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教学中如何继承孔子德育思想

2018-11-30单流通

教书育人 2018年35期
关键词:中庸圣人君子

单流通

一、“人性论”与“仁”

孟子主张的“性善说”,荀子主张的“性恶论”,均源于儒家思想的先驱——孔子思想中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所说的“性”是指人性,“人性,是关于人之本质、人的固有品性的道德范畴”。孔子所说的“性近”有两层含义:首先,就人而言,人性区别于猪、马、牛、羊等,所以,在这一方面人的属性是相近的;其次,人虽然都属于高级动物,但由于“习相远”,所以是“性相近”,而不是“性相同”。孔子的“人性论”教导我们要从日常小事着手,懂得“推己及人”,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仁’是孔子道德理论的基础,整个儒家道德体系都是以‘仁’为核心展开的。”孔子的仁爱思想要求人们要相互关爱、克己修身、讲究孝悌与忠恕,以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礼”与“中庸”

孔子所说的“礼”尤指周礼,概括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维护周朝的统治制度,孔子主张“尊尊”“亲亲”的宗法等级原则。所谓“尊尊”,就是说要尊重君主、侍奉君主,遵从等级秩序;所谓“亲亲”,就是指“父要慈、子要孝”,要遵从宗法秩序。“不学礼,无以立”充分表明了孔子对周朝礼乐制度的推崇,才会督促人们自觉遵守。

“中庸”则是孔子德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给予其高度评价:“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人们已经缺乏很长时间了。“‘中庸’尤指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为人处世态度。‘中’谓中和、中正;‘庸’谓常、用。”孔子主张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充分体现了他的中庸观点:为致和,不偏不倚,平衡协调。孔子的中庸思想,要求我们学会审时度势、拿捏恰当,切忌偏激。

三、“知行合一”与“君子”品格、“圣人”境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孔子主张的“知行合一”最通透的解释:只学习不思考就会陷入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变得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知行合一。其中,知是行的向导,行是知的来源。要做到知行合一,首先要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独和内省;其次要把学和思结合起来,身体力行。

培养具有君子品格的圣人是孔子德育思想的最终指向。首先,孔子对君子的定义有“‘君子坦荡荡’‘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等。意即君子要有远大的志向,要坚韧不拔,要懂得反省自身,内心平静才能事事通达。其次,孔子对圣人也做了界定:“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始终,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也就是说,圣人不是要万人膜拜,它是人生的一种理想境界。

四、挖掘孔子德育思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首先,人是社会中的人,要受社会教化,所以要把“慎独内省”与感悟社会相结合,把“义者,宜也”的责任感与权力观相结合。其次,要在学生中普及孔子的德育思想,挖掘其深层价值。

五、鼓励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拓宽道德教育途径

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提倡仁、义、礼、智、信、行等原则,提倡孔子的“孝悌”思想,但如果不实践,便都成了空话。要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平,就要引导中学生参与实践,践行孔子德育思想,进而将孔子的德育思想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衔接。

现在社会提倡“三德”教育。为实现“中国梦”,在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就要加强社会公德规范、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教育,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孔子德育思想的教化。加强孔子道德思想教育,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更好地衔接孔子德育思想与当代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庸圣人君子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君子无所争
官场圣人范仲淹
官场圣人范仲淹
有君子之道四焉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East–West Culture through the Eyes of a German Scho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