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至善田中德育的问题、原因与对策①
——在学校德育诊断现场会上的反馈发言

2018-11-30檀传宝

中小学德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田中德育学校

◎檀传宝

课题组这几天在至善田家炳中学(以下简称“至善田中”)过得非常愉快。作为最真诚的感谢,我先抛砖引玉,说说这几天的感受。未来希望能够通过系统、专业的反馈,比现在分析得更准确、全面一点②。

一、学校教育的整体感受

至善田中无论是德育还是整个学校工作,令我印象特别深的特点,第一是敬业、扎实,第二是学校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为什么说至善田中的工作是敬业和扎实的呢?从观察和访谈来看,首先老师虽然在专业表现上有参差不齐的一面:一些老师非常卓越,一些老师则不尽如人意。但从整体上来讲,绝大数都在按照自己的教育理解在认真、扎实地工作。以我的观察,田中学生整体表现也非常不错,一方面表现为在听课、访谈中,有自觉配合教师的意识,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我们,证明他们对学校有认同;另一个方面是学校学生的整体状态相对较好,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习、精神面貌上,外在行为表现等方面也不错。

为什么要讲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呢?从学生角度看,一方面觉得课业基础不算太差,上进的欲望比较强;另一方面,即便在我们看来学校有一些不尽合理的要求的情况下,学生也没有提出强烈的批评,而更多是对学校工作的理解、支持。在教育整体氛围不太友好背景之下,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从老师的角度来讲,基本上都是敬业的,都想把工作做好。

另一个理由,是在在座学校领导身上发现的。各位的很多工作都做得非常到位。比如校长有一个重要的教育思想就是学校要有“学府风范”。这是学校变革非常核心的东西。每一所学校都应当有自己的哲学,这对于学校发展意义重大。还有分管德育、教学的两位副校长都说到,要让学校从规范性德育向自主性德育的转型等等,都是非常正确的理念。实际上我们有一部分工作已经摆脱了旧有模式,在往另外一个崭新模式转变的路上前进——可能自己还没有意识到。仔细回顾至善田中的历史,一方面从校长调来以后,学校从危机中迅速扭转局面,一直到今天成为当地教育的一面旗帜。但另一方面也应该意识到:现有模式可持续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比如,现在教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休息的时间,连晚上都在上课。再往上“加码”,时间上不再有可能了。从教师工作角度讲,我要对各位同事,包括在场外正在工作的同事表示由衷敬意。因为我们不能想象,一位中学老师,既是科研室主任,还能带四个班的语文,并且每个班都有八九十个同学——他可能从早到晚一直在工作!问题的另外一面就是,老师基本上都处于一种超负荷状态。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再按照老路走的话,用应试教育的办法发展学校是不可持续的。就德育而言也是这样,如果还用学校发展初始阶段“治乱世”的办法来管理这些要求上进的同学,显然既不合实际,也行不通。

二、学校德育的主要问题

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德育问题,一是学校伦理问题。

通过这几天的访谈、观察,最刺激我的不是孩子有不良习惯,不是孩子不懂礼貌,或者说有严重的品德问题,我们最大的遗憾,恰恰是在那些中规中矩、认真努力的同学身上——他们基本上没有这个年龄应该有的梦想。他们当然要考大学,当然想找一个好工作,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人生梦想。我非常赞赏校长上次的那个演讲。那个活动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的理想导引到了升学这个功利性目标之上——比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之类。我可能并不赞同那场演说中的某些观点,但是那场演讲打动学生的,是那些超越性的东西。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一般情况是,当我们问同学对人生有什么想法的时候,他们讲得最多的就是考一所好的大学,或者选一个好的专业——标准是容易就业。这些我们都能够理解,但是远远不够。我觉得现在许多学校太像一个养鸡场,所有的孩子都关在一个鸡笼子里,所有的思想都被束缚在那些题目以及那些题目所服务的高考功课上面。比如我们问到学生想考一所好大学的“好”是一个什么标准的时候,他们最后都还原为一个非常功利的目标(好找工作之类)。没有超越那个具体功利的人生目的,这是一个大问题。本地区几乎最好的精英都集中在我们学校,如果这些孩子没有社会责任感,如果本地最好的中学生都没有家国天下、匹夫有责、舍我其谁的气概,那我们是不能指望其它学校去完成这些使命的。所以我在考虑德育的时候,最初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具体的德育问题,就直接德育来讲,内容相对保守。有可能我们对有些教育内容,或者某些管理措施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保守的东西多了一点。比如说,宿舍文化的“一尘不染”,恰好证明那些属于青春期孩子个性化的、多彩的、梦想的特征,完全没有了。这就证明我们在直接德育方面要求有点过了。我不主张一下子全改过来,但必须要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在这个多姿多彩、呼唤个性与创造性的时代,用军事管理的方式去管孩子是不行的,因为孩子终究是要走向社会、走向更宽的天地,去迎接挑战、去承担最大的责任的。

间接德育的部分,我们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太被动。学生太被动与德育有关,因为学生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状态不改,对学生的心理、人格发展都有负面作用。因为如果学生每天上课都那么被动,要靠意志和道德去坚持听课,这是非常难的。其实如果每个老师都能够按照三维目标去教学的话,我相信整个课堂状态定会得到很大的改观,对学生的尊重也能够充分体现,间接德育的作用就能发挥得更充分。

我们在至善田中能看到几种教育的文本:一种是理想的、观念的文本,就是我们脑子里所渴望的东西;第二种是规范文本,就是规章制度写清楚的那些东西;还有一种则是现实的教育实际的文本。我们脑子里想的那些东西只有一小部分落实在规范文本中,规范文本在执行过程中又跟实际执行的文本差异很大。校长在德育、教学等方面一定有很多梦想,但在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可能要折中,然后规范文本再到现实生活中,又会折损很多。我们最近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就是坚决不再“买学生”(花高价招揽高分学生)。这个路子是对的,因为当我们抱怨那些学生不懂事,给点钱就到别的学校的时候,首先要反思这一制度后面的逻辑!当我们把那些考分靠前一点的考生看得那么重要,是那个群体中的特权阶层的时候,就说明我们的学校文化是有问题的,在逻辑上是功利主义的。既然我们的制度是功利主义的,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呢?因此,今后我们对整个学校文化、整个学校伦理必须要做深切的反思。否则整个校园都会透着一种我们每个知识分子都讨厌、都反感、都不情愿的恶俗的功利主义。学校运行制度安排每时每刻都在教育我们的学生,这就是所谓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问题其实是一个学校伦理的问题。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好学校、什么是坏学校,什么是好老师、什么是差老师,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差的教育,最高的检验标准是什么?我个人觉得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我们把学生当成是工具还是目的。教育家办的好学校一定是以孩子为目的,而不是以孩子为工具的。教育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我们所有的心血都致力于让他们发展,他们是我们全部工作的目的!我承认任何人都有功利的一面,但是从终极目的上讲,学生不是我们学校工作的工具,而是相反。我们必须要在学校伦理最高标准之下去审视我们的工作。

三、发展模式转型的可能性

至善田中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实现跨越性发展或者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包括两个意思:一是落实已有想法,二是升华已有的想法。

我们有些想法已经很好了,比如“学府风范”、科学治教、民主施教、人格励教等教育理念,都非常好。但是我们也还有要升华的地方。

先谈谈对“学府风范”的理解。学府至少意味着两条:首先,学府意味着对俗流的批判,意味着一个机构的卓然独立。比如当别人都花高价“买学生”的时候,我们敢于说“不”。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就应该慢慢但坚决地弱化其他那些不应该有的东西。我们开始这样做,那就是卓然独立。其次要引领教育的潮流,带头走向时代的新方向。要引领潮流,就不光要卓然独立,还要率先示范、勇往直前!人们都说学校是社会的良知,如果整个社会都是错误的,那么学校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告诉社会正义所在、正确的时代方向所在。因此,要实现品质发展的转型;就要让我们的同学有梦想;我们自己也要有梦想!比如,如果我们真的把学生看成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目的的话,就要弱化某些应试教育的东西。为了安全起见,可以不用一步到位,但应该知道方向在哪。再比如说,咱们的特尖班,可以保留因材施教之“实”,但革除不平等对待之“名”(制度形式)。是不是可以以兴趣小组的方式去解决那些“吃不饱”的孩子的问题?我们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需求来安排制度,而不是简单迎合瞄准考上清华、北大等比较庸俗的指标。我不是说不要追求高考取得好成绩,只是希望至善田中在教育目的上能有所超越。

我们必须知道有另外一种类型的教育,既可以兼顾升学率,同时又可使孩子发展得更好。有没有实现这种变革梦想的可能性呢?当然有!另外,德育上有没有可能少一点教师的设计,多一点学生自主生活的元素?我们学校的德育和教学一样,都是中规中矩的,多数情况下都是手把手教,生怕孩子走歪一点点。但是我们能扶到什么时候!比如昨天下午的班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些班主任不在的班会,反而开得更热闹,以至于后来我们课题组做观察的老师完全被孩子们的活泼表现所吸引了。为什么?!高中生了,他们有的是青春活力!如果我们放开的话,班会或可收获更多。只要放心让他做,只要鼓励让他做,一方面是让他的精力释放了,学校生活多了一种有意义的时刻。另一方面,他们也能够做得非常好。我们能不能真的像校长提倡的理念一样,把规范性德育慢慢边缘化到处理特殊事件上,而让孩子拥有更多的梦想,为自己的梦想去过好每一天?学校德育的全部工作应该首先是正面、积极的,而不是消极、限制的。回归生活、回归青春、尊重主体的德育是有可能的!

另外,德育与学校日常生活是完全连在一起的。所以真诚希望学校在保持升学优势的同时,也能让德育生动起来,让学生发展全面。在一定意义上,就要落实已经提出来的口号:科学执教。比如,只有学生遇到麻烦的时候老师才出场,而不需要每次都出场。因为每次都是一个声音、一个频率说话的时候,学生是容易疲劳的,即使再用心,教学效率也不高。因此,科学施教跟回归生活的自主性德育都是有可能的。我们总担心如果给孩子更多的自习时间,他们不干正事怎么办?事实上处理得当就没有那个可能,每个学生都知道学习、发展的重要性。如果要这样做,我们需要两个条件,第一,要大胆挤出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们自主、自由发展;第二,要准备好更好的选择,要准备、安排好有意义的生活给他们。总之,至善田中应该朝另外一个更好的方向去转型,去寻找一种更有意义的教育模式。

四、几点具体的工作建议

田中这些年非常成功的经验之一是:“走出去,引进来,连起来”,这非常好。但应该做两个补充,一个是“走出去,引进来,连起来”的标准应该提高一点。不要找那些同质的学校去交流,我们需要找超越这个模式的学校(如北师大二附中等)去交流。所以“走出去,引进来,连起来”的伙伴标准应该适度提高一点。另外一点是增加开放性,有些学校的高考升学率不高,但是办学理念先进。比如上海枫泾中学可能就是升学率一般的学校,但是他们一直强调艺术教育的特色,有非常好的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他们有我们没有的东西,就应该学习。所以,把标准提高一点,开放程度大一点,“走出去,引进来,连起来”的策略才将在学校战略转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是校内教育资源的发掘。我们学校有两类教育资源弥足珍贵,一个是老师资源。在座的领导班子里有很多老师的课都非常棒,每个学科组都有非常棒的老师,因此应该充分发挥学校教师资源。有时候语文组有的特点,物理组是没有的。老师们应该摆脱思维定势,因为理科听文科可以得到启示,文科听理科也可以得到启示。其实观摩课的学科知识内容不一定必须全听懂,课堂的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等等,恰恰是要重点考察的对象,这几乎没有学科差异。比如班级活跃的程度、老师提问的技巧等,都与学科知识没有太大关系。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挥这些教师资源。还有一个是学生资源。当前这种学校竞争和恶性的校内竞争,已经使同学之间彼此分裂、敌对。比如特招班的学生集体主义感不强,班会不如普通班活跃,因为他们更多聚焦于个人学业。这对他们的发展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培养合作性的竞争,鼓励到全省、全国、全世界去竞争,而不是几个同班同学之间的竞争。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教育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创造空间,要有更多的俱乐部,有更多的自主性社团。假如我们开辟出一片土地让孩子们去耕耘,再在教学效益提升上下点功夫,就一定能让学生自主的东西活起来。

第三个建议是,无论如何困难,都要下决心考虑班额的调整、师资瓶颈问题的解决。班额太大,教育效益肯定差,从提高升学率的角度而言也是极为不利的。与班额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我很担心一部分老师的身体会垮掉。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学校质量继续提高会非常困难。师资短缺无论对于现有的标准,还是对于梦想的更好标准的实现,都是不利的。有一种师资我们要特别注意,就是所谓的“副科”。校园必须有真实的歌声、笑声,美术、音乐等“副科”应该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哪怕比重不会太大。这就要求相关的师资必须跟上。

最后,提出一些改革措施。第一,减少硬课时。第二,停止特尖班,或者停不了特尖班的话,起码应该两条腿走路。保留特尖班模式的同时,扩大俱乐部模式。俱乐部有多种形式,一种是整体特尖班,就是特别优秀的孩子自愿组成一个班,学校按一定的规则,公开、透明、开放操作,当然学生也可以自愿退出。这不是出于功利的目的,而是出于分层教学的目的。与此并行的是单科俱乐部,比如说一些同学希望在物理方面有所发展,就要鼓励他成为物理学家。有了这些梦想以后,他才可能在这个学科上有更高的追求。第三,暂停一部分老师的教学任务。有一部分老师的教学水平非常糟糕,且看不出要改的欲望。建议这一部分老师在态度、水平没有改进之前不要进行教学。

(根据录音整理,局部有删改)

猜你喜欢

田中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远山犬虎子
小小的世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萌次元
浅谈日语授受动词的使用方法
学校推介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