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传统煤企转型升级的路径

2018-11-29冯兴振

群众 2018年19期
关键词:徐矿塌陷地徐州

冯兴振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徐州时,对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这一生态修复创举表示赞许和肯定。现在秀美宜人的潘安湖,曾是徐矿集团的采煤塌陷地,是荒草丛生、坑塘遍野的“城市伤疤”,是无人愿意提及的“环境包袱”。如何变衰败的采煤地为绿水青山,从而实现企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更好服务于江苏能源安全保障,成为摆在徐矿集团面前的新课题。

以采煤塌陷地治理为抓手,在生态修复中扛起国企担当

早在2008年,徐矿集团主动从每吨煤的成本中提取20元作为生态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积极参与地方政府主导的采煤塌陷地治理行动。在徐矿集团和地方政府的通力合作下,累计投入资金36.94亿元,修复采煤塌陷地21.96万亩,成功探索了塌陷地复垦、基本农田整理、生态环境修复和湿地景观再造的治理路径。

坚持生态优先,打造发展新亮点。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和周边生态状况,综合运用多种技术高标准修复采煤塌陷地,配合地方政府成功建设了九里湖国家湿地公园、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风景区。这些景区集自然观光、休闲养生、餐饮娱乐和宣教体验等功能于一体,宛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徐州大地,绘就“一城青山半城湖”的美丽画卷。其中,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年接待游客600万人次,带动地方综合旅游收入达160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堪称江苏乃至全国生态修复的典范。

坚持创新引领,探索治理新模式。牢固树立“治未病”的理念。在所属张双楼矿等矿井正常生产的同时,成功实施了安国湿地公园项目。该项目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娱乐休憩的场所,且被列入南水北调东线治污节点工程。通过设置绿色屏障,将周边企业处理过的尾水引流导入安国湿地,采用生物滞留塘、跌水围堰等多层次净化,每天可使近5万吨工业废水达到三类水质标准,有效解决了沛县西部高亢地区40万亩农田灌溉的问题。徐矿集团由此开启了事前预防代替事后处理的治理模式,并逐步向陕西、新疆等地的自有煤矿项目推广,也为同类企业提供了有益借鉴。

坚持以人为本,增进民生新福祉。采取“土壤剥离、交错回填、灌浆防渗”等技术,利用煤矸石、煤粉灰等充填深度在1.5米以下的塌陷土地,复垦造地。仅“十二五”期间,徐矿集团就复垦采煤塌陷地3万余亩,复垦率接近60%,缓解了徐州地区“人多地少”的局面。此外,徐矿集团将压煤村庄搬迁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累计投入资金25.24亿元,搬迁村庄268个,安置村民16.17万人,集中迁建的马庄村、湖里村等成为地方新农村建设的名片。

以服务能源安全保障为方向,在产业转移中坚守国企使命

建国以来,徐矿集团累计生产煤炭9亿多吨,有力保障了江苏及周边省市的能源安全。如今,徐矿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去产能”政策,遵循供给侧改革要求,仅在徐州地区就主动关停矿井6对,核减产能790万吨,为徐州乃至江苏腾出了环境容量,有效减轻区域环保压力。

生产基地向外部转移。认真贯彻省委书记娄勤俭关于徐矿要到国家煤炭大基地中去布局的指示精神,沿“一带一路”到西部富煤省份和境外开发能源资源,持续推进省外大型能源基地的建设。经过努力,徐矿集团初步形成了新疆、陕甘、孟加拉国和徐州“两大两小”能源基地。

能源供给向清洁化转变。紧跟江苏省际能源合作,牵头推进“蒙电送苏”“陕电送苏”等重点工程实施,通过开展煤电联营,促进煤炭就地转化,变运煤为输电,大幅减少运输途中的环境污染,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和服务江苏能源安全保障的能力。广泛参与省内清洁能源项目,参股了江苏沿海输气管道项目,持股比例38%;联合江苏交通控股实施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并网运行;与华电集团合作投资建成了苏州昆山、南通通州等多座燃气热电厂;配合沛县政府等开展了安国湿地渔光互补光伏发电;积极跟进连云港核电、扬州风电等项目,不断提高自身综合能源供给能力,为加速能源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运营模式向轻资产转型。“矿关了,品牌技术还在,这是谁也拿不走的财富。”面对关闭矿井转型的迫切任务,徐矿集团转变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品牌技术优势,把无形资源转化成战略资源,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以轻资产运营的模式参与国际、国内能源项目。截至2017年底,徐矿集团在国内富煤省区运营煤矿服务外包项目10个,其中多个项目通过国家一级安全生产标准化矿井验收,累计就业人员1.1万人,年营业收入12亿元,产煤2700万吨。与孟加拉国业主签订了总价2.6亿美元的巴拉普库利亚煤矿第三期托管合同,中标了土耳其波亚克煤矿项目,合同金额达7300万美元,为国内煤炭企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市场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高效盘活闲置资源为目标,在业态升级中展现国企作为

伴随产业转移的加快,大量宝贵资源出现闲置,亟待寻求新的开发路径。徐矿集团努力将衰败的采煤迹地变成生机盎然的新型产业园区,以传统煤炭生产基地的蝶变带动徐州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依托产业优势,发展循环经济。徐矿集团牢牢把握煤电化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原煤产量超5000万吨,其中自有产量2400万吨、托管产量2700万吨,电力权益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煤制甲醇150万吨/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煤基产业链,实现了煤炭资源利用的精细化。在徐州本部,构建了以徐矿电厂、华美电力等综合利用电厂为中心,集上游生产矿井、煤炭贸易,下游热电联产、建材生产为一体的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煤矿生产与煤矸石和低热值煤发电深度协同,热能、矿井水、煤粉灰综合利用,“吃干榨尽”煤炭资源,最大限度降低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作出“徐矿表率”。

放大资源优势,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徐矿集团主动破除“关闭即废”的落后观念,坚持以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统筹开发闲置资源。抓住徐州建设智慧城市的有利机遇,协同徐州市政府、华为等,利用原庞庄矿工业广场,建设了淮海大数据产业园,现已完成一期工程并投入试运营,成为目前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数据中心。主动对接中国矿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研资源,搭建江苏省老工业基地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在存量土地开发、采煤塌陷区修復、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铁路货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铁路专用线资源营运水平,联合徐州港务集团等企业构筑多式联运的现代物流体系,为宝丰特钢等徐州本地大型企业提供物流运输服务。抢抓国家电力体制改革的政策机遇,成功获取售电公司资质,推动矿区增量配电业务纳入国家第三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稳步形成自发、自供、自用的新型区域供用电模式。

挖掘文化优势,发展文旅产业。徐州因煤而兴,煤炭开采历史可以上溯到北宋年间。作为江苏为数不多的“百年老店”,徐矿集团不仅在经济建设上与徐州水乳交融,更传承延续了徐州千余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并以规模化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赋予其新的文化内涵,构建了极具时代特征的建筑群,推动徐州地区形成了独特的煤矿文化。在后煤矿时代,围绕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徐矿集团配合地方政府开展了大量工作,推动建设贾汪煤炭历史博物馆、韩桥煤矿遗址文化公园等公益项目,为徐州留下宝贵的历史见证。联合泉山区政府,引入专业化公司,利用夹河矿采煤迹地,建设大型影视拍摄基地,与周边采煤塌陷地改造的九里湖湿地公园联动,打造集影视制作、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园区,为工业遗迹开发作出了新探索、新尝试。

责任编辑:段培华

猜你喜欢

徐矿塌陷地徐州
疫散待春回
基于生态智慧现代转译下的煤矿塌陷地治理研究——以济宁主城区为例
探究煤炭矿井火灾及防治策略
山东省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实践与思考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我请战,到一线去!
——徐矿集团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协同地方战“疫”
采煤塌陷地治理规划中存在问题及探讨
徐矿集团获澳大利亚10个探矿权