,“饥渴而顿踣”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或不译。全局可以译成:(只好)嚎啕痛苦地辗转逃亡,(因)饥渴劳累(而)跌倒。”

猜你喜欢

饥渴劳累连词
珍贵的礼物
为什么骆驼能长久忍受饥渴
为什么骆驼能够长时间耐饥渴?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的艺术性
超级贩卖机
饥渴
运动
令我敬佩的环卫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