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风波
——学校德育路上的一把刀

2018-11-30王淑君

教书育人 2018年35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高中生交流

王淑君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长期修炼和提高,教育更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真诚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只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如果教育方式不当,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一、学校手机使用现状

小崔是高二文科班学生。她在高一时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认真。进入高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她特别喜欢玩手机游戏,我没收过她三部手机。我和她谈过心,当提到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带病打工时,小崔同学不禁潸然泪下。她告诉我她要彻底告别手机,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父母和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了她,并和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几天后,我无意中又发现她在宿舍里偷偷地玩手机。

其实,像小崔这样的情况不是个例,问题学生是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的特殊情况。我校大多数学生长于农村家庭,父母文化程度低且忙于农活和打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该生自控力比较差,沉迷于手机游戏,其后来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作为负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目前,我国许多学校都不允许学生在校内携带手机。在初次发现学生的手机时,就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问清手机的来源以及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向家长讲明学校的规定,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老师主动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而不能简单地一收了事。

二、精化教育方式

1.了解学生个性,走进学生内心

高中生好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各自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自身素质等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行为必须具有差异性和针对性,坚决不能搞千篇一律的“一刀切”。在平时要多观察多交流,详细掌握学生的个性,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只有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当前,学生“手机成瘾”问题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单纯简单地进行“没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反而会激化矛盾。

2.坚持循序渐进,修炼育人艺术

教育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的地位平等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最大教育效果。在这次事件中,我深感自己教育的艺术性还很欠缺,处理问题简单化,遇到问题不够冷静,让自己陷入没有退路的尴尬境地。教育是一门塑造人的艺术,不能急功近利,更需要耐心、持久和方法。对学生表现的反复一定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学生的教育转化要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

3.坚持谨言慎行,做学生良师益友

高中生的心智还不够完善和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起到一个正确引导的作用,以身作则,兑现承诺,不能开空头支票,更不能失信于学生,要树立教师的威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以自己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主动亲近学生,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三、优化教育策略

1.正面疏导

教师主动俯下身子承认错误,经常主动与学生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地和学生讨论和交流,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样,教师由被动处理变为主动交流,学生从反感叛逆变为理性和自省,原先紧张激烈的师生关系逐渐变得和谐融洽。

2.正面激励

高中生大多处于后青春期,喜欢表现并渴望自己被教师和同学认可。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多看到学生的长处,对于学生表现出的闪光点应该及时地予以肯定和表扬,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从而达到激励和引导的目的。

3.心理减压

在班级营造和谐宽松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4.合力帮扶

通过家访互通情况,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增进互信。同宿舍的舍友和小组同学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教师积极引导,谈心帮助,正面激励,同伴互助监督,真正与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手机只是帮助自己学习的工具而非玩具,学生“玩”手机现象就会大为减少。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高中生交流
将政策的优势落到实处——“双减”政策下师生关系的现实重构
如此交流,太暖!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的构建、特征及价值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美国高中生如何度过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