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校园“情感场”①
——江苏南通田中“情感—交往”型课堂的校本化创新

2018-11-30葛婷婷

中小学德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校本课题学科

◎葛婷婷

“情感—交往”型课堂教育主张的渗入,为学校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了前瞻性的思想,也为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情感-交往”型课堂的场构建和绿色生态化校园,成为南通田中力图形成的良好学校生态。一言蔽之,即这样的学校让走进校园的人,能立刻感受到浓厚的情感氛围。而这样的场文化是一个从课堂内渗透到课堂外,又由课堂外转向课堂内的交织过程。

全校教师在浓厚的情感教育思想的学习和带动下,不断提升自身情感素养,并将情感理念带入课堂、延伸至课外,在与学生交往和相处的过程中构建了更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在情感丰富的场文化中,逐渐探索出“情感—交往”型课堂的校本化之路。

一、“情感—交往”的学科诠释——构建课堂“情感场”

学校历来秉持科研兴校之管理理念,成为种子学校后,由一把手校长挂帅总负责,教科处负责具体策划与落实,明确项目的种子教师、子项目负责人以及校级课题主持人。基于总项目和“情感-交往”型课堂的要求,学校建立起从国家级课题到省市级课题,再到校级课题的四级课题群立体研究架构。其中,“情感德育”国家级课题和“情感场生态构建”省级课题是宏观的主课题,其余课题或基于学校层面,或由教师个人承担,从相对微观的视角来对总课题的研究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在教科处的带领下,学生处、教务处等与学生德育与学习发展息息相关的管理部门,不断深化对“情感—交往”型课堂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情感-交往”型课堂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活动,其中,课题研讨和培训活动最为“接地气”。为了数量众多的校级课题研究的有序开展,学校开展先期理论辅导,并发放学习资料和课题申报指南,由教师提出申报意愿;教科处进行初审并反馈后,教师撰写研究方案;之后,学校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论证,指导教师修改方案;同时,学校还邀请专家进行过程性指导,要求课题主持人定期汇报研究进度,进行过程性课题研究课展示与研讨活动等。

随着情感理论学习的深入和情感意识的增强,全校教师逐渐具备了将情感思想渗透课堂的教学行为能力。在此基础上,由种子教师牵头,以教研组为单位,各学科组结合自身特点,渗透、诠释和表达情感教学,并提炼了适合本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例如,英语学科关注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用活动的形式外显表达情感,并通过“情感链”贯穿于课堂“育情”“共情”和“移情”过程的始终。这一实践最终以“链式情感教学:基于活动的初中英语课堂设计之行动研究”命名并获批江苏省“十三五”规划2108年度普教重点自筹课题。物理学科则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理解物理知识和原理,并将该思想与“情感—交往”型课堂的教学理念相结合,走出了极具学科特色的物理教学研究之路,“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的‘情感—交往’型课堂研究”获批江苏省“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

学校结合青蓝工程,同时满足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需求,在崇德楼六楼建立了情感教育工作坊,定期开展主题研讨与培训活动。朱小蔓教授等专家也常来做“坊主”,为老师们指点迷津。老师们在温馨舒适的氛围中相互学习、交流心得、研磨切磋,活动还特别强调体验性,教师们在角色扮演、情境体验中获得了情感素养的提升。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们对“情感-交往”型课堂的理解不断深化。教师在上课之前会对这节课的教育性、教育价值进行充分预设,在课中和课后则积极反思其达成度;同时对自身教学行为的道德性作出评估,即是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是否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如果是,又该如何改进、补充。老师们逐渐形成了共识:德育的途径并非狭义的德育工作,课堂本身就是很好的载体。而“情感-交往”型课堂具有天然优势,德育性、育人性理应是判断一堂课生命力和价值的重要指标。

二、“情感—交往”的“三单”融合——拓展课堂情感场域

随着情感素养的提升,教师不断在各学科课堂上诠释着对情感教育的理解。注入情感力量的课堂教学,再次刷新了学校的教育品牌——“三单”教学模型。所谓“三单”,即基于课堂的活动单、基于问题的互动单、基于作业的自助单,分别指向课堂活动、问题解决和作业自助与分层教学等问题。它们既是对课堂教学的指导,也是对课后辅助的补充,对“情感-交往”型课堂来说,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诠释、落实和补充。自开始实践和研究“情感-交往”型课堂,老师们就有意识地将二者融合起来,取得了更大的效益。

1.活动单——活力课堂的新面貌

活动单从学生需求出发,用活动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这里的需求不仅考虑学生追求新知的需求,同时也将学生的情感需求纳入考量范畴。比如,如何缓解入课时的紧张气氛,如何调控渐入佳境后的学习氛围,如何升华情感紧扣学科素养等都成为教师设计活动单时的考量目标,从而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师生交往的教学活动。[1]

以笔者执教的一堂英语课为例。课题是七年级下册五单元的一堂阅读课,教学活动单上设计了三个大活动:Activity 1: To be a good reader;Activity 2: To be a good listener,;Activity 3:To be a good story teller。围绕三个大活动又设计了许多小活动予以支撑,通过观看视频、小组竞赛、同伴互助、模拟配音等多种活动,有效完成从初读课文到复述仿写的教学目标。活动进行中,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都因为情感需求的关注和满足而充满了愉悦感。

2.互动单——师生沟通的新平台

课后,自然有不少个性开朗的学生愿意围着老师问东问西,如此,既能回味一番刚刚结束的课堂,又能与老师聊一些藏不住的小秘密。不过,不免也有一些胆小的孩子,只是远远地望着,想走上前去,却又勇气不够。拥有情感温度的校园会将关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基于问题的互动单就能强化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和关怀。

教室后“互动白板”(按学科划分区域)时不时地会被学生贴上小纸条,而老师跟在留言后的回答让互动单抹上了不一样的色彩。“老师,这个知识点我没听清楚,您能再讲一遍吗?”“没问题,明天再细讲一次!”“老师,昨天的课太有趣了,只是电影视频没有放完,我们可以找时间接着看吗?”“当然可以啦!下节课见!”一张张透着活力的互动单书写着亲密无间的师生情谊,这里是师生公开的互动平台。通过“互动白板”,学生与教师进行个性化交流,可张贴各自或各组的学习问题。教师在课前或课后进行阅读,根据问题性质或单独解答,或集中解答。

家校联系本则为孩子们心底的秘密找到了一个可以诉说的地方。通过家校练习本,实现了包括学习与生活问题在内的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班主任在家校联系本上的日常互动和每周的周记与点评中,让师生情谊书写在字里行间。

3.自助单——自主评价的新举措

每个学科会根据教学需求每周安排一次巩固练习,以习题为载体师生直接对话、交流。对学生而言,这不同于一般的“小题训练”,因为它以“自助单”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每周训练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知识掌握情况,去教师处领取自己所需要的“自助单”。“自助单”的设计由“基础知识”和“能力提升”两部分构成,以便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最适合的任务要求。

分层作业作为“自助单”的补充形式,是学校在家庭作业布置上的规范性要求。教师布置作业时,明确告知学生基础类、巩固类和提升类的三类作业,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师会在第二天,依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特点,给予进一步的指导和点评。如此,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不同情感需求,为他们课后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实现了“情感—交往”型课堂的外延。

三、“情感—交往”的校本推广——催生校园情感生态

在某种意义上校本化课程可说是学校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对学科课程进行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和拓展。而“情感—交往”型课堂在全校范围的推广和应用,为南通田中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如前所述,学校各学科针对“情感—交往”型课堂都有了较为成熟的解读,除上述提及的英语、物理学科以外,其他学科组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语文学科的情感自我交往课堂、数学学科的康健生活思想情感生态课堂、历史学科的情感与认知主线课堂、化学学科的情感教育的化学潜能探索、美术学科的审美视角生命情感课堂建构等,都形成了紧扣情感主题的教学思想。

由此,学校结合办学特点和学生的兴趣需求,开设了别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课程分为“阳光体育类”“艺术修养类”“自然科技类”“文学欣赏类”等四大类,包括体育舞蹈啦啦操、生物工作坊、刺绣工艺、动漫教程、写意花鸟、英语名著欣赏、历史人物评说、生活中的物理等36门。

基于情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领域,满足了学生的多元需求和个性发展,更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基础。在充盈着情感元素的多元课程中,学生需求获得了充分满足,他们在校园里真实体会到情感的温度,感受到来自学校、教师对自身需求的尊重和个性化发展的关爱。[2]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情感小故事。出于综合考虑,学校在最初设置校本课程时,考虑仅对初一年级学生开放。校本课程的推行赢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追捧”。在学期末,陈永兵校长办公室的门缝里塞进了一张小纸条,上面写道:“亲爱的陈校长,您好!我们希望在初二的时候仍能上校本课程。”在充满情感温度的校园里,师生间的互动单也从教室悄悄飘进了校长室。这张小纸条表达了孩子的情感诉求,本着尊重学生意愿和对其兴趣爱好的爱护,学校克服了学生人数多、师资调配难、场地受限制等困难,在新学期为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的学生开设了校本课程。校长室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一次与学生的完美情感互动。

因为情感场文化的“调剂”,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同事关系、生生关系呈现出不一样的和睦与和谐。如今,走进南通田中的校园,人们时刻都能感受到带有“温度”的交谈。大门右侧的“诚信超市”是学校打造的无人售货超市,给予学生充分信任;一旁的“爱心雨披”,为下雨时未带雨具的师生解除后顾之忧。在雨过天晴的第二天,前一日没有任何形式契约就可借走雨披的师生会将晾干、折好的雨披放回,用无声的语言和行动默默增添着学校的“情感场”力量。教室旁的流动图书馆,让一本本图书在学生和书架间自由飘动。教学楼里的钢琴,也会在大课间散发出迷人的乐章,让大家在紧张学习过后陶醉于艺术的海洋。这所学校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打上了情感的烙印,在默默不语间形成了无形的“情感场”,形成了良好的情感生态。

情感教育思想不仅是校本建设的理论支撑,更帮助校本化建设呈现出人本、科学、智慧的特征。“情感—交往”型课堂校本化建设在探索中创新,亦在创新中成长。我们坚信这条校本化发展之路是光明的、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更是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夯实基础的。

猜你喜欢

校本课题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巧设美术课题 传承非遗文化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