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什么是天坑

2018-11-30税晓洁

中国三峡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冲蚀天坑岩溶

奉节天坑

2010年5月31日,遥远的南美洲危地马拉首都危地马拉城突然出现一个深达60米塌陷洞,有目击称一幢3层建筑坠入洞中,至少造成1人死亡,有媒体报道为“天坑”。在此前后,国内媒体上也是“天坑”频现,比如广西贺州、江西南昌、浙江杭州、四川成都、宜宾、崇州等地也不断有这种地面陷坑出现。

后来有专家解释说,这些现象其实应该称为“地陷”。地陷是地面塌陷,而天坑是一种喀斯特地貌的专属名称,二者并非一个概念。发生地陷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地下的平衡被打破,地表就自然下沉了。危地马拉的巨洞,据专家分析主要原因可能就是地下管道系统年久失修,长期渗水,在地下掏出一个洞穴,最终导致这个塌陷洞形成。

关于“天坑”的定义,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与所在的研究集体,历经多年实地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喀斯特天坑”理论体系,使“天坑”成为继“峰林”、“峰丛”之后,又一个来自中国的岩溶术语。

“四周岩壁峭立(而不是任何形式的缓坡,且不包括后生改造)。深度与平均宽度均不小于50米的地表陷坑。”这是2001年朱学稳首次在《科学导报》上给出的最初的天坑定义。

2006年,他又将这个定义改为“平均深度与宽度均不小于100米的地表陷坑”,并做了更详细的解释。

他指出,天坑既不是“大型漏斗”,也不是“超级竖井”,而应是喀斯特形态学中的一个新成员。在这以前,国际学术界只有大型漏斗一词,对这一现象并无较深入的科学研究。

朱学稳生于1932年,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如今已经年近八旬,被誉为“天坑之父”。他回顾说,从科学的发现的意义上讲,我国最早报道并解释天坑形成的记载,见于20世纪80年代西南师范学院地理系的杨世焱有关四川兴文石林风景区的著作。该风景区内有两个天坑,即小岩湾和大岩湾,但一直被作为岩溶落漏斗的特例而未予重视。

小寨天坑的科学发现是一个重要的起点,在新闻媒体传播下,影响遍及我国南方广大的岩溶地区,此后的几年,“天坑”这一岩溶形态中规模最大的一种类型,不断在我国南方被发现。2000年6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对广西的乐业大石围及其周围进行考察,证实大石围是一个规模与小寨天坑不相上下的特大型(超级)天坑,而该天坑的周边约1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就有十多个中型以上规模的天坑。2002年底,广西巴马县的号龙天坑和交乐天坑(特大型天坑)被确认。

2001年3月朱学稳在重庆市武隆县的后坪乡发现了又一个大型天坑,这个名为“箐口漩坑”的天坑,在成因上与以往所发现的塌陷天坑不同,属于地面水流的冲蚀作用而形成的天坑,在成因分类上属“冲蚀型天坑”,“箐口漩坑”为天坑成因类型多元化增加了新的例证。2002年1月,朱学稳领导的研究集体在箐口天坑附近有调查、确认了石王洞、天平庙、牛鼻子等4个冲蚀型天坑。

崇左天坑,石柱林

猜你喜欢

冲蚀天坑岩溶
穿越岩溶
基于正交试验的超音速火焰喷涂WC-12Co涂层抗冲蚀性能研究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墨西哥神秘“天坑”面积迅速扩大
页岩气地面管道20#钢与碳化钨涂层弯头冲蚀性能研究
沙尘对光伏组件表面冲蚀行为影响实验研究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三种不锈钢材料抗固体颗粒冲蚀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