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奖励与惩罚,度在哪里?

2018-11-30周周编辑英华设计侯宇

妈妈宝宝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君飞飞惩罚

文/周周 编辑/英华 设计/侯宇

故事 1

3岁的飞飞,特别喜欢扮鬼脸。他先用两只小手捂住脸蛋,然后兴奋地喊着:“妈妈,快来看我。”只见他迅速地用食指扒开下眼皮,再把小指伸进嘴巴里,样子十分不雅。由于比较逗趣,所以,每次飞飞一扮鬼脸,妈妈就说:“难看死了!”然后是一连串的笑声,再用手轻轻拍飞飞的脸。而且,每次客人来,妈妈就诉苦说,飞飞很爱扮鬼脸丑死了,飞飞听到就马上做出鬼脸,于是大家都笑成一团。妈妈却又抱怨,每次叫他不要做,他都不听。

故事 2

王茜由于工作十分忙碌,没有太多的时间可以陪伴4岁的女儿小君,所以只要有新玩具或糖果上市,就尽量买给她,希望她能快乐。可是最近,只要她周末因工作外出,小君就哭闹得厉害,甚至摔玩具、丢糖果,妈妈忍不住骂她、打她,她反而不闹了。可是妈妈一走,小君就又哭了。到后来,周末只要看到妈妈不和自己玩,要外出办事,小君就哭,妈妈不得不多停留,好处罚她。

这样的情况,在许多家庭中都出现过。也许有些父母感到很无奈,其实,仔细分析便能看出,这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混淆了奖与罚。飞飞的母亲虽然不希望飞飞有不雅的举动出现,但是他扮鬼脸的表现,并没有得到母亲即时的制止,反而得到更多的注意。于是,别人的关注就变成幼儿行为最好的奖赏,至少这个年龄的孩子会这么认为。飞飞怎么会舍弃、停止它?

而小君的情况是因为母亲工作忙,因此希望以物质的给予来弥补对小君平日的疏于照顾,但是她忽略了小君心理真正的需求:想和妈妈在一起。对她来说,买更多的新玩具则意味着孤单寂寞、亲子分离。所以,小君就会用哭闹来吸引妈妈的注意,争取亲子相聚的时间。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多半在幼儿期定型。运用奖励和惩罚的目的,在于增强孩子的好行为,减少孩子的坏行为,当然这种好坏行为表现的评判,每位父母有不同的标准。专家为我们设立的原则是,使孩子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社交人际关系,对环境有更好的适应性。

是非善恶的社会规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学会的。但是,孩子有些不良行为的产生,却是由父母间接鼓励而增强的(如飞飞的例子)。因此成人的态度与智慧相当重要。虽然奖励和惩罚的原则大家都很明白,但做得好的确不容易。何况什么才是恰当的奖惩方式与时间,更是父母较难把握准确的。

奖励也要适度

奖赏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多赞赏别人,会使我们彼此之间的生活更快乐。对待孩子也不例外,具体地称赞他们表现良好的行为,孩子也会从中得到一些成就感。因此,父母要多花时间注意孩子的行为,给予恰当的回应。因为大人对孩子外在的(尤其精神的)支持多,孩子就会有做得更好的动机,至于物质的鼓励,倒是其次的了——

避免过度的奖赏,尤其是不要用太多的物质奖励

比如,3岁的孩子想洗自己的小袜子。对他来说,这就像游戏一样,是件好玩的事情。正确的态度是肯定孩子,“你真是一个能干的孩子,都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让爸爸妈妈高兴。再说,洗袜子也很有趣”。这样说就足够了,如果非要为此再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反而会削弱孩子从做事本身当中获得的快乐。

并不是给予的奖赏越大,越能增强孩子做好事的动机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出于自身想做的愿望和在做的过程中感受的乐趣而有了某种好行为,此时如果再附加外在的物质刺激,反而会影响其内在的动机。比如,妈妈为奖励孩子多洗袜子,给孩子买光盘。等孩子再洗袜子时,很有可能是为了光盘,而洗袜子本身的乐趣已经大大减少了。

奖励是给孩子的意外之喜

如果先让孩子预期每次做什么事就有什么结果,会让孩子失去内在动机,而且,今后容易做事过于讲条件。

不要将奖励变成交易

许诺是奖励的一种方法,能对孩子起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但许诺的分寸如果掌握不好会适得其反带来不良后果,因此,家长对孩子一定要慎许诺言。孩子如果考出理想的分数,家长给予一定奖励无可厚非,但如今的奖励已经变味,就像是交易。时下,很多家长把它当成刺激孩子学习的唯一手段,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学习的。

放弃奖励给予激励

一个人除物质需求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爱、被社会认可、被人理解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家长在选择激励方式的时候,不妨多给孩子一些精神鼓励。例如:当孩子开始学走路的时候,绝不会有家长对孩子说:“孩子,如果你现在能走上十步不摔倒,我给你十元钱。”这个时候,每位家长都会无条件地为孩子高呼“加油”,拍手叫好,这时每位家长都是优秀的激励大师。然而孩子长大了,家长却忘记了为孩子喊“加油”,为孩子拍手叫好了。

谨慎使用惩罚

说到惩罚,其实比奖励更要谨慎,父母要有科学和谨慎的态度和方法——

父母不应带着情绪来处罚孩子

否则除了达不到处罚的效果,更可能会造成意外伤害。

惩罚真正的目的是纠正、减少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实施惩罚时,要给孩子做一个简单的解释。不要只是告诉他“这不行”,因为这样孩子没有真正学习到正确的行为规矩,处罚也失去了意义。

避免让外在环境的因素,影响到处罚的原则

因为出门在外或有亲戚朋友在场,孩子做错事时,态度坚决地说“不可以”就好了。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坚持。如果是不可避免的因素,无法坚持,只好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惩罚宝宝10个科学方法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2打手心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饰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心情好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处罚孩子时,先让他说出自己错在什么地方;提醒处罚的原因;注意安全问题,打的部位以手心、屁股为主,其他部位则应避免。

3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的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4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务;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务时学习到什么。

5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6罚站

案例: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处罚孩子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7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在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8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9排豆子

案例:耐心不足,乱丢东西

方式: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建议: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10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案例: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建议: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父母态度:温和的坚定

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温和的坚定是重要的原则。孩子都在试探父母规则的临界点,父母如果没有坚持,孩子就会一再得寸进尺。所以只要原则确立,自己一定要做到。即使面对两三岁的幼儿,也要耐心跟他们一起约定原则。这些原则是孩子可以接受,父母做得到的。父母要注意,尽量不要在情绪激动时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许诺,比如:“你不乖,就三天不给你吃饭。”或“你要好好睡觉,明天就买一个高级的电动汽车。”这些是父母做不到的,或者没有认真思考的。因为承诺无法实现,会给孩子错误的印象:反正你做不到,没关系!

以下是父母在运用奖励和惩罚矫正孩子行为时,应注意的事项——

★父母要有权威,不一定要严厉。在爱的基础上,相当的严肃是必需的。

★行为目标要具体,而且适合孩子的能力,比目前能做到的稍高些。

★坏行为的矫正,不是说或示范一次就可达到,需要不断反复练习,所以父母应有耐心,了解孩子的状况,陪伴孩子度过困难。

★把父母希望孩子做到的好行为列成表,贴在墙上,孩子做到了就标个记号(如给贴纸),累计一定数量可换得更大些的奖赏。这样可增加孩子表现好行为的动机。

后记

孩子的行为不是天生就正确和规范的。只有依靠重复不断的练习、他人的鼓励或得到处罚后的经验去修正完善。因此,父母理解正确的观念,掌握灵活的技巧,再加上平时对孩子的观察、关心,便是发挥奖惩作用的最佳基础。

猜你喜欢

小君飞飞惩罚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
Jokes笑话
快走,带刺的“纸团”
上天入水三栖“小蜜蜂”
放水更健康
挫折挡不住一颗进取的心
别让近视走太近
真正的惩罚等
航空信带来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